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戏曲影视化的小高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戏曲电影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在今天看来艺术水准依然很高的电影作品:如京剧的《荒山泪》《群英会》《望江亭》;越剧的《梁祝》《红楼梦》;昆曲的《十五贯》;黄梅戏的《天仙配》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电视机开始在中国家庭普及,催生了一批新的戏
-
戏曲传承需要“写新如旧”
近年戏曲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从中央到各地政府普遍重视,传承与发展也成为引人注目的关键词。 戏曲传承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平稳运行,逐渐深化、细化,例如很多剧种传统剧目的重排由折子戏、单本戏向连台本戏过渡,由传统经典剧目走向优秀剧目,力求尽可能保存传统、全面展示。2
-
戏曲高等教育与史若虚校长
作者: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今年是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著名戏曲教育家史若虚先生100周年诞辰,中国戏曲学院近日召开了戏曲高等教育四十年暨纪念史若虚校长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戏曲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代
-
善施教化 泽惠后人——记中国戏曲学院首任院长史若虚
他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探路者,也是新中国戏曲教育的探索者,作为当代著名戏曲教育家,史若虚1978年出任中国戏曲学院首任院长,并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戏曲教育事业。 他的戏剧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深入研究先生办学的理念,既是对其最好的追忆和缅怀,也是推
-
戏曲剧种建设与保护
全国戏曲普查工作于2017年6月30日结束,在这之后,工作的重心就落实到普查成果的展示和应用,全国348个剧种的集中展演就是一个重要举措。 百戏(昆山)盛典是全国戏曲普查数据的体现、说明和补充。戏曲普查工作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现状调查,我们花了大力气在各剧种演出团体
-
她被戏曲大腕的懦弱寒了心,黑道大哥霸气出现,不顾反对娶了她
梅兰芳是民国戏曲大腕,票友无数;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就喜欢唱戏7岁登台,14岁小有名气,18岁来到了北平希望能拜一个大师好好学习。机缘巧合孟小冬和梅兰芳相识了,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就得到了全场的喝彩。 对于孟小冬而言梅兰芳是她的偶像,是她仰慕很久的人,而梅兰芳
-
戏曲+互联网,如何行稳致远(深观察)
中国传统戏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是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20世纪80年代起,观众流失且年龄结构老化、影响力降低、传播方式滞后低效等问题也相继出现。今天,随着娱乐形式更加多元,以剧场演出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戏曲面临严峻考验,亟须做出突破。 在新
-
记乡愁、扬文化:一个上海小镇的戏曲魅力
京剧高昂悠扬、沪剧优美婉转、黄梅戏明快流畅、昆曲含蓄细腻在上海浦东川沙新镇近日举行的川沙之夜戏曲主题晚会上,有17个剧种曲种接连登场,表演者包括了23位文华表演奖得主、39位梅花奖演员、3位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得主、1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一个上海东郊小镇缘
-
戏曲进乡村 要进得去更要留得下
现代豫剧《焦裕禄》《村官李天成》一批反映扶贫攻坚、弘扬正能量、宣传优秀典型的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戏剧、歌舞类优秀作品,已相继在河南全省乡村唱响。记者从河南省文化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省级共组织戏曲演出3.2万多场,各省辖市、县(市、区)进一步延伸配套,每
-
小众戏曲靠什么打动人心
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传统戏曲板块和往年一样精彩纷呈,除了上海观众一直熟悉的京、昆、越、沪、淮,一些小众的戏曲种类也在这届艺术节上颇为闪光。久未在上海露面的苏剧,来自山西晋城的上党梆子这次都带来了原创剧目。作为传统戏曲中的小众剧种,这些剧目能够来到上海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