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作为一位史有定评的山东济南籍历史人物,其核心价值主要有两点:一是豪气冲天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二是独领风骚的豪壮词采和文学成就。这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清代词论家陈廷焯所说:“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千古并称,而稼轩更胜。”这也是济南人永远的骄傲!
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京剧院、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也为2008人文奥运和2009年将在济南举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铸造文化品牌,弘扬爱国爱乡的精神,经过长期准备、精心打造,继2004年创演京剧《李清照》之后,又将京剧《辛弃疾》搬上舞台。这是今年济南文化工作者打造“山东风格、泉城特色”艺术精品和剧目建设的重头戏。这部戏于今年5月22日在山东剧院精彩亮相。京剧《辛弃疾》是泉城人在辛弃疾逝世800周年之际,向着历史深处,对民族英雄、伟大词人的眺望,是编导者的澎湃之情在心灵深处的脉动,是以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为辛弃疾塑造的大美丰碑。
创作者们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了辛弃疾心灵的律动,并用审美的形式把这种回响与律动凝聚在舞台上。在戏中,人物的本质特征得到艺术提炼,辛词豪迈、奔放的气质与沉郁、苍凉的色调构成了这部戏的审美支点,历史悲剧与人物悲剧化为弥漫于全剧的悲剧精神,提升了戏的主题立意。一句话,历史真实与审美表现在戏中互为表里、同声相应,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景观。如何立足于现代社会,采用艺术化手段为辛弃疾传神写照,以使更多的人在审美的感受与熏染中了解和认识辛弃疾,这是以往辛弃疾研究中少有人注意的问题。
在辛弃疾身上,有两个最主要的精神特质:民族英雄与伟大词人,其中又以后者为要。辛弃疾以词扬名,以词入史,以词传世,“词人”可以说是他最本质的特征。要演辛弃疾似乎应主要表现他作为词人的填词作诗的日常生活,但这种生活本身又往往是琐碎、零乱、无情节的,很难构成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先天地与戏剧体裁特征形成了难以化解的矛盾。
而正是在这个难点上,新编京剧《辛弃疾》的编导展现了他们深厚的艺术功力。一方面,全剧巧妙地避开了直接表现辛弃疾的词人生活,而是以其“金戈铁马、铁板铜琶”的抗金历程作为铺陈故事、结构情节的主要线索,最终敷衍成跌宕起伏、戏剧冲突较为尖锐激烈的故事结构。另一方面,又把这一主要线索作为辛词成就与特色的现实基础来处理,不失时机地把辛弃疾的词以幕后合唱,演员在前台独唱、吟诵等形式穿插其间,或直接插入辛弃疾填词作赋的生活片断,使其依附于不同的抗金情节之中,造成辛词在特色上与所依附的情节相互契合、互为表里,从而把辛弃疾作为伟大词人的一面以暗线附着于主线之上,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战场骁将成长为伟大词人的心路历程。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为主题歌的歌词反复出现,表现的是辛弃疾一生对报国理想“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执着;而《满江红·点火樱桃》就如剧中所写,是否是辛弃疾根据孝宗命题所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首词出现在这个特定的情节中是那样妥帖,编导通过这个情节委婉恰当地表达了辛弃疾不畏皇权,敢于通过“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这样大胆的词句来激发皇帝北伐之志的精神气度。像这样把词与词人的现实生活比照、映衬,在全剧中贯穿始终,场场皆有。这是编导为观众精心锻造的艺术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该剧艺术地、深刻地诠释了辛弃疾的词与他的抗金历程二者之间的关系。辛弃疾的词为什么呈现出“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到底,其词的成就与其作为抗金民族英雄的身世有密切关系,其词慷慨豪放的风格与其不堕抗金之志的精神气度互为表里,辛词中的豪迈之气是由剑之魂魄的凛然之气铸成。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