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川剧流光溢彩的日子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成都本土川剧演员王玉梅凭借新版经典川剧《燕燕》中的精彩表现,为成都再添一朵“梅花”,尽管如此,她和同样也获得奖项的成都川剧演员陈巧茹都表出对川剧现状的担忧,“希望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从娃娃抓起。”而川剧的现状究竟如何,却是许多读者无法了解的事情,即使知道也只是停留于皮毛。近日,本报记者专访成都川剧人士,向人们披露一个似乎已远去的川剧世界。
狭窄的生存,夕阳的寄托
在成都市一心桥,有一处附近人都知道的老年活动中心,而这里也是成都梅花川剧演绎中心的阵地。7月31日是个周末,下午两点,活动中心挂上了演出剧目,分别是《杀奢》、《柳宝探母》、《做文章》、《燕李情》,而楼上已经开场,不仅有人声、鼓锣声,还有聊天声、麻将声。往楼上走,逐渐能透过塑料门帘看到里面已坐满了人,几乎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以男性为主,他们穿着夏日的汗衫,眼睛出神地望着台上的演出,循着那目光望过去,有两位身着戏服的人说着戏里的话,展现戏里的故事,有些简陋的布景台面似乎并没有影响表演者的情绪,他们站在台上,似乎都注入了自己真正的情绪。
推开旁边的一扇小门是后台,演员们正在化妆准备下一出戏,因为他们彼此关系熟悉,相互说着打趣的话,头上戴着剧中人物某个朝代的发型,脸上已画上了某个经典故事里的人物脸谱……站在化妆室里,除了能感受到他们的气息,同时也能清晰看见这里的日常之态,不同的戏装、戏服、靴子、头花或者粉盒……虽然看上去有些凌乱,似乎看起来又那么和谐,窗外的夏日阳光透过玻璃斜射进来,与里面的道具、演员相映成辉,此情此景让人感觉到他们现在的生活,很辛苦、很落后,但是他们很乐观。化妆间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演员告诉记者,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川戏,那时候才十几岁,到现在整整30年,他将自己的全部青春,都献给了川剧艺术。这样的过程,真正会给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的感觉。外面的戏还没有开始,而他已经开始和旁边配戏的人轻声咿呀哼唱,并根据唱腔的节拍打着板儿,就在那短暂的时间里,戏还未开锣他们似乎已先“醉”了。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时候,川剧已经开始不景气了,不过那时候还能赚些钱养活自己,而且自己又喜欢唱戏,就一直没做其他的事儿。民营剧团的生存状况一直就是这样,现在更差一些,因为年轻人不看戏,社会似乎也不关注川戏,看戏的老年人也在减少。”尽管如此,他依然不后悔自己选择了这一行。
在维持中寻求川剧的转机
梅花川剧演绎中心的负责人胡雪梅同时也是老年活动中心的操办人,说起这段往事,她的脸上露出了坚毅却又甜美的笑容。“我是什邡人,13岁时在当地艺校学川剧,没有学足两年就遇到剧团改体,那时候应该是1987年。解散以后,我们就从哪儿来回哪儿去,我在家呆了一年多后就参加了当时的一家民营剧团,那时候演出很多,也比较活跃,一个月能赚六七十元钱,又因为年轻喜欢耍,所以就很享受那种生活。每天很累,连演两到三场。这样生活了四五年后,我有些想尝试其他的生活,就改行了。打工时间有六至七年吧,中间结了婚,生了娃儿,后来觉得打工似乎还不如唱戏,刚好有个师姐自己在绵阳又办了剧团让我去唱一场,所以大概在2000年的时候就重新唱戏了。”
胡雪梅今年38岁,尽管生活艰辛,但是她的脸上看不到岁月的痕迹,反而有一份沉淀和坚强,“2008年我到了这里,这里曾经是几个人合伙做的戏班子,但是生意不好最后由一个老太太打点,后来她自己无法坚持下去所以就转给我了。开始的时候,特别艰难、辛苦,观众很少,老是坐不满,我看着也很着急,后来觉得来演出的川剧演员也很不容易,希望能够坚持做下去至少可以让他们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所以就靠着这个信念坚持下来,我也会到省川剧团或市川剧团去邀请演员,他们在这里演一场是100元钱,比我们自己的演员要贵,但是能够让人气更高。慢慢就好起来了。”
据胡雪梅介绍,8月5日后,演艺中心将搬迁到东风路川茶宾馆,以后将定点在那里演出,而一心桥的演出即将结束,“那边的环境比这里好,我们以后希望白天演专门给老人看的戏,晚上就做综合性的演出,给外地人或外国人看,这样收入和演出机会就会多些,也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地方。”说起川剧,胡雪梅有很多感慨,但是更多感慨都离不开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环境:“年轻人中能听懂川剧的人越来越少,社会需要川剧的地方似乎也不多,而目前容纳川剧的老年观众也在逐渐缩减,因为他们年龄大了……这是"人传人"的艺术,现在比
较年轻的川剧演员也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小一些的孩子对川剧没有感觉了。”
古典需与现代平衡结合
据了解,到二十世纪90年代后,作为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的川剧,院团已从1979年的126个减至44个,而其中13个院团的人数在15人以下,19个院团人数在25人以下,有的只是“挂牌院团”而已。全省县级剧团几乎为零,能坚持常年演出川剧的市级剧团极为少见。“创作人才、演出人才都出现了断层现象,现状令人堪忧啊。”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杜建华感叹道。
成都本土“二度夺梅”的川剧演员陈巧茹说起川剧的未来认为:“川剧的底蕴还不够厚实,即便它属于十八个大剧种,可是相比豫剧、黄梅戏,还是缺乏些厚度。所以,更需要普及、推广。”她希望大家能对川剧改革多一些包容,川剧是一门传统艺术,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改革。或许在这条道路上遭遇了很多阻碍,但是需要去尝试、创新,要尽快把前辈留下的剧目组织起来、排演出来,做到真正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剧目,之后在此基础上融入新元素,适应现代人的口味。2010年,她成立了 “陈巧茹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她自筹资金20余万元编排川剧 《马前泼水》。该剧打破了以往的“大锅饭”形态,为川剧市场运作探出了一条新路。该工作室打破了守着剧场窗口卖票的单一路径,以进高校、进乡村等方式走出剧院,扩大观众群,用多渠道营销拓宽川剧市场。“仅仅4个月,《马前泼水》就收回了80%的成本。”
陈巧茹说,工作室打算一部一部抢救川剧传统剧目。“如今川剧院600多人中有300多位离退休职工,每年都有一些老艺术家离开,走一个人就带走一些传统剧目,传承保护工作非常紧迫。”2006年5月20日,川剧作为巴蜀文化的优秀代表,毫无争议地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有300年历史的川剧来说,第一次取得了在国家文化坐标上的准确定位,意义非同寻常。”杜建华说,“从"非遗"角度对川剧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在对其实施抢救保护的同时,赋予其恰如其分的文化担当,这对川剧的生存环境改善极其重要。”每个时代都有其独领风骚的艺术样式,川剧不可能像她曾经有过的那样普及与辉煌。但因为保存了太多中华文化的精髓,川剧必将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保持它独有的生命力和效用。川剧既不会像人们担忧的那样轻易消亡,也不会像置身其中对它富有感情的人们期待的那样繁荣红火,这是由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当今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属于川剧的天空中,始终透着一缕暖暖的阳光。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