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丹麦王子变身文武生,上海京剧院出品的《王子复仇记》演绎的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牡丹亭》,呈现的是用脚尖跳舞的杜丽娘;莎翁笔下李尔王被台湾京剧大师吴兴国塑造成白发、长须的老生;传奇话剧《暴风雨》变身为带有百老汇风格的韩国歌舞剧;四川歌舞剧院上演的音乐剧《青城》,带给西方观众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8月12日-9月4日,第65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如期举行。本届艺术节被印上浓浓的中国色彩。
深圳特区报特约撰稿 崔莹 文/图
艺术节关注“文化的碰撞”
用多剧种推广中国的海外形象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第一次不以“欧洲文化”为中心,而将关注点放在远东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上。
艺术节关注“文化的碰撞”
来自澳大利亚的乔纳森·米尔斯(Jonathan Mills)已经担任了5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他一贯擅长的是为艺术节设定主题。过去几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主题分别是“探索舞台剧和音乐的结合点”、“苏格兰艺术启蒙”和“太平洋文化”等。
2011年,在乔纳森·米尔斯的倡导下,爱丁堡艺术节摒弃了一贯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原则,而是迈了一大步,关注“远东”文化。乔纳森·米尔斯指出,“随着时政、经济的变革,地球另一端的欧洲人,也应视自己位于"远西"。在文化方面,西方现在不应再把亚洲看作一个新奇古怪的大陆。”
因此,今年爱丁堡艺术节的节目包括中国古典芭蕾舞,来自印度西北拉贾斯坦(Rajasthan)的音乐,京剧版的“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韩国民间舞蹈版的莎翁剧《暴风雨》,以及阿拉伯艺人演出的《一千零一夜》。
乔纳森·米尔斯指出,这次艺术节的首要目的是在亚洲文化和欧洲文化之间搭造“精美的桥梁”。然而,将这些节目带入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并非仅仅展映异国文化:“我们希望人们了解的是,今天,亚洲文化衍变成什么样子,而非理想化的、传统意识形态中的远东文化。”
“比如,异国艺术家演绎的歌剧《奥兰多·帕拉蒂诺》,埃及版的歌剧《泰安司》,韩国的舞台剧《巴瑞公主》, 和欧洲艺人所理解、所再现的方式和手段显然不同。”乔纳森·米尔斯认为,“这种审视是双方的,中国台湾京剧艺人的独角戏《李尔王》,是否蕴涵了英国文化的精髓,来自美国的艺术家是否驾驭得了村上春树的《发条鸟年代记》。这种文化的碰撞在鼓励观众去欣赏的同时,也去质疑异国的文化即使观众陶醉其中。”
用多剧种推广中国的海外形象
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牡丹亭》和上海京剧院排演的《王子复仇记》是今年爱丁堡艺术节的重头戏。《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同一年去世。在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打造下,昆曲《牡丹亭》在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之间跳跃,兼容了昆曲和德彪西的管弦乐,蕴涵了中国民间舞蹈和芭蕾舞元素,被《苏格兰周日报》的剧评人奇塔·拉马斯瓦米(Chitra Ramaswamy)誉为“一只脚踩在东方,一只脚踩在西方”。
上海京剧院的《王子复仇记》是东方版的“哈姆雷特”。乔纳森·米尔斯评价:“故事是哈姆雷特的,但是风格却是李小龙、或者成龙式的。西方观众总是觉得自己不懂京剧,其实京剧的很多元素在他们喜欢的武打电影中多多少少体现出来了。”
同时,四川歌舞剧院演出的多媒体音乐剧《青城》被英国BBC誉为来自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这部音乐剧以青城山的千年传说为创作背景,集纳了音乐、舞蹈、武术、养生等多种中国元素,是中国第一部解读道家文化的原创音乐剧。在剧院工作的娜塔莎表示,她被剧中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并且整场演出虚实结合,场景美轮美奂,她感觉像是走进梦境一般。
英国《独立报》报道,《牡丹亭》和《王子复仇记》的赞助方是中国文化部。这两部戏剧得以在爱丁堡上映,至少获得中国文化部10万英镑的资助,中国文化部通过这样的方式,塑造中国在海外的形象。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赞助与发展总监克里斯托弗·温表示,中国文化部赞助的只是“机票和运费”,帮助演员和器材到达爱丁堡。
据悉,今年,爱丁堡艺术节的成本预算在九百五十万英镑左右。其中,爱丁堡政府拨给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经费比去年减少了2%;自从乔纳森·米尔斯就任艺术总监以来,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从外国政府和机构得到的赞助增长了7倍。对于这样的“合作方式”,哥拉斯哥大学国际经济史教授凯瑟琳·申克(Catherine Schenk)表示,“对于西方世界而言,现在最重要、最紧迫的是和东方世界的沟通和交流。艺术节的文化演出,都是让西方人认识、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
看点
用京剧演绎“莎剧”
一个人的《李尔王》
爱丁堡艺术节期间,颇受争议的演出是由台湾京剧大师吴兴国一人上演的《李尔王》,剧中,他一人饰演了李尔王和他的三个女儿、弄臣、私生子爱德蒙、狗等10个角色。
不看演出,很难想像如何用京剧演绎莎士比亚的作品。京剧的唱腔,京剧的锣鼓,京剧的行头,口中唱念的却是高纳里尔(Goneril)、里根(Regan)、寇蒂莉亚(Cordelia),以及英国的多佛尔等地名,这个中西混血儿是否会是个“怪物”?是否会令人感到不舒服?
有人评价吴兴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将传统打破,将京剧“西化”,吴兴国不在乎这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我从来不想什么"西方"、"东方",也从来不想打破什么传统文化。我不在想这些问题,我在想的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怎么让京剧活下去,和怎么活!我的目标很明确:我要把京剧的形式,把京剧唱念做打的表现手段保留下去,既然传统戏没有机会去演,是死路一条,那我就换一个壳子,借壳上市!”
吴兴国打比方,如同东方的传统服饰,很精致,很讲究,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穿西方的衣服?实际上,中西方都在面对“传统怎么走到现代”的问题。所谓的传统需要一代代传承下来,然而,所传承的只是个“壳子”,真正有力量的作品需要创作者融入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时代相结合,和观众产生共鸣。
让京剧和莎士比亚相结合,和契诃夫相结合,和希腊悲剧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京剧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意思的是,在看过《李尔王》之后,英国当代作家、编剧乔纳森·克莱门茨告诉我,“吴师傅不仅拯救了京剧,也拯救了莎士比亚!”
看点
“大陆漂移”
呈现更深层主题艺术家思想家云集畅所欲言
呈现更深层主题
艺术家思想家云集畅所欲言
除了精彩纷呈的各类演出,今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另外一个重要项目是由艺术节组委会和英国文化联合协会、爱丁堡皇家协会、苏格兰孔子研究院联手举办的名为“大陆漂移”(Continental Shifts)的研讨会。与会嘉宾包括艺术家、世界知名学者、当代思想家等。研讨的主题包括亚洲现代艺术,全球化的视角,东、西方的关系等。
爱丁堡艺术节总监乔纳森·米尔斯表示,“艺术并非存在于真空中,而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反映,艺术会随时反映我们所经历的变革和挑战。这一系列讲座所呈现的内涵正是2011年爱丁堡艺术节更深层的主题,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衍变和发展。”
英国文化协会苏格兰办公室主任茱莉亚·艾默(Julia Amour)评价,“讲座主题多元化,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到西方学者对东方文化视角下的莎士比亚舞台作品的解析等。这一系列讲座将政客、学者、记者、艺术节聚集在一起,探讨我们本世纪最重要的变革南亚和东亚的崛起和对世界的影响。”
印度小说家安妮塔·奈尔(Anita Nair)在主题为《过渡》的座谈会中表示,“艺术不分国界,好的艺术,会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
出席《全球哲学》研讨会的当代儒学思想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杜维明提出,“东方和西方应该就彼此的宗教信仰展开对话”。 凯瑟琳·申克教授在《和西方交易》的讲座中回顾了有史以来,苏格兰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认为,“苏格兰出产的羊绒围巾从来不是纯粹的苏格兰货,其原材料一直出自中国内蒙古。两年前,有140多年历史的苏格兰羊绒围巾生产厂家Todd & Duncan被中国商人买走。经济在进一步全球化,文化也要多元化。”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