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名旦邢永喜

梆子演员剧照

 

  邢永喜,1870年生于杨村,曾用艺名鲜牡丹,坐科永胜和班。

  永胜和班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演出团体。原为梆子班,同治四年(1865)成立于宝坻县。十九世纪末,梆子演员兼习皮簧者日益增多,永胜和便成为梆子、二簧(京剧前身)“两下锅”的班子。领班人为张国泰,共培养了四科艺徒。该科培养的旦角演员艺名皆以“灯”字命名,其他行当皆以“永”字命名。如程永龙、吴永顺、潘永真、刘永奎。邢永喜也为永字辈,工刀马花旦、武旦,以擅演武戏著称,拿手戏为《取金陵》、《摇钱树》、《樊梨花斩子》等。

  由于邢永喜扮相俊美,动作洒脱,在晚清天津戏剧舞台上颇为叫座。大红大紫之后,由于被人嫉妒遭毁容,几次痛不欲生,最后在同科师兄弟程永龙、刘永奎、毕永才等劝说下总算把伤养好。由于面容被毁无法演出,被迫离开舞台。失业后他陷入极端困苦之中。后来,由于演出《跳加官》需要戴着面具,对于邢永喜来说正好一举两得,于是在师兄弟的帮助下,就以演出帽儿戏《跳加官》为职业,并以蟒袍“变脸”绝活而继续扬名天津舞台。

  所谓《跳加官》,是指正戏开演前的独角舞蹈戏(也称帽儿戏)。“加官”寓意加官进爵。过去在戏园开戏时都要擂鼓三通,稍静后由“加官”在小锣伴奏下上场。演出时,“加官”脸戴面具(俗称“加官脸儿”),身穿蟒袍,手持缎制可变条幅,上书“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等字样。然后一手持牙笏,一手持元宝,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行话称之为“醉步”)。《跳加官》只有动作,没有唱念。过去,加官一般都由老生或者小生扮演。还有一种旦行,称为女加官。后来,表演加官的多由底包扮演。

  据《京剧艺术在天津》一书记载,邢永喜为了把帽儿戏演好,苦练各种身段,并为适应当时堂会的临场彩头,特制了一件多种颜色的“加官蟒”。这件蟒袍演出时可以变换各种颜色,类似于川剧的变脸艺术。演出时一撩蟒袍,然后迅速背过去,蟒袍由绿色变成黄色,再到一个段落时又由黄色变成红色。“变脸”结束后,加官把一个特制的大元宝从蟒袍内变出来,向事先等候在台下的堂会主人扔出去。主人接起后,径直将元宝摆在正堂,一出象征吉祥喜庆的帽儿戏终场。人们被其精湛的技艺所震撼,台上台下欢呼雀跃,掌声叫声叠加,声如鸣雷。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台上的邢永喜是那么的风光,而到了台下,没有了那幅隐藏疮疤面具的遮掩,就又陷入难以名状的苦痛之中。1938年,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里,他终于带着创伤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