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人民剧团
   武功县人民剧团,1952年由胜利剧团和尼庵村剧团合并而成立,名为“新武剧团”,为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团体。武自忠任指导员,薛安民任行政团长,高俊山为副团长,翟登云任业务副团长,韩化俗导演兼司鼓,董志斌教练,高德康板胡。主要演员有,须生翟登云、王新芳、安正民,文武生程玉花,正小旦张小云,花脸张玉民,小生张毓中,丑角薛安民等,全团演职人员85名,上演剧目85本。当时《状元媒》演红几县,年收入达六万元左右。同年底,剧团集中资金购买充实了箱衣。
    1954年,刘志刚任指导员,张继富任行政团长,导演郭春民,板胡许成中。1955年下半年,李仁义任剧团指导员。半年后,梁竟成任剧团指导员。这一时期又涌现出了一批像须生司义民、崔富中,文武小生王印发、刘建成,旦角赵仙娥、李碧莲,丑角郭春民等后起之秀。全团达87人,上演剧目增加了十几本(折戏)。赵仙娥主演的《游西湖》,张毓中主演的《打虎计》,享有盛名。代玉民、翟登云主演的《玉虎坠》,司义民主演的《春秋笔》、《闯宫抱斗》和李碧莲主演的《三娘教子》等戏,群众反响较大,剧团呈上升之势。
    1956年9月,县人民政府正式改“新武剧团”为“武功县人民剧团”,体制不变。1960年,武功、扶风、兴平三县合为兴平大县,武功、扶风剧团合为二团。书记王正民,副团长靖新安,导演代玉民。这一时期,主要上演剧目有《两颗铃》等,演红周围几县,曾在西安连演一月之久。青年演员范俊芳主演的关中道情《隔门贤》和《庙遇》,获得省青年演员一等奖。1961年分县,恢复了武功县人民剧团,张彦汝任剧团书记,翟登云为行政团长,郭春民为业务副团长。 1964年,朱志希任书记,张鹏任导演,魏忠孝任教练。当时,历史剧逐步停演,剧团上演了《雷锋》等新戏。1965年走“乌兰牧椅”道路,剧团分为二队。半年后又合并。主要演员有范俊芳、许友成、许良俊、薛慧芳、蔡素珍、张腊梅、孟小芹、张舍华、王宗印、张德启。新排《黑旋风李逵》等十多本戏,现代戏《党的女儿》等十几本新戏也陆续上演。
    1966年5月,“文革”开始,传统剧停演,八个样板戏风行一时,剧团于兴平、咸阳、宝鸡等地,慰问演出居多,工资基本靠政府拨款支付。1973年,郭宝壁任剧团副书记,翟登云、范俊芳任革委会副主任。这一时期,罗志杰主演的《节振国》演出影响较大。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文艺获得新生。剧团排了历史剧《逼上梁山》、《十五贯》。年底,政府又派刘培英任剧团书记。
    1981年4月,贺文岐任剧团书记,张万春任行政团长,范俊芳任副团长,全团演职人员60余名。演出了大量的新编历史剧和传统剧。同年,剧团赴宝鸡市会演,罗志杰,李碧莲主演的《三对面》分别获演员一等奖和二等奖,范俊芳、弓辉主演的《柜中缘》分别获演员一等奖和三等奖。王丽、冯永红主演的《花园卖水》,李慧茹主演的《鬼怨》均获演员三等奖,乐队获集体荣誉奖。省电台录播了李碧莲、陈新怀、罗志杰的部分唱腔。年底,剧团被评为宝鸡市“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并授锦旗一面。 1983年元月剧团分成两个演出队。一队由张德启任队长,尹成礼、刘宗仁任副队长。二队由罗志杰任队长,段仑怀、刘建玉任副队长。当年,两队收入均在6万元以上。5月张万春调离剧团,栋益山任团长。1984年7月根据上级的决定两队合并。鲁建华任剧团书记。10月,剧团参加咸阳市折子戏选拔赛,李慧茹主演的《陈姑赶船》荣获青年演员一等奖,参加省会演获三等奖。冯永红主演的《庙遇》获市青年演员会演三等奖。弓辉主演的《打锅》获市三等奖。
    1985年9月陈益山离团,许友成任团长,范俊芳、弓辉任副团长。1986年5月,县戏校结业,剧团接收24名学员,接收市戏校4名学员共28名。11名老职工调离剧团
    1987年鲁建华离团,马志全任书记。1988年7月27日张德启任副团长,弓中玺为行政副团长,协助马志全书记工作,解决剧团困难。这一时期,排演新编古代戏《苏武》,参加市新创作剧目会演。同年,张德启、康建海参加省中年演员“农行杯”大赛,同获一等奖。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临潼县剧团

下一篇:旬邑县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