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说起皮影戏,恐怕听者众而观者寥。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000多年的表演艺术,融绘画、刻纸、说唱、戏曲于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悠悠道尽天下事,栩栩如生笑开颜,灯影间的魅力曾折服无数人。
但如今,我们熟悉了电影、电视,却与它们的鼻祖皮影越来越陌生。特别是,那些身怀绝技的老皮影艺人日渐凋零。摇曳千年的灯影,谁来保护、传承和发展?现代社会里,那些色彩鲜亮、晶莹剔透的皮影,如何才能在灯光下、琴鼓中,继续说唱打斗,重获新生?
“胆大的恶狼,竟敢在泰山上拦路吃人,俺岂能容你!”伴着咚咕咙咚呛的伴奏声,石敢当大战恶狼精。而幕布后,一位老人一脚踩鼓,一脚敲锣,双手操纵皮影,嘴里和着唱词,全身处处不闲,却又从容不迫。
这就是由一人唱、奏、演的泰山皮影绝技“十不闲”,表演者是“泰山皮影戏”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是国内唯一能完整表演这一技艺的人。
全国各地拥有众多不同流派的皮影戏,但传承者多是像范正安这样的老艺人,他们正在离去,而年轻人的探索才刚刚起步。
“再过十年,老艺人就没了”
范正安已年届70,让他欣慰的是,儿子继承了他的手艺。“只是我还达不到父亲的艺术水准。”第七代传承人范维国说,“不过我们算发展得好的,很多老艺人情况都不乐观”。
在北京通州有一座私人皮影博物馆,老馆长崔永平说:“再过十年的工夫,老艺人就没了。”因为中风后遗症,他说话很吃力,却时不时打断夫人王淑琴的话,似乎憋了一股劲。
老两口都曾是北京皮影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几十年来经历剧团的辉煌、解散、重组与没落。一对儿女都已移民,只有他们孤独地守着博物馆。
说是博物馆,其实是通州某小区一层的民居,200平方米的地方,只能展出1万多件皮影,还有近12万件难见天日。开馆7年,每年参观者不过一两万人,还以老外居多。崔永平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写报告,“但没有获得过政府的补助”。
2011年初,老两口去美国探亲,却没想到,因为《纽约时报》等媒体的报道,他们成了名人。在华盛顿、纽约等六七个城市,他们演出近20场。世界儿童博物馆也邀请他们去开设皮影分馆,4000平方米的展馆已虚位以待。明年,他们会将分馆开到美国,“把皮影艺术传播到世界上”。
像崔永平夫妇这样的老艺人还有许多。“在那些偏僻的地方,老艺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也没有市场意识,如果政府不扶持,根本没有出头之日。”范维国说,“除了为老艺人解决温饱,还要全方位地扶持这门艺术的发展。”
“泰山皮影戏”是幸运的,作为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皮影戏之一,每年可获得一定资助,当地政府也比较重视。但一些地方,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重申请、轻保护”。
“要让皮影重新走向市场”顶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范维国并不宽慰。“进入遗产,就说明它快被淘汰、被抛弃了。”这位毕业于中央美院的“70后”认为:“皮影戏是表演艺术,必须重新被人们认识和喜欢,才能活下去,所以,要让皮影走向市场。”
2010年5月,范氏父子的“弄影轩”开张了。里间陈列着皮影工艺品,外间是演出剧场。“平均每天三四场,开张一年多演出1000多场了。”范维国说,“弄影轩”接待了许多来泰山的旅游团。“现在门票是80元,网上团购是28元,每周五晚上是免费的学生专场。”范维国表示,“为了普及和传承,我们一半以上的表演是免费的。”
进行市场化尝试的不只是范氏父子。在北京圆明园南门边的“中华皮影城”里,有一个“袖珍人皮影剧团”常年进行演出。老板林中华原是媒体人,自幼喜欢皮影,2006年成立了北京“龙在天”皮影文化俱乐部,组织了一批身高1米出头、年龄20出头的袖珍人成立了剧团。“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场演出,365天全年无休。”
剧团团长、22岁的高芳芳说:“我来了3年多了,开始观众很少,这两年人越来越多,到周末,能容纳两三百人的剧场甚至会爆满。剧团也发展到了40多人。”
和“弄影轩”相似,“龙在天”也依托着圆明园的旅游资源。一位新疆游客最近花38元团购了圆明园和皮影戏的套票,比原已投入100多万元的“弄影轩”和4年间投入400万元的“龙在天”,如今都已达到收支平衡,主要的收入来源除了演出,还有工艺品和衍生品的制作。后者甚至已经占到“弄影轩”收入的60%。
范维国说,他们依然坚持手工制作,“在陕西等皮影发达的地方,大量的机器生产皮影旅游纪念品。”但在许多老艺人看来,机器生产已经失去了皮影制作工艺的本质。
范维国还有更宏大的想法,他曾与动漫公司合作开发皮影彩信,在他的网站上还有皮影动漫节、皮影主题公园等多个招商方案,但至今也没找到合作伙伴。“可能其他的文化产业见效益更快吧。”他无奈地说。
“这些大学生做得很棒”
尽管老师傅们手把手地教,“但我不会一辈子从事皮影的”,高芳芳坦言,他们每月只有一两千元的收入。“而且,来看的人大多是好奇,不太在乎演得怎么样。”
范维国也有同感:“怎么让他们看了一次,再来第二、第三次?这都需要在艺术上不断创新,让观众感到身心愉悦和满足。”范维国希望皮影也能像德云社的相声一样成为“人们休闲找乐子的方式”。他经常和年轻人开会,根据热点新闻和网络流行词创新剧目,“只表演皮影太单调”,他们还把山东快书、琴书等一起搬上了舞台。
不赚钱的皮影很难吸引年轻人。为了留住人才,范维国为“弄影轩”团队成员开出了两千元以上的工资,高于泰安的平均工资水平。10多名成员都是“85后”,除了一些学徒,还有几个新加入不久的大学生。
半年前,在泰安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范正安和范维国走进泰安当地的大学泰山学院,开设选修课。“有70多人选修,不少学生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并制作出了很棒的皮影作品。”范维国感到十分欣慰。学期结束,他从毕业生中选择了几个“尖子生”进入了自己的团队。
美术专业出身的泰安姑娘张敏就是其中之一。张敏说:"十不闲"绝技非常有意思,我是泰安人,这么好的东西,希望有机会能好好普及。”工作以来,张敏不仅参与了皮影制作和产品设计开发,经过两三个月的学习后也开始上台演出。和张敏同来的还有历史、网络技术等5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做得很棒”,范维国赞不绝口。
几年来,范维国还一直在泰安师范附属学校教皮影课。“每个班每周一节。”几年来教过的孩子已超过5000人。只有在年轻人中普及,皮影戏才能后继有人。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 整得年轻心情好 别看院落老
下一篇:听中国歌还是看外国舞就看你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