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白底红字的木牌安静地“站”立在一心桥牛市口老年活动中心,告诉路人,在此经营3年的一心桥川剧团,正迎来特殊的一天。昨日下午的大幕戏《百花台》,是该剧团在一心桥的最后一场演出。明日剧团便将以“梅花川剧演艺中心”的身份在望平街川茶宾馆二楼全新亮相。老戏友们纷纷前来,看在旧址的最后一场戏。台前>>> 这场戏:老面孔都来了
剧团演出的堂子约200平方米,可容纳200余人。破碎的地砖、残缺的窗纸,尽显此地的古旧气息。
下午2点,这里的最后一场戏《百花台》开演。实际上,昨日时针刚指向11点,就陆续迎来了戏友。“听说今天在这里演最后一出,专门提早过来坐坐。”66岁的郗晋蜀一早便出门,从会展中心辗转赶来。
不到下午1点,剧团已聚集了近100名老人。有两位老人还在座位前架起了DV,要把这场告别演出完整录制下来。
昨日上演的《百花台》,讲述的是明朝时期,告职丞相家的二小姐穆淡云与书生李云的爱情故事。饰演穆淡云的张菊花,很受戏友欢迎。“在座听戏的人,好多都是花旦演员张菊花的粉丝。”一位老戏友刻意用了“粉丝”一词,还得意地大笑起来。
昨日剧院老板胡雪梅也亲自上阵,担任吼班一角。整出戏持续两个小时,胡雪梅说,200余张座椅几乎全满。“平时常见的那些面孔,都来了。” 台后>>> 搬新址:老藤椅要带上
下午4点半,一心桥最后一场川剧落幕。
灯光熄灭,演员熟练地卸妆换了便服,开始为搬迁做准备。刀枪武器捆成两捆,道具、戏服装了两箱。为了剧团能在新的场地焕发神采,剧团老板胡雪梅几天前特意去西安花5万多元采购了全堂的新戏服。从前天开始,她就亲自缝制水袖直到午夜,昨天一早又继续赶工,希望新衣也带来个好彩头。
打包好的物品陆续被搬家公司运下楼。望平街的新址已有100多张现代化的航空椅,但这里的100多张老藤椅却并没有被舍弃,搬家公司原封不动地搬过去,“可以在满场时添座位。”胡雪梅说,打包的物件都会在昨晚全部搬到新剧场,今日停演一天,清理整顿内务。
这里,在坚守3年后,就要关门了。
角落里,两桌麻将还没有结束,老人慢悠悠地摸牌、哼着川剧调,似乎早已忘却了时间。对着捡来的后视镜化妆唱戏的苦只有他们咀嚼人生如戏>>>
上个月,胡雪梅和丈夫廖晓建经营的一心桥川剧团终于拿到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这3年,对胡雪梅和廖晓建来说,有太多的酸甜苦辣。8月3日,是一个终结,8月5日,将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相恋了
2009年6月20日,胡雪梅接过一心桥川剧团,那一年她36岁。
胡雪梅的母亲是一个戏迷,年少时因为家里不允许,所以没能如愿以偿学戏,于是,她把这个心愿寄托在了胡雪梅身上。13岁,胡雪梅被送进戏班,开始边学边演的生活。
廖晓建是2000年认识胡雪梅的,那年,他们同在绵阳的一个戏班,胡雪梅唱武旦,廖晓建是鼓师,就在同年,两人相恋并结婚了。
2008年,胡雪梅和廖晓建从自贡来到成都一心桥川剧团,当时的团长是一位姓林的婆婆,“一个月工资600元,每天唱3个小时。” 他们在坚守
只是,经营一个剧团远没有胡雪梅和廖晓建想的那么容易。
廖晓建回忆,2008年,一心桥川剧团里一共只有5名演员,成都还有其他的民营剧团,荷花池那边一个,雕塑公园那边也有,而前来听戏的观众一共只有300余人。最少的一场,一心桥剧团只有40名观众。
昨日《百花台》演出前,唱小生的徐远华坐在靠窗的位置,开始往脸上抹油彩。他的镜子是捡来的汽车后视镜,徐远华化得很认真。他们的尴尬
廖晓建介绍,剧团里的演员,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戏,觉得没前途,而听戏的人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岁。
廖晓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演一场《白蛇传》,去年请了5个演员,卖出270张票,今年请了7个演员,却只卖出250张票,“时代在发展,新事物必然会引起旧事物的消退,但我很担心,川剧有一天会消失。”
廖晓建说,在琉璃场、崔家店、金沙还有3个民营剧团在坚持演出,琉璃场的剧团还是搭的棚子,他们只能这样演出,很现实,也很无奈。关于未来>>> 想吸引年轻人来看
不过,一提起即将搬入新场地,廖晓建和胡雪梅的脸上又有了笑容。
廖晓建说,新场地那边有电梯,交通也方便,如果是残疾人,可以推轮椅上坡后直接坐电梯到二楼的川剧团,“后面还有停车场。”一旁唱旦角的吴润群忍不住插嘴。
顿时,一屋子的人都乐了。“那边都是航空椅子呢。”廖晓建美滋滋地补充道,他说,新场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座位有100多个,他担心座位不够的问题,所以打算把这边的100多把藤椅全部搬过去,随时准备加座。对于新增的夜场,他准备加入吐火、变脸、滚灯等传统技巧,“这样有趣一点,看能不能吸引一些年轻人来看。” 这些老戏迷>>> 80岁的老戏迷从第一场听到最尾场
戏迷“李老师”戏友们都称他“李老师”,他总在每天下午1点和老伴准时走进一心桥川剧团,固定坐在第二排,不到演出结束绝不离席。昨日,总是准点出现的李老师,也破天荒地提前到来。“我是和老伴骑自行车来的。”李老师今年80岁了,从10余岁起开始听川剧。而从剧组搬来,这里的演出他就没落过。
戏迷刘重光 70岁的刘重光半趴在桌上,左手摁着新做好的水牌,右手拿着毛笔,他在写水牌。8月5日新场地首演的剧目,有《长生殿》和《北邙山》,“《北邙山》角色多,可以每个人都穿起新戏服出来亮相。”刘重光说,他在这里义务写水牌已经一年多了,“首演我就在那边,还要继续写水牌。”
戏迷郗晋蜀 “剧院搬到哪,大家就跟到哪。”老戏迷郗晋蜀肯定地说。在他眼中,听川剧,也可以是一种圈子气氛。不在乎听戏环境是否高档,可以见到熟悉的朋友才是让人高兴的事。“若是几天不见,大家会相互想念天府早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伴奏《贵妃醉酒》 6岁女孩拉胡琴
下一篇:“中原骄子红色之旅”之重庆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