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周传家
京剧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她以表演为中心,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熔为一炉,与书、画、琴、棋、乐、园林异曲同工,与世态人生息息相通。京剧集中华传统艺术之大成,获得了系统质和综合美,千娇百媚,美仑美焕,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她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审美理想的形象体现。
那么,究竟是谁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又是谁使京剧艺术攀上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峰?历史唯物主义从来不赞成英雄史观,从根本性和广义性来说,一切文学艺术都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京剧当然也不例外,她是人民群众和历代艺人辛勤探索和不断积累的结果;但是,这样说并非否认杰出人物所起的作用和所做出的贡献。回首京剧历史长河,我们忘不了那些为京剧的发展劈波斩浪的弄潮儿……
如果说程长庚率领的三庆班为京剧的诞生提供了平台,他因而被誉为“京剧鼻祖”;谭鑫培确立了京剧的语音、唱腔及表演规范,促进了京剧的成熟,他因而成为一代宗师;那么,“通天教主”王瑶卿则是中国京剧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京剧艺术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与谭鑫培一起被誉为“梨园汤武”,称得起近代中国民族演剧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王瑶卿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广撷博采,叶茂根深,不仅擅长青衣戏,还兼演刀马旦戏,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不断对剧目进行革新尝试,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派”表演艺术。从唱、念、做、打,到服装、扮相、身段等都紧紧围绕着人物塑造大胆创新,创造了介于青衣与花旦之间的新行当“花衫”。
王瑶卿更是一位杰出的艺苑伯乐,卓越的戏曲教育家。他执鞭杏坛,设帐教徒,因材施教,真正开启了京剧个性化时代,在京剧旦角趋于定型化和僵化的瓶颈时期,为京剧旦角表演注入了活力,迎来了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
(一)旦行独立第一人
王瑶卿(1881—1953),名瑞臻,字稚庭,号兰痴,艺名瑶卿,祖籍江苏清江,客籍宛平,清光绪七年出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王绚云(名彩林,又名彩菱、家琳,字耀庭)为著名昆旦,其母为“同光十三绝”老旦郝兰田之女。
现在流行所谓“胎教”之说,王瑶卿出生在梨园世家,父母均是出色的京、昆艺人,可以说他与生俱来地具有京昆艺术的基因,从儿时就深受戏曲艺术的熏陶,家学深厚。9岁那年,他便向田宝琳(陈德霖之师)学青衣,11岁入“三庆班大下处”,向崇富贵学武功,12岁从谢双寿、张芷荃、杜蝶云等名师习青衣和刀马旦,并得到钱金福指教。14岁在三庆班正式登台,不久又入“小鸿奎班”。四大徽班之一“四喜班”的著名青衣、“同光十三绝”的时小福对他十分赏识,主动为其指点唱腔、训练身段,并把自己的杰作《汾河湾》传授于他。“小鸿奎”班的名旦“万盏灯”李紫珊也对王瑶卿极为器重,将拿手戏《虹霓关》传授给他……当时的旦角演戏,限制极严,而王瑶卿却能打破旧规,广拜名师,多方学艺,结果学会了数百出戏,打下了文武昆乱的深厚基础。
1894年(光绪二十年),年仅14岁的王瑶卿《祭塔》,令人耳目一新,从此崭露头角。 16岁时,即进入名角如林的“福寿班”。 17岁因“倒仓”辍演,18岁嗓音复原,二次进入“福寿班”。在陈德霖的大力提携下,很快进入了名演员的行列。21岁,经陈德霖、余玉琴介绍,进宫替补去世的时小福之差,当了内廷供奉。一同进宫承差的还有花旦杨小朵、小生陆华云、老旦龚云甫、丑角慈瑞泉、武生瑞德宝等。因瑶卿之弟凤卿亦在宫里承差,慈禧呼瑶卿为王大,呼凤卿为王二。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戏班被迫解散。21岁的王瑶卿三进“福寿班”,兼演青衣、刀马旦之戏。1905年入“同庆班”,开始与谭鑫培长期合作,两人一拍即合。当时,他们常演剧目有:《南天门》、《汾河湾》、《桑园寄子》、《宝莲灯》、《御碑亭》、《四郎探母》、《法门寺》、《珠帘寨》等戏,真是珠联璧合。。
1909年,王瑶卿开始自己挑班,于东安市场的“丹桂园”,从此进入艺术鼎盛时期。王瑶卿破天荒第一次以旦角唱大轴、挂头牌、挑大梁,使生旦并驾齐驱,打破京剧舞台上生行领衔的局面。从他开始,旦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超过了生角。以至于原来京城满街传唱的“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竟变成了“王宝钏来至在都察院”……
王瑶卿一路走来,走出了自己的个性,展示出自己的魅力,成为名满天下的旦角翘楚。
二.舞台上的个性张扬
王瑶卿的舞台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形成了唱腔刚柔并济、古朴典雅,表演稳健洒脱、以情取胜的“王派”艺术。由他所创始了“王派”,已成为京剧旦角的基本流派。
唱为“四功之首”,王瑶卿的唱,明丽刚健、遒劲爽脆,被誉为“有骨头”,尤以“西皮”见长,所唱〔快板〕更见功力。他大胆打破老派青衣的传统程式,改革和重新设计唱腔,使之优美富于变化。中年时为《文姬归汉》中“胡笳十八拍”谱新曲;晚年为《孔雀东南飞》、《牛郎织女》、《白蛇传》和《柳荫记》创新腔。在上述剧目中,他根据情节、人物的需要,对京剧的乐句模式和唱腔的程式有较大的突破,创制了不受句式字数的制约的新腔。按照老的演法,《女起解》是连着《三堂会审》的,苏三在狱中只有四句原板。王瑶卿先生觉得不过瘾,特地设计了脍炙人口的八句〔反二簧〕,苏三的唱功加强了,后来就一直做为单折了。此外,《汾河湾》的西皮原板,《三娘教子》的二黄三眼等,也都传唱至今。
王瑶卿的念白很有功力,十分注重分辩四声、尖团和软硬气口。韵白纯正传神,清朗爽利,京白生动自然,韵白和京白相间的“风搅雪”,极有特色。他尤其擅长京白,善于运用虚字和语气词,对北京妇女的生活语言进行提炼并加以艺术化,兼有爽脆刚劲的特点,《得意缘》、《樊江关》、《棋盘山》、《十三妹》等剧的京白堪称代表。
王瑶卿的做工细腻生动,在青衣戏中巧妙运用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段、步法和水袖等语汇和技法来刻画人物,改变了青衣“抱着肚子呆唱”的传统模式。如《长坂坡》中,他首创了“跑箭”的园场及“抓帔”的表演;在《乾坤福寿镜•失子惊疯》中,创造了疯步、袖舞等特技;此外如《武家坡》的跑坡,《汾河湾》的进窑,《长坂坡》的跑箭和《十三妹》废除跷功, “以靴代跷”,都是在原有程式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并成为范例。
王瑶卿幼功扎实,腰腿功夫稳练,刀马戏的武打出色。在此基础上,他创造出不同于刀马旦、武旦的具有“稳、准、快、美”特点的花衫打法,《娘子军》、《金猛关》、《珍珠烈火旗》、《棋盘山》、《穆天王》中的武打均极精彩
王瑶卿是个有心人,在宫中承差时,仔细观察揣摩了西太后、皇后、皇妃、福晋等人的言谈话语和声容仪态,日久天长,了然于心,遂将深刻的体验融于《雁门关》(饰萧太后)、《四郎探母》、《梅玉配》(饰韩翠珠)、《大登殿》、《珠帘寨》等戏的表演之中,丰富了旗装戏的表演,不仅台步、身段等外部动作自然优美,人物也更符合身份、性格和气度,均成为后来的范本。
王瑶卿的表演善于把生活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讲究“戏文”、“戏情”和“戏理”,尤其注重“心戏”。无论唱、念、做、打,均力求突出剧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注意揭示人物的内心,因此所演人物丰满、真实,而且绝无雷同。他常说:“戏是人唱出来的”,“死戏可以活唱”。他能将一出普通的开场戏,唱成有声有色的大轴戏,也能将一个本来并非主角的角色唱成主角。譬如,他在《五花洞》中扮演的假潘金莲,虽说属于二路青衣,但在唱、念、做方面均超过了头路青衣,深受观众喜爱。此后凡演此戏,不管是双演、四演,还是八演,均以假潘金莲为主,并成为定型。
王瑶卿始终坚持从人物出发,把塑造人物作为表演的基点、核心和归宿,他调动一切艺术手法,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何玉凤(《十三妹》);有勇有谋、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花木兰》);智勇双全、天真活泼的荀灌娘(《荀灌娘》);文武兼备的抗金元帅梁红玉(《战金山》)等等,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和创造才能。
王瑶卿不只登台唱戏,他还是个改戏的能手。在与谭鑫培的长期合作中,他亲眼目睹了谭鑫培参照京、昆、汉、秦、梆、晋、楚、湘等近十个剧种的本子、加以综合改编,使《南天门》成为一出观众喜爱的新剧目的过程。更清楚《失•空•斩》一剧,是谭在不损伤原剧精华的基础上,对唱词、唱腔、念白等进行革新,使之成为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的实践。在长期的舞台生涯中,王瑶卿逐步磨练出改、编剧本和设计新腔的本事。他从来都不是依葫芦画瓢式地唱戏,总是对剧中的唱词、唱腔、道白,乃至剧情、结构不断地琢磨,边演边改,使其更加合理、完整。譬如前面提到的《女起解》,原是连着《三堂会审》的,苏三在狱中只有四句原板。王瑶卿先生觉得不过瘾,特地设计了脍炙人口的八句〔反二簧〕,苏三的唱功加强了,后来就一直做为单折了。
[1]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