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12岁的王裕仁摘回一朵“金梅花”,成为唯一进入“十佳”的四川选手。省剧协秘书长刘宁告诉记者,我省选派的川剧小演员,历来是“小梅花”的大户,“这成绩,让人心紧啊”!
心紧的何止一朵“小梅花”,前两年风光无限的“小梅花”们,如今大多面临“失业”的尴尬。这个夏天,“小梅花”们的寒冬遭遇,将川剧面临的机制与人才问题齐齐抛出。
夏日遇寒流,
四川选手赛场失意
拿出四川角逐“小梅花”的统计表,刘宁回顾了四川参赛5年以来的成绩。
2006年第11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四川第一次派出小演员参赛。来自民营川剧学校“刘萍班”的陈秋锦、杨坤昊两人进入决赛一举夺得两朵“金梅花”;2007年12届,四川4人进入决赛,两人入选“十佳”并摘回一朵“金花”;2008年13届,6名参赛选手5名夺得 “十佳”,占据了该奖项半壁江山;14届,四川3人荣获“金梅花”称号。
“四川是"小梅花"的夺奖专业户,今年推荐5人参赛,只1人进入决赛。”刘宁分析说,“作为地方剧种,这次推选几个剧目以展示唱功的居多,对评奖造成了一定影响。”
记者获悉,剧目选择失误的背后,实质是后继人才培养的缺失。从2006年至2010年,刘萍民营川剧学校、绵阳“团带班”学员、自贡艺术剧院川剧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学校,形成了“小梅花”人才梯队。而如今,“只有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学校一家,还在招收川剧学生。”
工作难找,
“小梅花”面临失业
“小梅花”失落的不仅是奖项,如何不失业成了这个夏天“小梅花”们的集体苦恼。
今年3月,绵阳市艺术剧院2006年招收的16名“团带班”学员毕业,其中包括陈若梅、桂豪杰等3朵“小梅花”。8月底,他们就将结束5个月的实习期,正式与剧团签约。但“临门一脚”却被告知可能不会签约了,因为绵阳市艺术剧院川剧团也许将不复存在。团长唐光东说:“目前,我们正在想办法,看能否让他们到群众文化馆工作。”
自贡市艺术学校川剧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同样的窘境。校长刘衍河介绍,2006年该校川剧专业招收了30名学生,没敢再招新生。他说:“川剧团越来越少,学生毕业无处可去。”据了解,这批学生中,除了摘回“金梅花”的朱梦婷、陈宇辉留在了自贡川剧团,其余的学生基本上都改行远离川剧。
发展川剧,不要只盯人
一方面缺乏后备人才,一方面为何又留不住人?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人才,而是剧种本身,川剧缺“一条链子”:人才-剧团-市场-产业。
我们更多的是盯住了人,没人演出了、没人写剧本了;行当缺了,院团关门了……忽略了川剧目前的生存机制。传承之下的发展,才是与当下文化审美扭合的关键。
我想起了四川省剧协主席廖全京说过的一句话: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扶持。他说的这个扶持,不是简单地给点钱,而是建立川剧自身的发展体系。不只是川剧人才培养需要支持,川剧院团及其演出场馆,也都需要有所倾斜。动辄上亿元的资金投入文化其他领域,却少有投入川剧的。川剧,作为四川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打造一条适宜川剧发展的产业链,但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可否尝试川剧与相关文化产业的结合,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浪潮中分一杯羹。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下一篇:“家里人”齐聚 欢乐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