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亡前的呐喊,生存中的困争
――江西宜黄新丰乡桥坑村农民宜黄戏业余剧团随感
本人博客http://jxyhfjm.bokee.com
(一)
古老的宜黄戏剧种,在明朝时期以来就已盛行,形成了规模。享有“东方莎士比亚”美称的戏剧大师汤显祖先生,对宜黄戏曲给予了深情的厚爱与大力的扶持。明清期间,宜黄戏繁荣时期,在本县就曾有宜黄戏艺人(弟子)三千余人演唱本剧种的盛况,为古老的宜黄戏曲艺术谱写过华丽的篇章。汤大师就曾经习教过宜黄戏艺人,“亲掐檀板教小伶”、“自踏新词习歌舞”。他还亲自撰写了《宜黄神清源庙记》文章,该文是当今研究中国戏曲历史的一部重要文献资料,为宜黄戏曲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蜚声中外的戏曲巨著《临川四梦》,就是汤翁习教的宜黄戏艺人首次搬上舞台后久演不衰的,故有“临川才子、宜黄弟子”之美誉。又说宜黄戏唱腔中的“二黄”(亦称“二凡”)板式,后逐渐演变为京剧的“二黄”,故又有是京剧唱腔“二黄”之父之说。
昔日的这般韶华风光,是我们宜黄戏曲文化过去了的辉煌。作为爱好宜黄戏的本县百姓平民之一分子,年青时也曾为之而自豪过。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为抢救古老的宜黄戏剧种,成立了宜黄戏剧团。随后的十几年间,宜黄戏剧团的戏曲演出也曾享誉省内外戏曲舞台与广播电台,是解放后宜黄戏曲的辉煌年代。也可算是宜黄县的一项“县粹”。笔者曾在剧场中看,在电台广播中听熟了一些宜黄戏曲调,也会哼拉上几小段,算是对家乡戏曲的一种情愫。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宜黄戏剧团在“文革”中被扼杀,七十年代末拔乱反正,宜黄戏剧团重获新生。但遗憾的是,八十年代末,曾是全民事业单位的宜黄戏剧团,与其他县级剧团一样,又被撤销,遭到解散,人员改行。从此,宜黄人看不到家乡戏曲的演出了,想欣赏重温本乡本土戏曲艺术便成了泡影。宜黄戏剧团在建国四十年期间,经历了四起四落,风波坎坷,正所谓“红颜命薄”,“如梦南柯”!随着剧团的撤销,岁月的流逝,宜黄戏曲渐渐地淡出了本县人的视线与记忆,“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似这般人散楼空远去没尤了的情景,令人颓叹:“良辰美景奈何天”!
(二)
由于笔者寡闻耳塞,早几年曾听人说过在本县乡下还有唱宜黄戏的农民戏班,笔者以为是以前的三角班这类,由三五人临时凑合消遣玩耍的草台班儿,不以为然。今年六月,笔者在一电脑店偶见一林姓老者,在与店主商谈买电脑演戏打字幕之事,问之是新丰某乡村唱宜黄戏的班主。戏缘与兴趣使然,笔者便与林老板交谈起来,得知其确有其事。该剧团是本县新丰乡桥坑村的一个自然村十五户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团体,他就是当年创办人之一。这个村级农民宜黄戏业余剧团,成立了三十年,以演出宜黄戏剧目为主。年年农闲春节期间要应邀去本县和邻县乡村演宜黄戏。今年下半年是该团成立三十周年团庆,林老板与其他几个村民个人出资请该团作庆典演出五天。本次到县城来买电脑和去省城买彩色条屏字幕机,是林老板个人出资垫付四千多元,以后好作外地巡回演出之用,也算是“与时俱进”的一种现代舞台技术的同步时尚吧。交谈中,林老板力邀我这个半路偶遇的不速之客,去他们村剧团玩玩看看,我突然想起汤翁曾経借杜丽娘之口说过:“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为了对该农民剧团有所了解,我欣然应允。他还委托我帮助联系购买电脑和安装字幕机软件之事,也照办了。
(三)
宜黄县新丰乡桥坑村的农民宜黄戏业余剧团,成立于一九七七年,至今已经三十周年了,日前该剧团在本乡本土举行了三十周年庆典演出活动。期间,该团创办人之一林爱云、罗时俊等同志精心组织编排,演出了以优秀传统宜黄戏为主的十几场演出,演员阵营有三十余人。庆典活动办得既简朴又热烈,是该团几十年来坚持常演宜黄戏曲的回顾与检阅。庆祝大会上林老板作了重要讲话。县文化局、馆,电视台闻讯还专程到该团新丰乡演出点观摩指导,抚州市电视台和本县电视台还作了专题报道,对该团全体人员给予了莫大的精神鼓励和慰籍。
桥坑农民宜黄戏业余剧团,是本乡本土爱好宜黄戏村民们的业余团体,出于对本县古老宜黄戏曲艺术的憧憬与热爱,他(她)们两代人不计得失不怕艰困,契而不舍默默无闻地耕耘在这块本县传统戏曲文化的阵地上,坚持三十年演出宜黄戏。可想而知,一个村级农民业余剧团,风风雨雨三十年艰苦创业,执着追求坚持演出,需要参与者的多大热情与奉献!在本乡和外地演出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所经历的坎坷与困难,局外人是难以承受和坚持的,他们没有专业剧团演员的条件待遇和场地环境,没有巡回演出的周转资金,没有财团企业的赞助与上级固定拔款,只有自己挤出农闲时间学戏唱戏,只有自掏腰包,自想办法,自解困难,自带口粮,自带被子,自办饮食,自筹资金,自我生存。据该团提供的不完全统计,三十年来,他们筹资垫资捐资近十万元用于剧团开销。排演了优秀宜黄传统戏曲和部分现代戏共四十多出剧目,跑遍了宁都、广昌、南丰、乐安,本宜黄等五个县的八十多个乡镇,二百余个自然村。巡回演出路程达1600多公里,演出3400余场次,观众总人数达280万余人次。这组由他们三十年汗水与辛劳积累的成果与数据,对于一个专业剧团三十年来说,尚且会觉得疲于奔劳,难以应付。但是,对于一个村级(准确地说是一个自然村的)业余剧团三十年的经历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是什么力量信念和精神支柱驱使他(她)们能乐此不疲,坚持至今?答曰:对家乡宜黄戏曲的执着与热爱。诚然,他们只是地道的农民,主业是从事农林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经过科班系统训练,只是凭着满腔热情和对宜黄戏的爱好,在当年前辈们演出的耳闻目染下,在本村宜黄戏氛围的小环境的熏陶下,才自勾脸谱样,穿上古装戏,走上土戏台,学唱皮黄腔的。他们是桥坑村的第二代宜黄戏的爱好者、传承者、实践者,也是带有泥土芬芳气味的宜黄戏的农民票友,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解散的宜黄戏剧团的追随者!他们只有在忙完田间的农活,放下劳动的工具,摘完山上的香菇,赶回水塘的鸭子,忙完针线和家务,农闲抽空排练学戏,巡村演出。多年来,他们这个村级戏班,逐步初具规模:生旦净丑行当不少,乐队文场武场兼备,箭衣莽袍旗靠行头都齐,电脑音响调音台聚光灯无线话筒彩屏字幕机现代设备也有。虽然演员素质和演出水平比不上专业团体,但在县乡一级的业余剧团还是少有的,在村一级的业余剧团中更是凤毛麟角――宜黄县业余演唱本土古老正宗宜黄戏曲的戏班,就此一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业余剧团,墙里开花墙外香,其名声和演出幅射范围达到周边的宁都、广昌、南丰、乐安几个兄弟县的乡村,其生存时间至今长达三十年。古韵古色的宜黄戏曲皮黄腔,却在兄弟县的乡村村民中颇有影响和吸引力。年年会请他们戏班去演宜黄戏,在一个村居然可以演唱一个星期或半个月,而且是一天日夜二场连轴转地滚动演出十几场大戏!嗟吁!此景况如若汤大师九泉有知,定然会磨墨挥毫,为宜黄戏的弟子们多写几出“梦”戏,多唱几回“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了……
他们保留常演的二十四出宜黄戏传统剧目,大都按照未解散前县剧团的老演出本、唱腔和套路演出。多年来,请过老剧团退休的宜黄戏老艺人言传身教,传承宜黄戏的剧目与表演。县文化馆也对桥坑农民剧团给予了一定的帮助,支援了他们部分戏装行头。所演出的代表作《大破天门阵》、《八仙飘海》、《彩楼配》、《回龙阁》等传统大戏,颇具古老宜黄戏曲的原貌与风韵,想听想看基本上是原汁原味的宜黄戏的老戏迷们,有机会有时间不仿去看看、听听。
该团坚持演唱宜黄戏三十年,顽强坚守和生存在曾経产生、发展、辉煌过的宜黄戏曲发源地的本土乡村,其精神和经历令人感动,令人鼓掌。在与林爱云老板的接触交谈中,深深被他对宜黄戏曲的执着追求,对本村农民业余剧团的深厚感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折服。该团创办初期只有七八个人十几件戏装,三十年来,林老板对剧团就像对孩子那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处处操心、呵护成长。他在本村是受人尊敬长者,已六十多岁了,他在办事管理方面为人公正热心,管理有方。只举一例:当年还是七十年代生产队记工分的时期,他的爱人因违反剧团排演制度,同样受到他的批评和扣罚了4分(当时一个男劳动力的全日工分收入也只有10个工分不到一元钱,妇女为8分)。三十年来,林老板记不清他为剧团筹资募捐了多少钱物,也记不清他平时垫付剧团开支的资金是多少,更记不清他倒贴给剧团急用的个人款项是多少。另外,他领导的村剧团在村里发挥的附加特殊作用,也让村民们拍手称赞、深得民心。他们以剧团出面协调,为村里解决了不少难题,帮办了不少的好事实事。如帮助规划本村的农房改建、资助筹建水泥路桥、电视转播设备、村礼堂兼排练房、安装自来水等。剧团通过宜黄戏曲这条文化纽带,将本村各家各户联系起来、共享戏乐、和谐共处。村民们把村剧团当成了自己的大家庭,基本上每户都有家庭成员参加村剧团。林老板在剧团的组建筹划、剧目安排、人员培训、外县演出、服装行头、角色调配、公关协调、筹资捐助等方面,事无巨细,事事都想,事在他为,事必躬亲,为剧团建设操心了三十年。可以这样说,桥坑村剧团能生存发展到今天,与林老板为首及其罗时俊等村民长期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林老板也曾谈及剧团目前的困境与企盼,主要是演出经费、环境、人员、时间、报酬这几项,希望能够得到上级和各界人士的理解支持,帮助协调。在赞叹林老板等人和他们的农民业余剧团之余,同时又令人扼腕,令人担忧:随着以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文娱形式的多元化,目前尚存的这团唯一的宜黄戏曲演出业余团体的星星之火,能够燃烧多久?桥坑村农民宜黄戏业余剧团,在林爱云、罗时俊等这些老一代年老退役之后,是否能够坚持下去?时至今日,在还没有本剧种专业剧团的状态下,有着深厚悠久文化底蕴的宜黄戏曲事业,却还在靠一个本土村级(自然村级的)农民业余剧团,在最基层最偏辟的山沟里默默艰辛地支撑起传统文化的一片清幽兰天、长期不懈地坚守着宜黄戏曲艺术的一方狭小天地,此景象不能不令人深感无奈与遗憾。“这韶华光浅,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老祖宗们留下的这项非物质宝贵文化遗产,难道以后真的要被历史淘汰、被遗漏而逐渐消亡吗?宜黄的老戏迷们希望此事不会发生,宜黄人希望家乡文化遗产能传承下去,宜黄戏的先贤前辈们更是如此!
(四)
吾等乃一介平民,无力无资,更无回天之力,现只有纸上谈兵班门弄斧,其思路是:重组宜黄戏剧团,重振宜黄戏剧种,培养新一代学员,利用现有宝贵资源,重振宜黄戏曲事业。原老剧团的老艺人老师傅,大都已退休或古稀之年,他们是宜黄戏曲尚存的宝贵的人力财富,虽然“廉颇老矣”,但宝刀不老,几十年深厚的戏曲功底和宜黄戏的情怀尤在,应请他(她)们出山,发挥余热尽快地传道授业;原老剧团解散后留下的宜黄戏剧研究室的人员和资料,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和重新挖掘整理;原老剧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召收培养的宜黄戏学员,在剧团解散后劳燕纷飞各奔东西改行从业忙于生计,现已近“不惑”之年,但他(她)们有着自幼身经科班正规训练的戏曲功底和业务素质,只要能创造条件优化环境,重新激活点燃他们的潜能,相信有志者是会重返舞台发扬光大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同时还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或者民办公助,大力重视扶持新丰乡桥坑村的农民宜黄戏业余剧团,给予他们精神物质人力财力业务演出诸多方面、实实在在因地制宜的支持帮助,从上级的专项文化送戏下乡补助经费中每年资助他们,让这团宜黄戏曲的乡村星星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更加长久!
(五)
我们知道,世上诸多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它们赖于生存发展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果这些条件因素不复存在了,那么这一事物也将随之消亡。汤翁笔下的杜丽娘能够为情而徇又为情而生,其故事情节感动了中外观众数百年,是因为汤先生写的《牡丹亭》剧本和宜黄戏弟子的首演;如今嫦娥一号卫星之所以能为人类科学文明而遨翔太空,飞向月球,是因为有威力无比的长征三号火箭,将之送越月球轨道,去实现中国人的千古探月之愿。这些都离不开它们形成的重要条件因素—-剧本首演和长征三号火箭这两个非物质文化和现实物质文明的客观载体。同理,要传承发展宜黄戏曲艺术,也必须要有其赖于生存发展的条件因素――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剧团专业人员、几百出宜黄戏剧本、及其一系列本剧种的表导音演舞美服道唱念做打程式等资源。而在这些载体中,专业人员是首要的条件,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常言道要唱戏就得有戏班子,有了这个班子,再由班主们去好生照料,不愁唱不成大戏好戏。要让宜黄戏存在发展下去,采取恢复宜黄戏剧团建制的方法是首选之计。在建国前期四十年期间年财政收入只有四千万左右的不发达计划经济状态下,都能养活包括学员班在内的八十余人的剧团专业人员,何况时至今日的经济发展文化发达的太平盛世!从年财政收入一亿五千万中拿出区区一百几十万来作为剧团的财政固定预算开支,也不算多太难的事 (这些开销只要在招待费小车费开支中节约零头数就差不多了),加上与时俱进的办团方针,和大型专业院团那样科学管理,在保证班底建制和财政预算的前提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行当角色聘用制、定岗不定人、优胜劣汰、灵活办团。加上上级关心扶持,剧团努力进取,在业务上创新搞活,凿宽戏路、人员精干、弘扬宜黄戏的优势、提倡名角效应、一人多角、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和发挥演员的积极性、开展多种经营……等等现代管理模式,加上戏迷和全县人民的企望支持,是可以生存发展下去的。要摒弃用财政的钱养活剧团几十号人是“负担”的看法。道理前面讲了,因为他们这些专业人员从事的是特殊行当工作,是一般人干不了的工种,而且周转见效时间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养活这个专业剧团及其专业人员,也就是养育传承宜黄戏曲文化宝贵财富的客观载体,因为只有通过他们这个实际载体,才能付诸发展宜黄戏曲艺术这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的实际行为。何况财政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且要有这样的心胸: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然在三、五年中看不出剧团有多大的作为,但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宜黄戏的后辈们会将此事业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和其他兄弟剧种一样,屹立于祖国千姿百态戏曲文化事业的文明之林!这样,宜黄戏曲的先人前辈们则击鼓敲板、含笑九宵;这样,则良辰美景共与天,赏心乐事百家院!
以上是笔者的一管之见,也是笔者的一厢情愿,但愿能“督春工珍护芬菲,免被那晓风吹颤”,让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戏曲遗产百花争艳,“姹紫嫣红开遍”,以无愧于已经列入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古老宜黄戏曲艺术。
(六)
休放空论,莫效南柯,还是回到眼下的现实:当宜黄戏曲被人淡忘之时,县老年大学艺术团的老姐妹们,难忘昔时,唱起了宜黄戏当年的代表作之一《四国齐》中的“困顿无忘报国心”、《八仙飘海》中的“微风习习小院静”、《绣花女》中的“轻风送我回故乡”唱段,还用宜黄戏的曲调改编演唱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宜黄戏曲难忘的旋律,不解的情结,还在老戏迷和爱好者中间流传。尤其于今,蓦然回首,在本县边远一隅的桥坑小村溚里,闻听得熟悉而亲切、遥远而又久违了的成套家乡皮黄声腔,感慨不已。笔者也曾零距离的接触过桥坑剧团的农民朋友,与他们同台交谈、同车送戏、同吃同住过,还与他们在演戏后台,以地板为床、以稻草为褥、以戏装为被,谈及和感受了他们的过去与现在、艰辛与甘苦、爱好与企盼,拍摄了他们演出的一些影像资料,与他们成了朋友,也别有一番回味与情趣。他们朴实厚道、吃苦耐劳,尤其是对宜黄戏的一片痴情与执着,令人难已忘怀……感于宜黄戏曲的现状,思绪万千,惜哉憾乎?欣哉幸乎?个中滋味难于言表,故曰:宜黄戏曲,归去来兮!
本文作者:宜黄县纪检委退休干部 符节明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