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满贯之后,上京为己谋改进

本报讯 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近日又拿下中国戏曲学会大奖。自2004年创排至今,该剧先后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京剧艺术节金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算得上将中国重要的戏剧奖项拿了个遍。近年来,上京新编剧目频出,《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等,成就了众所皆知的“上京现象”。一个又一个剧目接连获得“大满贯”,上海京剧院及戏曲界的专家学者依然看到新编剧目颇多值得改进之处。

源头:“变性”与报酬谁是问题

总结《成败萧何》的成功,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用了16个字:以熟说生、推陈出新、吃透历史、整容变性。“在改编历史的问题上,许多人对于改的程度存有争议。在我看来,问题不在于能不能变性,而在于怎么变;以熟说生就必须推陈出新,否则就不如再演《萧何月下追韩信》。你必须出新,而出新却不做颠覆性的改变,是出不来的。 ”然而,在许多业内编剧看来,改编程度问题并非根本问题。“编京剧本子,起码要耗费半年心力,难度还高,税前稿酬不过四五万元;而现在有些音乐剧、舞台剧、景观剧,20天就能写完,净赚10万,影视剧的本子更不用说了。 ”一位资深编剧说。下半年,上海京剧院又将推新编历史剧《潘月樵》,作者依旧是编写《成败萧何》的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不仅是因为她的风格适合我们,现在创作戏曲本子的专业编剧确实不多。”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叹息。#p#分页标题#e#

途径:获奖与市场何为导向

《成败萧何》研讨会上,江苏省剧协主席汪人元说:“一部作品成功与否,不是靠评奖、颁奖来证明的,主要看剧场里观众怎样反应,或者看我们演员在演戏时是否过瘾。 ”然而,事实却叫人尴尬,市场上大多数新编戏走的无非是两条路:不是在越来越多的得奖中被观众熟知,就是在没有获奖的尴尬中无缘与观众再见面。上海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慨:“中国戏剧近十年的发展,数量高度繁荣和质量高度低下,形式高度豪华和内容高度贫乏,形成了十分奇特的对比。 ”而坊间也一直有论断,认为现在戏曲院团爱做新戏,爱排大戏,就是为了到处“化缘”申请经费,很少考虑什么戏有市场。逸夫舞台工作人员则不以为然:“很多人都说新戏没观众,来的都是关系户;可是传统戏的观众也多不到哪儿,每周日下午场观众很少,有时候只有百来个人在台下,台上感觉蛮凄凉的。 ”

流传:表演与唱腔孰轻孰重

不少人认为,新时期京剧发展对话剧的借鉴,强调对人性深层的开掘,却少了脍炙人口的唱段。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指出:“《成败萧何》还不能与《#p#分页标题#e#曹操与杨修》相提并论,就是因为萧何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有点为戏而戏。”而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叶长海则认为:“唱腔的设计方面,音乐与表演可以大笔烘托人物,那些不是最重要的唱段有时可以让出一点时间。 ”对于一直以来的新旧争议,上海京剧院一位工作人员认为,由于时代的改变,京剧的观众也在改变。传统的戏迷和票友关注的还是京剧的传统本体。对此,中国还有上万出传统老戏需要好好继承。一部分对京剧艺术本身并不十分在行的新观众,他们对剧本人文精神的关注远大于对唱腔的热爱。 “上海京剧院现在是两条腿走路,当前的目标,是希望让新老观众各取所需。 ”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