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飞与梅兰芳1955年合演《游园惊梦》剧照。俞振飞,名远威,字涤盫,号箴非,出生在昆曲世家,父俞粟庐为著名昆曲唱家,自成“俞派”。俞振飞学识渊博,能诗善画,其表演儒雅优美,倜傥不群,擅演冠生、巾生、穷生、雉尾生等角色,尤以表演巾生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极富书卷气。1957年曾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上海昆剧团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和中国文联副主席。
刘厚生
在当代中国戏曲的辽阔星空中,俞振飞同志无疑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大星。他有着其他大星不一样的色彩。他称得上是昆剧的一代宗师。
俞振飞是中国传统文人同高级艺人的结合。他自幼受到严格的传统文化的训教,能书画,善诗词:不仅是昆剧演员,还是昆剧学者、研究家;不仅能个别地授徒传艺,还能上大学讲坛讲课。他的文化教养之厚,艺术情趣之高,在以他为中心的上下三代著名艺人中,如果不是唯一,也肯定是极少数人之一。#p#分页标题#e#
俞振飞是中国两个全国性剧种即昆剧演员和京剧演员的结合。他一生的艺术历程,从幼年到青年,打下了深厚的昆曲根基,同时学了一些京剧:30岁不到,下海成京剧演员,20多年中以演京剧为主(昆剧偶然演出,数量甚少),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1955年由香港回来后直到生命的最后,又回归到他心爱的昆剧,不仅表演艺术上内外融通,炉火纯青,更掌握着昆剧全面大局。他把昆剧的儒雅、细腻化进了京剧,又把京剧的豪放、华赡带回给昆剧。过去和现在京剧名家大都要学几出昆剧,所谓“昆乱不挡”,昆剧名家也有人能唱京剧,但像俞振飞那样京昆都有灿烂成就,当世似无第二人。他走的是一条“之”字路,却是丰富充实之路。
俞振飞又是昆剧自身“清工”与“戏工”的结合。自清末以来,社会上不少官绅士商等中上层人物热爱昆曲,纷纷学昆。但均以清唱为主,称为清工;而把民间从事舞台演出的职业昆剧艺人称为戏工。虽有来往,但尊卑明显。清工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讲究艺术的精雕细刻和高雅情趣:戏工大都自幼失学,古典文化修养薄弱,但基本功结实,舞台实践经验丰富。两者之间,戏工即使能读懂传奇文学本,即使可以教清工的戏,受到一定的尊重,终是社会下层;而清工即使学会了表演,也不会去做职业艺人。贤如徐凌云老人那样能演多行角色,也是一生业余,从未下海。惟有俞振飞是最有修养的清工世家子弟,最终走上“清”“戏”结合,融为一体的特殊道路。#p#分页标题#e#
俞振飞更是昆剧艺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昆剧在戏曲大家庭中是最古老而且成熟的一家。尽管如此,昆剧也不能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它也不是没有改革创新的余地。俞振飞幼受庭训,后来又从最有经验的沈月泉等老师学戏,对继承传统下了很大功夫,正因为传统底子厚实,也才能发现其不足和可改进之处。他从上世纪40年代还在演京剧时就开始对昆剧的字音以至演唱风格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改进,50年代以来,他和朱传茗等更对传统剧目做了相当系统的整理。昆剧艺术上成熟、凝固,不可能大拆大卸,他也就恰当地用移小步不换大形的方法,其影响一直到今天。
俞振飞还有一个结合,即折子戏和整本戏的结合。这一结合带有革新的意味,但实际上应是昆剧回归本体。因为昆剧几百年来虽以演折子戏作为主流,但其最初都是有全本传奇的,只因全本冗长散漫,很难上演也难观赏,因而发展为选择精彩折子,演于红氍毹上,这对今天的观众是不习惯的。《十五贯》开始了改编为一场演完的单本形式演出,有头有尾,故事清楚,取得巨大成功。俞振飞紧随着以《墙头马上》本戏震动昆坛,开阔了昆剧单本戏道路。其后他一直不懈地鼓励和支持各地昆团演出本戏,使本戏同折子戏平起平坐,对于昆剧的当代普及发挥了良好作用。#p#分页标题#e#
总之,俞振飞文人同艺人相结合,昆剧和京剧相结合,清工同戏工相结合,继承和革新相结合,折子戏同整本戏相结合。而这几种相对的结合汇总到他一人身上,当然更形成相互渗润、相互激发、相互融聚的更复杂更丰厚的结合。这就是俞振飞,一个既博且精、浑然一体的俞振飞。
这是我对俞振飞前辈的认识。多年前我曾对他的演剧思想做过粗浅的梳理,但是上述对他全面的认知,却不是我的发现,而是阅读了费三金同志所著这本《俞振飞传》后的心得体会。
这是一本相当精彩的成功的传记文学。作者写了传主俞振飞一生中的多层次和多方面,而以他的艺术生活作为贯串全书的中心,非常恰当。作者作为俞老的亲炙弟子,追随多年,材料丰富,感受深切,文笔又流畅华美,特别是他用俞老自写的诗词串连全书,似乎有些昆剧演出的副末开场意味,既显示了传主的诗才,又引领了读者的趣向,是新鲜的笔法。
我觉得全书最突出的成就是写出了一个性格鲜明的真实人物。对于俞老的艺术成就,作者如实描绘,没有溢美之词,对于俞老的生活曲折乃至失误,俞老自己也不避讳,比如曾吸鸦片等,作者也坦然写出,不为尊者讳。特别使我有所触动的,是作者写俞老在1949年前后的经历。不用明说,就可感悟到,这样一个优秀大演员,在昆剧衰败不堪之时,他也只能靠演京剧为生;而那时的京剧圈子里,真是一方面有严肃的艺术操守(如梅、程、周等),另一方面更有腐化堕落,勾心斗角。俞振飞以他近于书呆子的文人气质,如果不同流合污必将被排挤打击,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随波逐流。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如果不是周恩来总理对他的热情呼唤,他的传记就将是另外一种面貌了。#p#分页标题#e#
本书还有一些新的关于昆剧的资料令我惊喜。俞振飞是在深厚的传统薰陶中成长的,但他有一位好父亲,两代大家都不拘泥成法,都重视革新。书中说,曾有演员请教梅兰芳和程砚秋,演唱昆剧是用中州韵好还是用苏州土音好。梅程都认为应该用中州韵,这样有利于昆剧向全国推广。其实,这是多年前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俞粟庐就是坚持要用中州韵,认为这才是正宗。不坚持昆剧原有地方语言特色,着眼于向全国推广,大胆革新,这对今天许多地方戏的发展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在费三金同志这本《俞振飞传》之前,199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已经出版过一本唐葆祥同志著的《俞振飞传》,那是俞振飞的第一部传记,写得也是很出色很真实。而在传记风格上,唐传着力于朴实的铺展,费传更努力于华采的文学性,各擅胜场。中国戏曲星空的大名家的传记是写不完的,一位大名家写几本传记更是常见,因为传记本身也是文学作品,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实,就是要真实地表现生活,刻画真实的人物性格形象。不能颠倒黑白,不能胡编乱造,而在文学观念、风格上则跟其他文艺作品同样:百花齐放。传记文学同虚构文学都应遵循现实主义的思想和方法。#p#分页标题#e#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