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邱俪华 实习生 胡诗瑶
今晚一台名为“雅韵正红”的昆曲名家演唱会暨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将亮相兰心大戏院。当晚,全国三大戏曲学会之一的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将向第一代昆剧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上海昆剧团的十位国宝级表演艺术家王芝泉、方洋、计镇华、刘异龙、岳美缇、张静娴、张铭荣、张洵澎、梁谷音、蔡正仁等隆重颁发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终身成就奖”。同时,老艺术家们与谷好好、吴双、沈昳丽、黎安、袁国良等青年艺术家将登台尽展风姿,分别以彩唱和清唱的形式把《红梨记》、《长生殿》、《西厢记》等这几十年来上海昆剧团创排、传承的经典剧目中的经典唱段奉献给观众们。
昨日,刘异龙、张静娴、张洵澎、张铭荣、梁谷音几位昆曲老前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几位从新中国开始便在昆曲舞台上表演的老艺术家们共同回忆了昆曲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也对昆曲的传承之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p#分页标题#e#
昆曲之幸:古老艺术遇上好时代
几位昆曲界的泰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培养的第一批昆曲传人,几十年来,他们在昆曲舞台上演绎世间百态,同时也体验到昆曲艺术的沉沉浮浮。“现在的昆曲正处于一个上升期,古老艺术能够重新绽放,正是因为遇上了一个好时代。”张静娴告诉记者。
老前辈们回顾了昆曲近几十年来的发展轨迹,新中国成立后,昆曲艺术经历了三起三伏。建国初期,昆曲已经陷入了无米停炊的绝境,当时党和政府将分散在各地的“传字辈”老师集中到上海与杭州等地,于1954年在华东戏曲研究院举办昆曲演员训练班。就是这批昆大班和之后昆二班的学员,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昆曲传人,也赋予了古老的昆曲生命的春天。从昆大班出来的刘异龙感触很多:“我能在昆曲这个舞台上坚持58年之久,古稀之年还能够在台上唱上一曲,实感幸慰。我所拥有的都是‘传字辈’老师们教给我的,至今不敢忘记。”
昆曲艺术因为文革没落之后,在改革开放初期迎来短暂的盛世,只是好景转瞬即逝,张洵澎说:“有一段时间心里很纳闷,昆曲怎么了,老一辈艺术家们都走了,年轻的一代又接不上。”直到2001年,昆曲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再次获得新生。被誉为昆曲界“通才演员”的梁谷音说:“现在我教的‘昆五班’,都是从几千个苗子中层层选拔出来的,都是90后孩子,将来的昆曲就要他们挑大梁。”#p#分页标题#e#
昆曲之困:传承之路仍很艰难
申遗之后的十年,昆曲走上了复兴之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第一次有机会被全部搬演,《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等鸿篇巨制也都以豪华的面貌重现于世。昆曲大制作百花齐放,又以精美华服、典雅舞台等元素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很多大学都创立了昆曲社团,似乎昆曲盛世近在咫尺。
但是,在这几位老艺术家眼里,昆曲的传承之路远没有如此简单。张铭荣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比如说昆曲的丑角,现在年轻一代的好苗子太少,全国的昆曲界都有这样的问题”。他认为,好苗子出不来跟缺乏舞台实践经验很有关系,“想当年我们这一代,演出实践比较多,一星期要演三场,周六一场,周日两场,一毕业便能出来演。现在,这样的机会实在不多,孩子们有劲没处使。”同时存在的问题还有观众群体的流失,梁谷音说:“观众流失是昆曲乃至整个戏曲界所面临的问题,虽然我们有很多大学生观众,但是比起其他艺术,戏曲的观众们还是在流失。”
老艺术家们表示,昆曲的传承之路,之于他们责任重大。刘异龙感慨道:“‘传字辈’老师教我的,我有义务推广出去。虽然我不收徒弟,但是我会把我所学到的一切都教给我的学生们。”#p#分页标题#e#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那些让我们难忘的永恒经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