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发人深省的戏曲调查报告
我们所跨入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快节奏讲实效的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种外来的、现代的艺术形式充斥着艺术的殿堂,戏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虽然有其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但面对严酷的竞争,戏曲的生存态势如何呢?它是否得到观众的认可了呢?尤其是青年观众,他们的态度往往决定着戏曲的未来,可以说戏曲的命运掌握在青年的手中。为了了解戏曲在当代青年心目中所处的地位,笔者近期对在校的730名大学生作了一次广泛的问卷调查,从文艺社会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审视与探讨,试图以第一手的翔实数据,寻求戏曲在青年观众层面中的生存状态,以便为戏曲的决策者、研究者、创作者、者以及经营者提供一些参考,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调查时间:2003年3月。
  调查对象: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包括部分研究生)。年龄在18一27岁之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出身于社会各阶层中的不同家庭,因此,他们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代表当代青年对戏曲的审美期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并与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课堂讨论与座谈。共印发问卷750份,最后收回730份,占所发问卷的97.3%。
  调查内容:(1)你是否喜欢戏曲?为什么?(2)你最喜欢戏曲中的哪些剧种?为什么?(3)在你看过的戏曲剧目中哪些最好?为什么?(4)在下列艺术形式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戏曲、电视剧、电影、话剧、歌舞剧、音乐会、相声小品、芭蕾舞剧。
  一
    笔者在问卷中设计的第一个题目是:你是否喜欢戏曲?为什么?以此了解戏曲在当代青年文化生活中的生存价值。下表是数据统计的结果:喜欢程度喜欢126比较喜欢53一般71不太喜欢133不喜欢347(人数)
    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加直观,笔者又绘制了下图:以上图表显示在730名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不喜欢戏曲的为347人,不太喜欢戏曲的133人,两者合计480人,占到总数的65.7%;而喜欢或比较喜欢戏曲的人数仅占总数的24.5%,两者悬殊的比例清楚地告诉我们,戏曲并没有赢得青年观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03名大学生在问卷中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戏曲的原因是”听不懂”。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文言、方言、典故;表演程式中的板式、手眼身法;戏曲舞台上的特殊的时空间度都会使平时毫无戏曲知识的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以其”昏昏”,连”昭昭”尚且不能,又怎么谈得上喜欢呢?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表示,听不懂戏曲还在于对剧情发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了,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这同样导致了他们对于戏曲兴致的丧失。
    第二,戏曲的程式化是破坏学生兴趣的另一重要因素。程式化是中国戏曲乃至东方古典戏剧的共同特点,印度梵剧、日本能乐和歌舞伎、泰国的孔剧等东方古典戏剧都是程式化的。程式中凝聚着几千年来东方古老文化的精神,它曾使中国戏曲走向辉煌,但当代中国己进入了一个文化转型期,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一个学生在问卷中这样写道:”我觉得那些涂着满脸不知道什么东西的人拖泥带水的唱腔,让人听了就心烦。”他的观点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戏曲唱时的一咏三叹,做时的摇头晃脑,念时的咿咿呀呀,打时的千篇一律,这些都与”新新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节奏差距甚远,它带给观众的是陈旧感、距离感,这怎么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呢?
    第三,对戏曲接触少、了解少也导致学生丧失了对戏曲的兴趣。建国以来,戏曲在50年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但文革开始后,就在政治高压下发生了扭曲和变形,成为阶级斗争的传声筒和代言人,使戏曲受到致命的重创,因此,现在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所受的戏曲熏陶就少得可怜。改革开放后,本应焕发青春的戏曲艺术又受到来自西方文化艺术、多种现代艺术与现代传媒的强烈冲击,其结果依然使戏曲与青年观众失之交臂。一些大学生反映对戏曲”不了解”、”没看过”、”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戏曲”,既然不了解,当然也就谈不上喜欢了。
    第四,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不喜欢戏曲的原因在于戏曲与现代生活太脱节,无法满足自己的审美期望。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物的命运总是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才子佳人大团圆作为归宿,这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使人难以动情,难以产生与自己生活体验相通的现实联想,从而感到陌生和遥远,这种距离感封闭了观众情感的闸门,也导致了青年观众的大批流失。
    第五,少量学生不喜欢戏曲则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他们认为戏曲太落伍,应该属于老年人的专利。一个同学这样袒露自己的心扉:”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笑为老土。”另一个学生则直言:”我不是老头,所以我不喜欢戏曲。”大学生的这一心理虽然反映出他们爱慕虚荣、盲目追求时尚的不良倾向,但同时也折射出现代社会中青年人对戏曲所做的定位——落伍、守旧、土气,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悲哀。
    综上所述,破坏青年观众欣赏戏曲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就戏曲本身而言,剧目的陈旧落伍,与现实脱节,表演形式的程式化都是束缚戏曲发展的沉重桎梏。除此之外,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戏曲的普及程度还很不够,这里所说的普及还包括戏曲知识的普及。在问卷中一名同学这样写道:”老师,您不知道我们有关戏曲的知识是多么的贫乏,如果我们在中小学中能稍微涉及一些戏曲基础知识,在大学里能开一门戏曲欣赏课,我想一定会有更多的同学喜欢戏曲。”他的看法是颇有见地的。
    面对日益严重的戏曲危机,改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我们只有从观众心理入手,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挽回失去的观众,让戏曲在艺术的百花园中求生存、谋发展、焕发活力与生机。
  二
    振兴戏曲,剧目也是关键。为此,笔者在问卷中就学生对剧目的喜恶状况作了调查:在你看过的戏曲剧目中哪些最好?为什么?由于学生所列举的剧目较为广泛,为了便于论述,笔者按现在戏剧界通行的分类方法将所列剧目分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个大类。调查结果如下(由于有些学生所喜爱的剧目为多项,所以合计数目超出了调查人数的总和):剧目传统戏57新编历史剧370现代戏106未看过完整剧目117(人数)
    以上图表显示,在三类戏曲中传统戏以绝对优势胜出,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得票最多,共计171票;《红楼梦》143票,排行第二;《天仙配》96票,排行第三,这三出剧目遥遥领先,排行第四的《女驸马》仅有11票,其他传统剧目得票均在个位数内。综观排行前三位的剧目,其共同特点是富有强烈的文学性,唱词优美,在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浪漫气息中演绎着男女主人公凄美的爱情悲剧。观众在欣赏戏曲时,观看的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他们更关注剧中人物的前途和命运,为之扼腕,为之叹息,为之潸然泪下,这才是永恒的经典,它使戏曲有了向人心灵深处拓展的天地,也使人生的感悟更为明了地戏曲艺术中得以充分反映。然而遗憾的是,在传统剧目中这些洋溢着文学性的作品毕竟是少数,不少剧目中八股方式的语言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内容都大大破坏了戏曲的文学性,从而导致了观众的流失。由此可见,戏曲剧目的文学性是其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青年观众对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的冷落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目前的戏曲创作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是失败的,它们没有获得观众的认可。而这种失败的症结关键就在于创作中缺乏现代意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编历史剧虽然冠之以”新”,实则并不”新”,才子佳人、节妇孝子频繁登场,人物缺乏个性,对生活中一时还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由包青大式的救世主一手包办:现代戏中人物更是貌似现代实则古老,他们的命运大多由党的政策所决定,而观众则被当成了教育的对象;作品以冗长的跨度,回旋曲折,一咏三叹,节奏缓慢,这怎么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呢?今天的观众渴望在美的形式后面有着更深刻、更广泛的历史内容和哲理思考;渴望在历史人物身上感受今天的时代脉搏;渴望在当代人物身上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召唤。因此,在戏曲剧目的创作中,必须注入现代意识,才能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生活理念,从而使观众陶醉其间而留连忘返。
    此次有关剧目的问卷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学性与现代意识在戏曲创作中二者缺一不可,这是留住观众的又一关键所在。

[1]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