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宝藏 民族的记忆

编者按:2008“BMW文化之旅”活动刚刚结束,我们即收到一份稿件,作者李骁并非专业人士,却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了解“非遗”,保护“非遗”,不是需要更多像李骁先生这样的热心人吗?斟酌之后,我们决定刊发这篇文章,并作为我们后续系列报道的一个引子。

太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更多的人所关注了。

前不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宝马汽车公司一起搞了个“宝马文化之旅”活动——二十多辆车,一路探访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组织了不少捐赠活动,去年去的西部,今年走京杭大运河。

一路上,南京云锦、惠山泥人和苏州刺绣等极具民间特色的瑰宝,让所有参加“宝马文化之旅”活动的成员如痴如醉,仿佛在神秘的传统中穿越了千年的历史,感悟到冥冥天际中那中华“非遗”的神韵。

记得多年前,作家冯骥才发起了保护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运动。运动发起之时,电视台多次报道,但不少人还是当个故事看,甚至当个笑话看——就凭你?想出风头吧?老冯根本不屑,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又掏钱又卖画,又求人又跑腿,图的就是把老祖宗那点精华都留给子孙后代。

虽然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在近几年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还是有不少人会问:啥叫“非遗”啊?

★“非遗”是活着的宝藏

文字表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文化遗产”而言。一般来说,人们对“文化遗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其中包括敦煌壁画、故宫建筑群和半坡遗址等,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就比较有限了。那么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想了半天,又查了很多资料——比如具体的,大伙都知道,有什么苏州评弹啊、凤阳花鼓、傩戏啊、惠山泥人啊、蔚县剪纸啊,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和工艺品,都可以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泥人和年画不也是个东西么?不也是物质的么?

后来我琢磨过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人来传播的——必须是一代又一代、深深融入到那片土地的人,用心灵及情感来传承。它不是简单的一个手艺、一方习俗,而是一种地域文化,一种人们对故土的情感和对祖先的崇敬。

简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活着的宝藏,是民族的记忆,而民间艺人则是“非遗”的守护神。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经联合国评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其实我国浩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海中,这些仅仅是几朵浪花而已,仅我国各民族和地区的染织、年画、皮影、木偶、剪纸、戏剧和史诗等,就足有好几百种,它们都是我们祖先智慧的象征和勤劳的结晶。

相对于冷冰冰的文物和古建筑,“非遗”总是栩栩如生的,有憨厚可爱的惠山泥人,有细如毛发的蔚县剪纸,有悠扬哀怨的昆曲,还有欢快活泼的新疆木卡姆。在这些生动的“非遗”背后,还有一代代为之传承的艺人,他们沿袭着古老的传统,他们唱着古老的歌谣,他们的精神和作品共同构筑了一个个活着的文化宝藏。

★“非遗”是民族的记忆

民族是需要记忆的,而“非遗”所体现的则是鲜活的民间和地方特色,能最真实地保存祖先们一路走来的欢笑和辛酸。

以往,很多传统地方艺术、手工艺和民俗习惯等并不为人所重视,认为这些都是土得掉渣的东西。如今,恰恰是这些“土掉渣”的东西,让人们重新体验我们的民族感情,追溯我们民族根源。人们自豪、人们赞叹:原来我的家乡还有这么精美的年画啊!原来用我们方言唱出的曲子这么好听啊!原来剪纸可以剪出这么丰富的花纹啊!

“非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是寻找这个民族根源的重要途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情感。失去了它们,我们对祖先文明的记忆将变得模糊。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民族的瑰宝曾一度悄无声息地离开过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终于发现,远去的不仅仅是一段段民族歌谣或一件件手工艺品,更是对祖先的记忆。当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断裂之后,传统文化正在复兴,无论是国学热也好,收藏热也好,都是人们关注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人们希望从老传统中寻找到新力量,希望在这个利益纷争的世界里寻求内心的平和,希望寻找一种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同。

“非遗”没有嘉峪关那样的雄浑伟岸,也没有元青花瓷器那样的价值连城,但有的是民族的故事和传统,有的是故土情感和依恋,有的是我们将祖先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的那份诚实。

一切的一切,都在我们即将失去它们的时候,重新回来了。

★“非遗”的守护神是艺人

这次“宝马文化之旅”一启动就得到各方关注,媒体也花了更大力气来报道,那些民间艺术传承者面对镜头的时候也不再忸怩,而是自信,甚至骄傲,因为他们的背后有无数渴望探询祖先声音的中华儿女。

“非遗”保护和文物保护不同,不需要大型博物馆,不需要精密的防盗装置,需要的仅仅是在那片泥土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艺术完全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传统,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

“非遗”来自民间,最终的发扬光大还是要靠民间的力量。在这艘“非遗”保护的轮船上,政府、文化机构和企业只是发动机,而支持这艘巨轮远航的燃料还是需要民间源源不断地提供。民间艺人是否能一代代薪火相传,直接关系到某个“非遗”项目的兴衰存亡。

要保护并发扬“非遗”,就要让这些民间艺人有好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之后他们才能有热情和智慧投入到创作中。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民间艺人的地位,承认他们的智慧和价值,改善他们的生活,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这些民间艺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文化节,或者几个记者采访,他们需要更大的舞台,更好的环境。一些人认为文化和商业一挂钩,动机就不纯了,实际上,将“非遗”项目与商业活动挂钩,将能够更好地提高它们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比如,现场聆听丽江纳西古乐已经成为丽江旅游的重点项目,假如没有这样的演出,也许不会有人再学习古乐,而这些演出催生的商业价值带动了一批当地年轻人学习古乐演奏。多年之后,他们又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纳西古乐的新一代传承者。

遗憾的是,我国目前仍有不少“非遗”项目并不为大众所了解,而“宝马文化之旅”活动正是想把这些项目深入广泛地宣传推广出去。这种社会机构和大型企业携手、文化保护和综合宣传并举、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方特长、同时吸引广大民众重视和参与的活动,无疑是艰巨的“非遗”保护工作中,一个值得借鉴的新思路。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