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高等教育与史若虚校长
作者: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今年是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著名戏曲教育家史若虚先生100周年诞辰,中国戏曲学院近日召开了戏曲高等教育四十年暨纪念史若虚校长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戏曲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代
-
戏曲传承需要“写新如旧”
近年戏曲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从中央到各地政府普遍重视,传承与发展也成为引人注目的关键词。 戏曲传承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平稳运行,逐渐深化、细化,例如很多剧种传统剧目的重排由折子戏、单本戏向连台本戏过渡,由传统经典剧目走向优秀剧目,力求尽可能保存传统、全面展示。2
-
又见戏曲影视化的小高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戏曲电影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在今天看来艺术水准依然很高的电影作品:如京剧的《荒山泪》《群英会》《望江亭》;越剧的《梁祝》《红楼梦》;昆曲的《十五贯》;黄梅戏的《天仙配》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电视机开始在中国家庭普及,催生了一批新的戏
-
文本与社群:戏曲文学研究新范式
明清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繁盛期,万历至崇祯年间,传奇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晚明出现了汤显祖、沈璟、徐复祚、凌濛初、阮大铖、袁于令、吴炳、范文若、孟称舜、李玉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戏曲家。就作品论,《浣纱记》《鸣凤记》《玉茗堂四梦》《石巢四种》《粲花斋五种》《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戏曲艺术:传承与镀亮
策划人语: 40年来,中国戏曲艺术唱响过改革伊始的号角,也经历了人才困境与舞台困境,在传承中努力寻找着破局之道,探寻如何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近年来,戏曲扶持力度加大,各地新编现代戏创作升温。一批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涌现,豫剧《焦裕禄》、上党梆
-
以改革沃土,培育新时代戏曲之花
娉婷袅娜,从中国人的前世今生走来;争奇斗艳,描画历史传奇与时代面孔;起承转合,演绎百种人生的千般滋味。戏曲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进入现代社会后几经更迭,命途多舛。四十年来改革开放,激发了戏曲艺术的内在生气,实现了艺术的传承与坚守,让它再一次汇入文化建设的洪
-
宝剑锋从磨砺出——从上党梆子精品剧目《太行娘亲》研讨说起
5月23日、24日,由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创作演出的上党梆子精品剧目《太行娘亲》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进行了长达2小时20分钟的整剧演出。演出人员动情入戏的表演以及时而委婉、时而高亢的唱腔,尽情地展现出了上党梆子的风采,让现场观众听得如
-
“返本开新”提炼戏曲之美
戏曲新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对于戏曲实践者来说,各有其法;对于观众来说,反应各异。如何让原汁原味的古老戏曲在现代舞台上,散发出让今天的观众可以目不转睛的美的气息呢?在新编莆仙戏《踏伞行》的创作实践中,编剧周长赋、导演徐春兰着实下了一番工夫。
-
戏曲传承要有创新精神
从唱戏来说,术业有专攻,学戏得专一。近日,著名京剧武生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龙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对京剧等戏曲艺术的传承,他说:我们一直讲传承,但传承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是要有一个学习、体验,最终悟到真谛的过程。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
应该争取有思想的年轻一代:关于戏曲问题的冥想
汪曾祺(1920-1997),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范进中举》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