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汉剧情
 

      头弦,是广东汉剧的领奏乐器,是广东汉剧的特色乐器之一。在广东汉剧院,有这么一个家庭,一家三代都是头弦乐师,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今第四代也在学习头弦演奏,堪称“汉乐世家”——

      第一代:“破四旧”时偷偷到深山与乐友切磋

      这个汉乐世家的第一代头弦乐师叫钟鉴尧。他出生在汉乐之乡大埔县,曾是大埔“中军班”的头弦乐师。民国时期,汉乐在大埔极为盛行,几乎每个乡村角落都有弦馆,钟鉴尧自幼学习粤东民间音乐,农闲时喜欢拉拉汉乐,唱几嗓子,自得其乐,后来加入当时的中军班,担任头弦乐师。中军班音乐是民间吹打仪仗音乐,为民间婚、丧、喜、庆时所雇请。有时,不同的中军班艺人的团体还对台竞技,因此有广泛的群众性。那个时期大埔县兴盛的汉乐活动,造就了一大批艺术成就很高的艺人和音乐家。   

      从小跟爷爷钟鉴尧一起生活的钟礼俊告诉记者,1970年前后那几年,爷爷时不时会带着幼小的他到偏僻的山里去,与乐友们一起演奏传统汉乐。小小年纪的他并不懂得为什么要去那么偏僻的地方,只知道,每到这时就有好听的音乐、好吃的糕点。后来才知道,当时正值“破四旧”,古曲、古乐的演奏被禁止,爱好汉乐的人们只得躲起来偷偷地演奏。

      第二代: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解放后,汉剧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钟鉴尧的其中一个儿子钟开强,也在这个时候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头弦手,在广东汉剧、汉乐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广东汉剧院最早获国家二级演奏员职称的乐师。

      钟开强,1941年出生,他八岁时就开始学拉头弦,十五岁便荣获大埔文艺汇演头弦表演奖,十六岁参加广东汉剧团,接受了许多著名汉剧艺术家的指导,从此,勤奋成了他生活的常规,日常除了吃饭、睡觉外,想的、听的、看的、拿的,不是乐器就是音乐理论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技艺长进得更快,十八岁便能随广东汉剧院到其他省市巡回演出了。    1962年,古装汉剧《齐王求将》拍摄电影,年仅21岁的钟开强是该剧音乐的头弦领奏,还兼吹唢呐。汉剧第二部影片《一袋麦种》的伴奏音乐也是他拉的头弦,并兼吹唢呐。几十年间,广东汉剧院几乎每个戏都有他在领奏或伴奏。他曾随团赴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演奏技艺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好评,被誉为“演奏自如、情意丰满”。

     1965年,钟开强随广东汉剧院参加中南戏剧观摩大会上京汇报演出,与其他文艺团体一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0年,叶帅回梅时,钟开强与梅县地区领导和广东汉剧院演职员一起受到了叶帅的接见。他还从事汉调音乐整理、唱腔设计及创作器乐曲。首次将四分之三拍的节奏运用到唱腔和乐曲中。

      第三代:自小学习,皆有所成

      钟家第三代的头弦手,是现任广东汉剧院一团团长的国家二级演奏员钟礼俊。他1964年出生时,父亲、叔叔都已经是汉乐专家了,其母亦在福建龙岩汉剧团任职,钟礼俊8岁起便跟着爷爷钟鉴尧学拉头弦。

    由于钟礼俊从小体弱多病,父母考虑到不能让他从事强体力劳动,于是希望他专业学习汉乐,一方面发扬家族传统,一方面也是一个谋生之道。但是,平时玩玩容易,专业、系统地学习才知道困难。每天重复艰苦的练功让他感到枯燥,不想学,为此,不知道挨了多少打。有时候一个音拉不准,就要挨批评,抗拒心理也越来越强烈,直到考进梅州市戏剧学校,才越来越被汉乐的古雅所吸引。

9 7 3 1 8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