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当
花旦常见造型 粤剧的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rdquo
-
化妆
早期流行浓脂厚粉,但是所用化妆品比较简单。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划黑少许眼眉毛,花旦只是涂上粉末。根据行内习惯,所有老倌都是自行照著镜子化妆。一般旧式化妆是先拉起脸部皮肤,用布条扎著头发,用白色颜料画了个底稿,确定线条对称公正,然后才正式填上其他鲜艳
-
戏服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而然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蟒、
-
漫瀚剧剧种及漫瀚剧院简介
漫瀚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自治区和包头市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扶持下;在文化部和自治区文化厅的深切关注指导下;在包头市文化艺术界群体的艰辛劳动下而创建的一个新的地方剧种,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最年轻、最靓丽的一枝艺术奇葩。 1982
-
头饰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并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
-
“落子宗师”王四虎
上党落子是长治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黎城落子,俗称闹戏,始创于清朝。起初,上党落子的化妆和服装非常简单,乐器也只有一把呼胡和大锣、小锣、小鼓等。1884年,经王四虎,又名韩保台艺人的改造,成立了专业班社,形成黎城大落子。1954年秋,在山西省第一届戏剧会演时,正
-
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
-
汤红英心系淮剧 倾心付出无怨无悔
18岁进入兴化淮剧团,从无名小辈到国家一级演员,汤红英放弃上海市淮剧团的邀请,扎根基层淮剧团30多年,每年下基层送戏200多场,为的就是能唱戏给家乡戏迷听。 耳濡目染 从小为淮剧痴迷 汤红英是兴化市西郊镇人,父亲是位赤脚医生,行医之余,喜欢吹拉弹唱。母亲是宝应人,
-
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罗晨雪(上海昆剧团)
罗晨雪,国家一级演员,主工闺门旦。师承胡锦芳,以及龚隐雷、孔爱萍、徐云秀等名师。2012年拜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静娴。主演大戏《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川上吟》《墙头马上》《自有后来人》《夫的人》《烟锁宫楼》《1699桃花扇》等。
-
粤剧唱腔
清朝初期外江班把弋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后来随著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在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又称为新腔。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