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非遗系列之八——经久不衰的王庄子昆曲

8月16日电(刘振山 邱娜 董少敬)王庄子,又叫下王庄,位于廊坊霸州东部偏南20公里处的大清河北岸。霸州市境内最早出现昆曲的地方就是王庄子,时间在清同治朝以前,且一直延续至今,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清嘉庆年(1819年)王庄子已有昆弋子弟会活动,光绪初年,昆弋子弟会改名为“下王庄耕读会”, 子弟会传统:新人入会学戏,第一出即启蒙戏是《渔樵耕读》,会名由此而来,昆弋兼唱,以昆曲为主。
1950年,下王庄耕读会又改名“下王庄昆曲剧团”,并于1955年招收了第一代女性演员。
“文革”期间,下王庄昆曲剧团曾一度改演京剧“样板戏”,但1976年6月又恢复了昆曲演出。
1988年以后,王庄子昆曲剧团一度衰落,2007年,王庄子昆曲剧团开始恢复和重建。
耕读会的教戏和演出,多在冬春两闲季节。腊八庙会,唱戏三天;丰收年景,唱戏三天;正月十五(小年)唱戏三至五天;灯节(正月十五)一天,在河里将几条大船并联,叫“河戏台子”;耕读会每年还应邀去邻村演唱,但一般在方圆五十里内。
每次演出前,有简单“拜台”仪式:后台供一“老郎神”(神像或画像),全体焚香叩拜。老艺人则每次上场前都叩拜。
新人入会,举行简单拜师收徒仪式,但学成之后,就必须按时参加学戏、排戏和演出。
耕读会中演员,一些相貌、嗓音条件较好且学有所成者,往往外出搭班学戏、唱戏,如早期郭蓬莱、樊志清、王老五、王树云、王小小儿、杨和航、邱惠亭等名家,均为在外搭班唱红了的。这些人总有一段时间在外,一段时间回家。回到家后仍是耕读会成员,依然参加耕读会活动。他们把在外边学到的唱作功夫,传授给耕读会其他成员,使整个耕读会的昆曲表演水平获得一次次提高。
当时华北各地昆曲戏班也有一些家乡遥远或无家可归的艺人在歇业之后,也慕名来到下王庄这昆曲之乡“打冻”。还有一些季节性戏班(多为昆曲和京剧),冬季煞箱后,不少艺人也慕名来到下王庄,把各自擅长技艺教授给耕读会。当时北方昆曲大牌或知名演员,如徐廷璧、陈荣会、黄荣达、李益仲、高森林、郝振基、郝树基等,都常来常往下王庄“打冻”教戏。这样的“走出去”和“请进来”,使下王庄耕读会的昆曲演艺水平不断提高,使下王庄成了当时华北最著名的昆曲艺人聚集地。
光绪初年,醇亲王在王府筹点了一个昆弋戏班“安庆班”。下王庄耕读会里的郭蓬莱、樊志清等,是“安庆班”里的头一代(批)演员,且都在北京赢得盛名,成为当时北方昆曲名角儿。光绪十六年,醇亲王去世,“安庆班”遣散,郭蓬莱一行人又再回耕读会,时而外出,时而在乡。
在王庄子昆曲戏剧艺术活动影响下,扬芬港和王圪垯也相继成立了昆弋子弟会或昆曲剧团,且一直活动至今,长盛不衰
王庄子昆曲剧团(下王庄耕读会)掌握和曾经上演的剧目有80余出,其中昆曲60余出。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