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长大的梅花奖得主-邓宛霞

    文章来源:中国文艺报

    作为香港土生土长的京昆表演艺术家,邓宛霞以精湛的表演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香港戏曲工作者。多年来,她还一直为京昆艺术在香港的扎根与成长而不遗余力。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与邓宛霞进行了深入交流,听她畅谈了多年来执著于京昆艺术的艰辛与快乐,更深刻感受了她作为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和戏曲教育工作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不懈努力的良苦用心。

    从小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

    邓宛霞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其外祖父是曾任清朝四川、两广、云贵总督的岑春煊,祖父则是香港中华总商会前会长邓典初。对于邓宛霞来说,在艺术方面对她的启迪及影响最大的是她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母亲。邓宛霞说,她从两岁时起,就每天听母亲请来教京剧的老师唱戏。耳濡目染之下,邓宛霞渐渐对京剧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情感。

    邓宛霞虽然从小就长得温婉柔弱,但性格却像个男孩子,爬树、翻筋斗,样样在行,完全一副“假小子”的做派,而她对于京剧中舞刀弄枪的武打场面更是喜欢。家里人觉得她是个学戏的材料,就专门让她跟粉菊花、祁彩芬等京剧老师学戏,因此,“朝天蹬”、“劈叉”等毯子功对她来说完全不在话下。除了京剧,邓宛霞从一懂事开始,就学习弹奏钢琴、背诵古诗词,学习书法和绘画。

    年纪稍大,因为在香港没有一所京剧或者昆曲的专门学校可供她深造,她负笈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学习。在国外,她接受了西洋文化,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意大利的歌剧、苏联的芭蕾舞以及贝多芬的交响乐等等。这些学习让邓宛霞对艺术有了更广泛而深刻的认识,综合能力也不断提高。然而,在邓宛霞的心目中最喜欢的还是京剧,她认为京剧是糅合了歌唱、戏剧、舞蹈的综合舞台表演艺术。京剧的种子,早已埋在她的内心深处。

    对于邓宛霞来说,除了京剧外,她还喜欢昆曲。她告诉记者,京剧和昆曲不分家。过去的京剧演员一开始都要学二、三年的昆曲打基础。昆曲比较讲究身体语言上的功夫——身段、舞步优美,表演特别细腻。

    1983年,邓宛霞开始跟随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学艺。1985年正式拜在俞老门下。从1983年至1993年,她跟随俞振飞学了十年戏。因为学过音乐,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邓宛霞在戏曲艺术上表现出非常强的悟性,连俞老也禁不住夸奖她为“多年来戏曲人才中所罕见”。

    邓宛霞没有正式进过戏曲学校学习,但她反而更加幸运,除了得到俞老的亲自指点,她还得到了李玉茹、杜近芳、陈正薇、张美娟等名师的悉心传授。通过多个大师的悉心教诲,邓宛霞形成了自身风格,逐渐成熟起来。她的嗓音宽厚圆润,又文武兼备,京昆皆能,表演风格清新脱俗,细腻入微,被人形容为“香港京昆艺坛明珠”。

    香港唯一的梅花奖得主

    1990年12月,对于邓宛霞来说永远值得纪念。在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的40多个中,邓宛霞领衔的香港邓宛霞京昆以其对京昆艺术传统精华的全面继承和大胆创新而独树一帜。12月21日,邓宛霞京昆和山东京剧院一团在北京同台了传统剧目《大英杰烈》,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大英杰烈》这出戏不好演,它集花旦、花衫、武小生于一体,合唱、念、做、打于一身,唱旦角的没两下子,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而邓宛霞演起来,却是那样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邓宛霞的扮相俊美,嗓音甜润、清脆,更可贵的是她身上、脸上,还有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处处有戏。把少女陈秀英那天真活泼、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大英杰烈》的唱腔运用上邓宛霞也独具匠心。比如前边拉弓的“流水十三咳”,后边行路的“西皮娃娃调”。前者俏丽流畅,抒发了少女的喜悦之情,后者女扮男装反串小生,情绪激昂、雄壮,伴随着悲愤凄怆,揭示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感人至深。


[1]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