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打复州东北大鼓的只剩一个人
陈世芳和她的弟子们。复州高跷。复州剪纸。复州皮影。复州双管。
今在瓦房店市复州古城,会集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复州双管、复州东北大鼓、复州高跷、复州剪纸等,它们和这座古城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实在是让人羡慕不已。但如今,所有复州“非遗”的传承遇到同样的困境:传承无力,后继乏人。 复州“非遗”综合艺术团团长陈世芳,这个复州东北大鼓的新一代传人,正在凭一己之力拯救这些文化遗产,并试图将它们注入新鲜血液,重新发扬光大,并赢得现代人的青睐。
抛家舍业从姐姐手上接过大鼓
复州东北大鼓的传承人本来是陈世芳的大姐陈世新。陈世芳对记者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大姐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她没有徒弟,除了她,只有我还会唱复州东北大鼓,于是她就把我从北京叫了回来。 2009年,我从北京回来,什么生意都不干了,专门从事恢复挖掘复州东北大鼓艺术。至今,我仍旧不能忘记大姐在去世前半个月,为了能够给复州东北大鼓留下影像资料,硬挺着从病床上起来,表演了她最拿手的《穆桂英挂帅》。大姐怕这门古老艺术断送在她手中,她期待的眼神,让我无法拒绝。 ”
曾任瓦房店市复州城镇文化馆馆长的金延年说,陈世新是著名的东北大鼓艺人,以前在沈阳、大连等地非常走红,只要一说有陈世新的演出,剧场里必定爆满。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以前也是唱东北大鼓出身,非常喜欢看陈世新的演出。 “陈世新病重后,我们还能找到的传承人,就只剩下陈世芳了。如果她不肯传承,这门艺术就算彻底消失了。 ”
姐妹情深,在内心犹豫挣扎了两个多月之后,陈世芳终于答应了大姐,不顾丈夫和孩子的反对,只身一人从北京搬回复州。
回到复州,陈世芳开始整理流失在民间的复州东北大鼓资料,很快就恢复了《夜宿花亭》、《杨家将》等一批曲目,并积极参与地方上的文化活动演出。
尴尬现状一个人的大鼓好孤独
复州东北大鼓起源于京韵大鼓和山东大鼓,传到辽南后与二人转融合,演变成现在这种艺术形式。它需要由两个人表演,一个拉三弦伴奏,另一个击鼓、打板、演唱。陈世芳回到复州这两年,参加了瓦房店市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表演复州东北大鼓,还相继参加了省、市以及全国“非遗”文化调演。
东北大鼓不同于文物,可以采取现代技术手段保存,也不是拍几张照片、录下音像资料就完事,是要靠一代代的人口口相传下去的。一开始,陈世芳把姐姐的孙女叫过来,教她学习复州东北大鼓,但孩子不感兴趣,只好作罢。
后来,陈世芳想了个主意,把一些老艺人家的孩子“借”来当演员、当弟子。陈世芳高兴地说,“我现在带了10个学生,最小的4岁,最大的10岁。有的孩子已经会打板,唱得也有模有样了。当然,这些学生还不能算是我的正式弟子,他们都还没有拜过师呢! ”
教学生是免费的,教学场地就设在陈世芳现在租住的房子里。怕学生耽误文化课影响学艺情绪,她还自掏腰包奖励文化成绩好的学生,甚至连学生用的大鼓和服装,都由陈世芳提供。记者采访她的时候,陈世芳正和团员们忙着缝制演出服装。因为购买成套的演出服太贵,对于经济拮据的传承人来说,购买最便宜的布料,自己动手缝衣服,显然更划算一些。
尽管如此,陈世芳还是很高兴:“总算有孩子可教了,教会一个,就等于给这门艺术留下一分传下去的希望。 ”
组团自救是艺术总会发光
陈世芳对记者说:“时代变了,复州皮影、复州双管以及复州东北大鼓等这些古老艺术,如果不寻求变化,很难让现代人所接受和欣赏,光靠保,恐怕保不住。自身不‘造血’,光靠文化保护部门‘供血’,早晚得走上绝路。”陈世芳不断地把这个观点,灌输给她所认识的那些“非遗”传承人:“咱们要想办法像东北二人转一样改变,排练一些适合现代观众口味的节目,走出去,有市场了才会有人来拜师学艺。 ”
几个“非遗”传承人中,陈世芳是最年轻的。多数传承人都是农民,年纪大了,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也不如陈世芳活络。经陈世芳反复劝说,这些老艺人有点心动了。陈世芳生怕这些老艺人主意不定,卖掉自己在复州栖身的房子,用卖房子的钱搞起了“瓦房店市复州‘非遗’综合艺术团”,并由大家推举做了团长。在镇里特批下,复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横山书院,成了这个艺术团的排练场。
在横山书院里,复州皮影、复州双管和复州东北大鼓各有一间排练房。在那个散发着书院特有气味的复州皮影排练房间里,记者看到了新改造的皮影道具。这是陈世芳和团员们对皮影艺术改革进行的初期尝试:打破皮影表演固用影窗,不受白天晚上的限制,皮影表演者走向前台,直接对着观众,皮影表演者的肢体运动对应上皮影内容,效仿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俏夕阳”的表演形式,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陈世芳说,近期上映的《功夫熊猫2》开场就是大段中国皮影,让影片大增看点,这也是“非遗”文化的开发再利用价值所在,同时也足以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好东西,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陈世芳的“非遗”活态传承观点是:对于“老玩意儿”,创新既不能偏离原有的艺术内涵,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要解决传承人断层的问题,必须让年轻人了解、喜欢传统文化。
不久前,这里迎来了一批特殊观众,他们是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10名大学生。“自从我们开始排练之后,附近就有一些老百姓经常来看,但大学生来看还是第一次。 ”陈世芳说,“真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喜欢我们的表演。如果他们能喜欢,就证明我们的节目会有市场。”
贺晓晓是这批大学生观众之一。“我和同学们只是听说,复州有一批‘非遗’传承人,听说这些民间艺术家生活很艰难,所以同学们来之前也组织了一场义卖,捐一些钱,给他们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过很快,并不熟悉这些古老艺术的大学生们,就被非遗传承人的表演所征服。“真没想到,这些古老艺术竟然这么有吸引力,如果把他们表演的视频发到网上,我想一定会火起来。 ”
大学生们的夸赞让陈世芳笑得合不拢嘴,年轻人活跃的思维,也更开拓了陈世芳的思路。对于艺术团的未来,陈世芳说:“肯定会很艰难,但无论如何,我们愿意做一次尝试,至少努力过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市场。因为只有找到市场了,这些古老的艺术才有生命力,才有可能传承下去。 ”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精彩节目“秀”才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