-
翁偶虹先生诞辰110周年 这位戏曲剧作家评论家放在今天能“火”吗
晚年寄情花草的翁偶虹先生(1908-1994) 现场,著名文艺评论家解玺璋谈到了翁先生的独特性,就写艺术评论来说,我没法像翁先生那样,可以从表演开始分析,从专业上升到文化;我们写艺术评论还是喜欢从文化批判意义上去分析,但实际上我现在感觉艺术评论还是要回到艺术本身去
-
新时代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最大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戏曲建设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无比振奋。我们强烈感受到,习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
戏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的磨洗中,历经了工业文化文明时代而迈入了当下正在走向的审美文化文明时代,自然会更受人们的珍视与厚爱。2015年,在国家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文体中,戏剧教育就是一个特别抢镜的话题。大力加强戏曲教学,已成为审美文化文明时
-
应该争取有思想的年轻一代:关于戏曲问题的冥想
汪曾祺(1920-1997),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范进中举》
-
戏曲传承要有创新精神
从唱戏来说,术业有专攻,学戏得专一。近日,著名京剧武生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龙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对京剧等戏曲艺术的传承,他说:我们一直讲传承,但传承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是要有一个学习、体验,最终悟到真谛的过程。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
“返本开新”提炼戏曲之美
戏曲新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对于戏曲实践者来说,各有其法;对于观众来说,反应各异。如何让原汁原味的古老戏曲在现代舞台上,散发出让今天的观众可以目不转睛的美的气息呢?在新编莆仙戏《踏伞行》的创作实践中,编剧周长赋、导演徐春兰着实下了一番工夫。
-
宝剑锋从磨砺出——从上党梆子精品剧目《太行娘亲》研讨说起
5月23日、24日,由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创作演出的上党梆子精品剧目《太行娘亲》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进行了长达2小时20分钟的整剧演出。演出人员动情入戏的表演以及时而委婉、时而高亢的唱腔,尽情地展现出了上党梆子的风采,让现场观众听得如
-
以改革沃土,培育新时代戏曲之花
娉婷袅娜,从中国人的前世今生走来;争奇斗艳,描画历史传奇与时代面孔;起承转合,演绎百种人生的千般滋味。戏曲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进入现代社会后几经更迭,命途多舛。四十年来改革开放,激发了戏曲艺术的内在生气,实现了艺术的传承与坚守,让它再一次汇入文化建设的洪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戏曲艺术:传承与镀亮
策划人语: 40年来,中国戏曲艺术唱响过改革伊始的号角,也经历了人才困境与舞台困境,在传承中努力寻找着破局之道,探寻如何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近年来,戏曲扶持力度加大,各地新编现代戏创作升温。一批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涌现,豫剧《焦裕禄》、上党梆
-
文本与社群:戏曲文学研究新范式
明清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繁盛期,万历至崇祯年间,传奇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晚明出现了汤显祖、沈璟、徐复祚、凌濛初、阮大铖、袁于令、吴炳、范文若、孟称舜、李玉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戏曲家。就作品论,《浣纱记》《鸣凤记》《玉茗堂四梦》《石巢四种》《粲花斋五种》《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