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粤剧《李后主》的演员们在香港文化中心紧张地进行着开幕前最后一次的武戏彩排。新华社记者 陈晓伟摄
6月3日到7月24日,如果你在香港,或许会与戏曲不期而遇,因为这里正在举办中国戏曲节。
戏曲节上,除了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京剧、昆曲、粤剧被列为固定演出剧目之外,湖南的祁剧、潮州的潮剧、厦门的高甲戏、苏州的评弹也纷纷亮相。
戏曲节的主办方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希望在市民和游客中形成一个共识,每年的6、7月份,在香港都可以欣赏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彩戏曲。
6月18日晚10时,香港依然灯火通明,尖沙咀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内,掌声雷动,喝彩四起来自湖南的祈剧《目连救母》正在上演。
#p#分页标题#e#
包含离合悲欢、雷电神鬼、三教九流、离奇古怪的故事,配上高跷、耍扇、打铁叉、叠罗汉等绝活,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传承人、湖南省祁剧院院长刘登雄率众演员呈现的这场演出,让香港观众大饱眼福。
这是香港“中国戏曲节”诸多演出中的一场。6月3日在香港开幕的中国戏曲节,15个参演团体将在50多天的时间里,为观众呈上包括粤剧、京剧、昆曲、潮剧、祁剧、评弹、高甲戏等在内的戏曲大餐。
开幕一周,门票已售出七成
今年是香港连续第二年举办中国戏曲节。在外人眼中,香港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不论是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与国际接轨。在香港办中国戏曲节,而且每年都办,会有市场吗?
负责组织戏曲节的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下称康文署)戏剧及戏曲高级经理李明珍说,开幕一周,所有门票已售出七成。
记者查询了康文署的电脑购票系统,发现大多数演出都是只有最后几排和边角位置的低价票尚有少许未售出。李明珍也证实,各项演出先卖掉的大多是前排的好位子。
#p#分页标题#e#
6月25日,香港首位“梅花奖”得主邓宛霞将与内地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合作演出。4月初开始,该场次对外售票820多张票,不到一个月,票已售罄。
在邓宛霞看来,香港回归之前,中国传统文化在香港不那么受重视。以京昆艺术为例,在1997年以前,年纪大的观众比较多,从内地到香港的观众较多。但真正土生土长的香港年轻人很少关注京昆。
用邓宛霞的话来说,香港回归之后,“大气候变了”,中国传统戏曲不仅开始得到政府的资助,而且世界也在逐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而不只是抱有猎奇心态。体现在香港这样一个中西文化合璧的环境中,“京昆艺术吸引了很多香港年轻人和外国朋友。”
其实,设立中国戏曲节之前,也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出团体到香港献演,只是没有如此长时间的集中演出。“设立戏曲节,是希望把香港变成世界了解中国戏曲的一扇窗口,中国戏曲交流的一个平台。”李明珍说,希望在市民和游客中形成一个共识,每年的6、7月份,在香港都可以欣赏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彩戏曲。
没有戏曲节的日子里,香港市民也不缺戏看。比如,仅仅是康文署辖下的演出场地,7月就有十几场粤剧演出。不仅有折子戏,如上环文娱中心的粤剧折子戏荟萃,也有大型演出,如香港文化中心的《西楼错梦》、《蝶海情僧》,高山剧场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屯门大会堂的《胭脂巷口故人来》。在元朗剧场和大埔文娱中心,还有暑期粤剧体验营的示范及结业演出,在高山剧场有儿童粤剧汇演《月亮姐姐睡何乡》。
#p#分页标题#e#
此外,各个社区也都组织粤剧演出,可以说,只要想看,每天都能看到,而且不用跑多远的路程。
“节日50天,节目全年有。”李明珍介绍,康文署下属的13个剧场会为粤剧团体提供场地,康文署还会依演出团体的创意和水平,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30多出戏,伴随着30多个讲座
与30多场演出相伴的30多个讲座和工作坊项目,是香港中国戏曲节的一大特色。
虽然戏曲节是6月开幕,但从4月开始,就有免费的座谈会、研讨会、导赏讲座,门票只有40元的欣赏讲座、工作坊等也同时进行着。香港本地的资深戏曲研究者李小良、张丽真、古兆申等不厌其烦地为观众讲解中国戏曲如何“看门道”。
比如4月2日开始的“探讨京剧《乌龙院》的生旦行当演绎”舞台表演工作坊,由邓宛霞等担任导师,以《乌龙院·杀惜》部分情节为教材,引导学员通过表情、语调及节奏的运用,准确呈现角色心态。工作坊结束后,学员还要做公开排练,由导师点评。
组织者还为学生提供了“后台之旅”,只要有相关演出的门票,即可免费参加,深入到后台,观看演员们化妆、排练,学习舞台布景的设计布局。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等地,还有关于本次戏曲节和各剧种的展览,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每一个剧种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p#分页标题#e#
每场演出现场,都会免费发放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导赏册。比如昆曲折子戏的导赏册,不像普通的宣传册以图片唱主角,而是有大量的文字资料,向观众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分别,唱念做打的内涵,大冠生、刺杀旦、三花面的角色特点,甚至还有专家学者撰写的分析“曲音与曲唱”的理论文章,解释为何昆曲不用起源地苏州话,反而用官话音演唱。
在尖沙咀天星码头,一位看完演出准备回家的观众告诉记者,戏曲节的演出不但精彩,而且票价便宜。尚长荣、罗家英、蔡正仁、邓宛霞等名角云集的中国戏曲节,所有门票最高售价是350港元,最低只售100港元。而且,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及大中学生在内的全日制学生、60岁及以上高龄人士等都可以获得半价优惠,团体票、套票也有最高八折的优惠。
票价低,是因为此次活动由政府全资主办。李明珍介绍,“低票价政策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欣赏到高水平演出。而且,评价戏曲节的成败,也与票房收入完全没有关系。”
引导观众,听戏也很时尚很国际
从上海昆剧团来参加本次戏曲节的昆曲名家蔡正仁说,每次演出,他都会注意观察台下观众黑头发与白头发的比例。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是传统戏曲持续发展的关键。
#p#分页标题#e#
观众多、演出团体也多的香港本地传统戏曲粤剧,虽然基本上没有生存难题。但李明珍也承认,年轻观众不太多是其发展的最大困难。“除了安排高水平的节目,还要发展年轻观众。没有观众,再好的节目都没用。”
为吸引年轻观众,戏曲节的组织者可谓煞费苦心,“跨界合作”就是他们使出的杀手锏。本次戏曲节的一个理念,是传统与创新并重,开幕节目新绎本粤剧《李后主》,邀请了香港话剧团前艺术总监毛俊辉执导,将年轻人喜爱的话剧元素,通过舞台、灯光、音乐带进粤剧。音乐方面,加了新的音乐,锣鼓少了,音乐听起来更柔和、更舒服。灯光方面,改变了粤剧灯光单调的弱点。
“虽然演员是传统的、剧本是传统的、戏是传统的,但融合了现代剧场元素。”李明珍说,这些变化,让观众感觉好像在看舞台剧,年轻人更容易接受。
此外,北方昆曲剧院带来的《西厢记》,也是运用了大量现代舞台效果的演出,推广中宣称“古典与现代、80后热捧的精致、优雅、时尚”,希望藉此吸引更多年轻人。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教授一直致力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中国戏曲。他在6月10日晚举行的“近十年昆剧的发展与传承”研讨会上,介绍了城市大学“填鸭”式的昆曲推广方式。一开始,很多学生对昆曲没有兴趣,说传统戏曲听不懂,还是西方歌剧好听。“你能听懂意大利语吗?”郑教授反问他们。虽然也有其他教授反对强制学生看昆曲,但这项工作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喜爱昆曲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p#分页标题#e#
在香港,中国传统戏曲不仅吸引了年轻观众的注意力,也正逐步靠近更多的外国受众。邓宛霞介绍说,从香港回归开始,我们在香港的京昆演出,每一句字幕都打出了中英文版本,而不是只有英文的剧本大意。
像邓宛霞一样的香港艺术家们,不仅仅在本土的阵地里绽放传统戏曲的魅力,也孜孜不倦地将中国文化推向海外。“我们去澳洲国立大学、伦敦大学演出,一般会跟学生做很多的研讨,讨论剧本、讨论文本怎样搬到舞台上,帮助他们来理解中国的故事。”邓宛霞说。
“我们不会将就观众的口味做过多的修改”,邓宛霞坚信,忠实地把自己的文化带给世界,是要一同分享艺术的内涵,应该着眼于“如何引导观众理解,共同分享艺术的喜悦”。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