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戏曲研究的新变与回望
标题注释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陆西秦戏与台湾北管的比较研究(编号:12CZW05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戏曲史研究作为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其重要标志就是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及相关著作的出版,并因此确立了相关研究的基本格局和框架。此后,这一学科的研究
-
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武戏集中体现了中国京剧的精华
很多人喜欢京剧,是因为京剧的唱腔优美,富有韵味。而对于注重武打,唱念少的武戏来说,就有点受冷落了。因此,演出机会少,学习难度大的武戏便越来越衰落,武戏演员也越来越少。 但是,翁偶虹先生曾在《武戏与武戏演员》一文里写道:京剧在国外演出,多以舞蹈性强的武戏如
-
戏曲演绎外国荒诞剧为什么总能好看?
我们为什么要用戏曲上演外国经典剧作?如果说,这样既拓宽了戏曲艺术表现的题材,又能让戏曲艺术走向更多的观众,那么,用戏曲演什么样的外国经典剧作,用什么方式来演,更事关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以及今天的观众如何理解戏曲艺术。 上海昆剧团实验昆曲《椅子》 上海昆剧团
-
广东潮州戏曲的渊源
广东东部和福建南部,古代是南粤、闽越属地。史志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兵戍揭岭,在今广东境置南海郡,设揭阳戍守区。汉承秦制,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揭阳具,属南海郡。晋代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南海分出东官郡,析揭阳为海阳、绥安、海宁、潮阳四星。东晋
-
戏曲文化的微传播时代
中国戏曲文化史绵延千年,至今仍有蓬勃的生命力,其内在原因固然可说是精神的力量,但有一点客观基础不可忽视:承接戏曲文化的载体,始终都存在,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式一直有演变。中国戏曲文化,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来就是依靠剧本、档案、戏楼、庙台、唱
-
漫谈《山西地方戏曲》
一、聊天畅谈,得来选题 选题是出版社对于准备出版的图书的一种设想和构思。对于今天我们这个图书出版大国而言,我以为,选题应该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意,一种超越前人、突出个性的闪着智慧之光的新东西;应该是知识与信息的对接,是知识与信息的碰撞,是长期的积累的一个
-
戏曲越来越衰落?可是十几年来全国戏曲品种多了1/3,怎么回事?
▲杭剧《小姑贤》 最近在《文汇报》上看到一则新闻: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要求,有关部门于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目前,普查先期工作已经完成,数据显示全国(统计数据暂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
-
何怀硕:管窥中国戏曲,及中国艺术何以“越陈越香”
在前不久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水墨锣鼓中国戏剧人物画大展上,展示了几代中国画家对戏曲人物的描绘。中国戏曲的魅力不仅吸引着画家们的心灵,还有更多对中国文化与民族心灵的思考。台湾地区知名艺术评论家何怀硕先生近日表达了他对中国戏曲的领悟:中国戏曲突显中国表演艺
-
陇原戏曲的守望者——张东升
2016年10月5日,当兰州文理学院艺术中专部戏曲专业的张东升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瞬,眼前发生的一幕让他感到似曾相识。15年前,他所指导的学生杨小龙同样荣获了当年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称号,那一年是2001年,张东升老师39岁。 15年,两次相同的获奖
-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