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展风采 融汇见魅力

■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 文化是“根”和“魂”,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品格和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合肥市市长张庆军: 文化软实力是衡量现代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主持人语
在中国地图上看安徽,淮河、长江横贯东西,自然地分成了大小相当的三部分。正如地理分割,在文化气质上,皖北的奔放、皖南的细腻和皖中的包容,同样一目了然。合肥,作为居皖之中的省会,不仅忠实传承着包容江淮的文化特质,而且在致力于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于融汇中洋溢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创新中展现着文化风采!本期光明日报《文化强市百城行》专栏,带您一睹“文化合肥”的魅力。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创造文化民生高品质
“蜀山捧日,山下日新月异。淝水涵天,水边天上人间”……一幅幅由书法家撰写、配上包公等本土动漫形象的新春楹联QQ表情彩图,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合肥市委宣传部“楹联QQ文明大拜年”的创意,不仅体现了添彩新春文化的用心,也折射出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风格。
“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和“文化是重要的民生”,是合肥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两句“名言”——合肥市委市政府用“文化民生”统揽文化建设,使合肥加速成为名副其实的江淮文化之都。整个“十一五”,全市文化投资达458.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29倍。新建在建文化体育设施942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民生品质越来越高。
社区书屋全覆盖、街道文化站全覆盖,每万人拥有550平方米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在城区,“快乐周末”、“休闲娱乐文化节”、“绿都之春”等数以百计的文化活动,通俗高雅兼顾,参与欣赏兼有。每年300场以上的群众性广场演出和家门口的自娱自乐文化活动,传播欢乐,诠释幸福。
“村村挂银幕,月月有电影”——在郊县农村,随着文化民生工程的不断提速,“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常态化举行的“庐州放歌——百场文艺下基层”、“千场电影下基层”和“新春文化庙会”,让“文化惠民”变成农民群众的切实感受。
激发文化创造新活力
“16042场、400万人次”,是2011年金穗院线公司及56支农村数字放映队累计放映量和观众数,不仅远远超额完成了中央和省“十二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规划要求的全年放映任务,而且创造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放映纪录。
“放映量和观众数的‘井喷’,是体制改革激发出的文化活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存安告诉记者,针对原国有放映单位的严重困境,合肥市支付改革成本6862万元,改制成立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新体制和新机制使企业一举扭亏为盈,走出困境,而且满足了广大农村观众的需求。“像电影放映一样,改革使我们的演艺剧团、精品创作和文化产业全面呈现出无限活力。”
庐剧、京剧、黄梅戏,相声、小品、表演唱……在合肥城乡,无论是富丽堂皇的大戏院,还是农村空地临时搭起的舞台,合肥演艺公司的演员们认真投入的表演,都能激起掌声阵阵——由原合肥市歌舞团、市曲艺团、市庐剧院、原市青年京剧团、越剧团留守处共同改制组建的这家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和机制再造,服务中心、面向市场、走向基层成为自觉行动,演出场次、经营收益和员工收入同步倍增。
“五个一工程奖”、“曲艺牡丹奖”“舞蹈荷花奖”……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引领之下,合肥的文艺精品创作取得了累累硕果。《玉兰赋》、《李清照》、《村长娘子》、《老巴克和小巴克》和《山里的泥鳅》等一大批文艺作品,不仅丰富了城市文化,而且名扬海内外,张扬着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提升转型发展软实力
一般而言,一个能够称之为“支柱”的产业,需要具有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5%以上。在合肥,文化产业2010年就占比5.6%,且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30%,总量规模达到全省的三分之一。
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工业融合、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合肥按照“融合·创新”的思路,立足于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中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的实际,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科学发展、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不仅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传统型文化产业,而且促进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创意文化产业加速崛起。
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在美国、日本播出……原创动漫《黑脸大包公》成为合肥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的经典例证。在汇聚了10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属科研机构资源的合肥高新开发区,合肥市建设了设施一流的动漫基地,设立动漫发展基金,吸引北京幸星、开心网、泰山在线等近百家知名动漫企业入驻,2011年,具有原创能力和代表作品的企业30多家,年产原创作品20多部,时长达7000分钟。
安徽名人馆、徽文化民俗博物馆、徽园、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黄梅戏会馆、三河古镇……依托包公园、李鸿章故居、三国遗址公园等景点景区,合肥把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推出“三国文化”、“包公文化”、“淮军文化”等历史文化长廊旅游线,仅今年元旦三天假期就接待国内外游客370万人次,不仅凝聚了人气,更传播了合肥的文化影响力。
在融合中传承,创新中发展,这就是江淮大地上的“文化合肥”!
图片提供:李陈续 本报记者 李陈续
专家点评
安徽省社科院院长陆勤毅教授:
城市文化不仅要注重传承,同样要注重发展。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城市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才能风采不凡,魅力长存。
文化名片
■合肥大剧院
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由歌剧厅、音乐厅、多功能厅、报告厅、标准录音棚及小电影厅等组成。
■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
位于滨湖新区核心区城市中轴线的最南端,由水底厅、军工厅、军史厅、主展厅、渡江展厅、多功能厅组成。
■安徽名人馆新馆
总投资约4亿元,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人物类展馆。
数字链接
■“十一五”期间,合肥对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累计投入458亿元,年均增速为53.7%,比全市投资年均增速高9.6个百分点。
■2011年,合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增速为30%左右,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超过5%。
文化地标:
合肥大剧院外景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