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看上海京剧院、多年来对京剧艺术一往情深的本报老读者、苏州铁杆戏迷徐振俊,新春之际来上海观看了上海京剧院举办的“优秀青年演员展示”后,激动地给本报写来了洋洋数千字的长信,发自内心地为青年演员的成长叫好,同时提出了“四个希望”,令人感动。
希望一:多给机会
“作为一个观众,我的希望是,他们能多多,演员是舞台上磨练出来的!演员要大家的爱护,演员也是大家捧出来的!是好苗子,就要多给的机会。”
记者从上海京剧院了解到,这些年来,在培养年轻演员、为年轻演员创造更多机会上颇费心思,为此专门成立了业务组,请来有经验的老师为青年演员教戏,青年演员学了新戏后能否上演也由业务组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形成了公平的竞争机制。去年一年,上海京剧院每周一次的逸夫舞台日场,有将近一半场次都由年轻演员担纲主演,剧院新创排的剧目也开始尝试起用青年演员。“培育青年就是培育希望。”孙院长表示,对于培养青年演员的重要性非常明白,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还得有人看,就目前而言,青年演员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场次都是在贴钱,长此以往作为来讲也有困难。
希望二:练就舞台绝活
“对于这批小朋友们,希望他们多练功,多长进,拿出绝活。要认真听老观众的反映、批评,他们看了几十年的戏,看了那么多,旁观者清,能帮你把脉。要认真听同龄观众的意见,知道新观众的艺术需要。”
的确,一个演员能不能走红虽然也有“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但自身的艺术水平如何、“玩意儿”过硬不过硬往往是最关键的。这些年轻演员的“家长”孙重亮院长坦率地表示,现在的青年演员相对他们的前辈来讲“自身的积累不够”。而在平时的采访中,记者也常常听到一些老戏迷把现在的青年演员与他们的前辈作比较,认为一些青年演员的“玩意儿”不怎么样,凭的只是年轻、有朝气而已。一些圈内人士也透露,虽然有一部分青年演员的确相当用功,但也有不少人不肯狠下功夫,当然这也与这些年来戏曲不景气,青年演员感到“星”途迷惘有关,因为“星”途迷惘而不肯用功,自然就更难得到观众的认可了。
希望三:进行适度包装
“希望上海的观众多给这批青年演员机会,买一张票到逸夫舞台捧捧场,把他们当自己的亲人、朋友、孩子,关心、呵护他们。戏曲的魅力在亲临其境的中,是演员和观众的互动。”
青年演员缺乏号召力是一个“致命伤”,但要求观众把青年演员当自己的孩子去买票捧场毕竟不是长远之计。有圈内人士认为,要提高青年演员的号召力,除了提高青年演员自身的艺术水准、选择合适的剧目之外,还有必要对青年演员进行适度的包装,以吸引更多非戏迷观众。娱乐界往往是包装过度、炒作成风,但戏曲界在“包装”方面却依然是一片空白。其实,适度的“包装”对于聚集演员的人气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去年的“越女争锋”,如果不是借助了娱乐圈的包装手段,单纯搞一个青年演员大赛未必会有这样高的关注度。有些娱乐节目正在尝试借助戏曲来包装自己,以求“别出心裁”,那么,戏曲是不是也可以学一些娱乐圈的手段来包装自己呢?
希望四:媒体加强宣传
“希望上海的媒体要多多宣传(青年演员),开设专栏,详细介绍,做功德无量的好事。不应因戏曲不景气就不报道、少报道。”
谈到媒体的宣传,孙重亮院长很客观地表示,青年演员缺少知名度,但对媒体来讲越有知名度就越能受到关注,而越受到媒体的关注知名度又会越大,成为一种“马泰效应”。记者平时与戏曲圈的朋友聊天,常常听到这样的“呼声”:你们媒体要多多宣传戏曲啊。但与媒体从事戏曲报道的同行在一起时,常常听到的却是:最近有什么可以写吗?一方面戏曲界迫切需要媒体的宣传,一方面媒体却找不到可宣传的内容,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态”。有界人士分析,戏曲界与媒体受众的“审美”不一致,可能是导致这种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如徐先生信中写的“人总要老的,京戏总要由青年演员一批批来接班的。”如何让青年演员顺利地接上班,从“新秀”中冒出一批受观众追捧的“明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下一篇:京剧艺术呼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