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资源型地区文化改革发展新路

“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文化强国进发的冲锋号,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重要指示,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统筹开发地下地上两种资源,做好煤炭与文化两篇文章,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挖地下资源一样挖掘文化资源,并专题召开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出台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
无疑,文化建设已经融入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山西文化强省建设正面临难得机遇,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山西人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特色鲜明、光耀千秋的灿烂文化,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山西优秀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传承和弘扬山西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改革开放年代形成的“山西精神”,增进全省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为,对我们发挥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走遍了三晋大地的11个市和每个县区,对山西文化资源的禀赋,对山西文化发展的现状,逐渐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思考了一些问题。我深深感到:虽然我们坐拥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财富,近些年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也有诸多突破,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也做了不少事情,但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还有漫长而艰难的路要走,改革需要深化,发展需要加快,水平需要提升,保障需要加强。我们有决心和信心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加快山西文化强省建设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祖先的馈赠
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资源
山西是老工业基地,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除了地下的煤炭,山西还蕴藏着另一大得天独厚的地上资源——文化。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小时候我们就听着这样的戏文长大,后来有机会到运城工作,我才更为深切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5000年前的河东大地,正是华夏帝王建功立业的舞台。 炎黄二帝率先在这片沃土上营建了华夏的“伊甸园”,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伟业,尧天舜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这些千年流传的故事至今萦绕着这片土地。
盘点山西历史文化家底,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三大特色:
特色一:山西是中华文明的“主题公园”。距今180万年以来山西的新旧石器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曙光。我国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早期遗址200处,山西占157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有千处之多。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距今4500年前后,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史书上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河东。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都出自山西,其活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李悝变法、魏文侯改革、西门豹治邺、张仪纵横天下、胡服射骑、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堪称三晋绝唱。秦汉以来,山西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新篇章。明清时期,晋商贸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
特色二:山西是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中国各个时代的前列。著名的“曲沃代翼”,为晋国的全面发展掀开了崭新篇章;“郭偃之法”,为三晋法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源泉;“三家分晋”,使晋国获得新生。
秦汉以后,中国社会变革的呼声再起。“均田制”及全面“汉化”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天下政治的格局和发展方向。隋唐之后的一些著名改革人物柳宗元、司马光等,投身全国性的社会改革,为后人留下深刻印记。
特色三:山西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山西在人类文明演进中,当之无愧地位于世界东方的艺术之苑。山西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稳居全国第一;世界文化遗产3处,居全国第二位;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5 座,历史文化名镇5个,历史文化名村13个。还有战国以来历朝历代的长城2500余公里,唐以来的彩塑作品1.27万多尊,北魏至明清的石窟300余处,各类寺庙和墓葬壁画2.4万余平方米,金元戏台9处。中国古代的建筑门类和建筑艺术,在山西几乎都能找到实物。
此外,山西还有“戏曲的摇篮”、“民歌的海洋”、“民俗文化之乡”等美誉。四大梆子、民间歌舞、锣鼓艺术等14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全国第二。山西历史名人灿若星斗,影响深远。
山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同样产生过重要影响:战争年代,锻造了“太行精神”;建设年代,成长了“大寨精神”;改革开放年代,培育了“右玉精神”。
总之,行走在三晋大地,你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有多么悠久,三晋文明的渊源就有多么深远;黄土地有多么厚实,三晋文化的蕴藉就有多么深邃。
文化的兴盛
推动科学发展的不二选择
然而,深厚的黄土文化,并没有使山西名扬四海;悠久的三晋文明,也没有使山西人荣耀天下。
长期以来,山西经济的发展一直离不开一个“煤”字。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全国定位,使得山西在为共和国发展提供重要能源支撑的同时,付出了沉重代价。每到一地走访调研,都能让人感受到资源经济的深刻影响——产业支柱、财政支撑、城镇体系、贸易结构、文化生态,无一例外地浸透着煤炭的基因,充盈着资源经济的色彩。兴也煤炭衰也煤炭的历史梦魇,不得不让我们正视和思考。
思考之一:走出自然资源依赖困境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初定之时,山西尚处于全国中游,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足两个百分点。到上世纪末,山西GDP排位一落20名开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名列全国倒数第一。新世纪的头十年虽有峰谷轮回,但最终难有明显起色,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优势,反而成为山西的苦涩,一顶沉重的“黑帽子”压得山西无法喘气。
哲学界把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叫做二律背反。改革开放30年,山西经济三起三落,始终困扰在“因煤而兴、因煤而困” 的二律背反现象之中。一煤独大,百业滞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严重制约了其他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走出二律背反的命运轮回,必须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思考之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每当物质生产衰退、经济增长下滑时,以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为特征的旅游业往往展现优势,以创意、知识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往往呈现生机。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第一次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了美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文化产业的兴起(迪斯尼乐园、影视大片),到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收入已经占据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5%-28%;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亚洲金融风暴又带给了日本、韩国文化产业的兴盛(动漫、电视剧),如今世界上的动漫作品60%是日本制造,电视剧的“韩潮”席卷亚洲;2009年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是在世界、在中国、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当前,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才能为我们赢得世界地位。
思考之三: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文化强国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最终目的,也是面向人民群众的需求,使人民群众尽享文化福祉。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3700美元,山西人均GDP也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正在进入快速增长期,社会消费正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而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可观收入,有利于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且可以打开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引入先进的思想观念,使人们超越文化、历史和生活区域,实现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亲近,文明与文明的对接。同时,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果说转型跨越是山西发展战略的不二选择,那么文化强省就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不二选择。
践行的实效
形成转型跨越发展新支撑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尤其是2009年以来,一场更加深刻的文化大变革在全国展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遵循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对照兄弟省市的进度、省内群众的需求以及文化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山西省委、省政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文化体制改革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文化建设要成为山西发展的“一翼一轮”,把文化放在了与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了改革与发展的“五大战略”以及改革与发展、事业与产业、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盘棋方针,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改革。王君省长在对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进行了整整三天的大调研后,明确提出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求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新型业态等方面取得“五个新进展”。与此相随,全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仅2009、2010两年各种资金投入文化就达170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270亿元。
同时,我们在密集走访调研、广泛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山西实际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在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领导决策、政策保障、舆论造势、督导检查“四轮驱动”的基本做法。其间,我们始终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以维护广大文化工作者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始终坚持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支持不支持为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断探索完善推进改革的有效途径,并总结出“以一带三”、“两步并作一步走”等切实可行的办法,从而保证了文化体制改革在全省快速、稳步、健康、不断地深入推进。
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使文化生产力开始释放,文化建设活力迸发,文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
实效之一: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全省共有488家文化单位完成改革任务,核销事业编制1.5万余人。省级和各市广播影视管理实现局台分离;11个市、119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新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执法机构;120家出版发行单位和154家电影发行放映和电视剧制作单位完成转企改制;经过整合后的广电网络基本实现了全省一张网;163家国有文艺院团克服了欠账多、底子薄等困难全部完成改革任务;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方案已经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复,第一批96家转制单位正在积极推进;建立了省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理顺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省属骨干文化企业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改制前后比较,销售收入由20多亿元翻番到近70亿元,实现利润由不到4000万元不断猛增到4.3亿元。
实效之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十一五”建设目标全部完成。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省级新建了山西省图书馆新馆、大剧院、科技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同、朔州、阳泉、临汾、运城5市开工建设文化中心、图书馆或博物馆,30多个县新建或改扩建了文化馆、图书馆;近700个乡镇新建了综合文化活动站;为9638个自然村、120万农民群众解决了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全省共建设完成农家书屋7100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站点2.8万个,省里投入1.4亿元为所有行政村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免费放映电影30多万场,受益群众达1500多万人次。
实效之三: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山西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87.3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占GDP比重为3.12%。文化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和山西省GDP增速。先期转企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加上去年成立的广电网络、演艺、日报传媒、广电传媒、影视等省属六大文化企业集团,标志着全省文化产业驶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山西问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运城萨瓦莱斯制版有限公司、山西宇达集团等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崛起,正在成为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此外,我们还不断加大对5大国家级和1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加快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十大文化产品的建设速度。目前,全省共提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123个,文化产品96个。
实效之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果丰硕。近年来,山西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始终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连续推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并产生较大全国影响的文化精品。话剧继《立秋》之后,又推出了反映右玉精神的《立春》。舞剧继《一把酸枣》之后,又推出了《千手观音》、《粉墨春秋》等精品力作。京剧《走西口》之后,又推出《知音》,晋剧继《傅山进京》荣获大奖之后,梅花版《打金枝》引起强烈反响。绛州鼓乐《杨门女将》走进人民大会堂。大型说唱剧《解放》在全国巡演近300场,观众超过50万人次,进入国家精品工程。电视剧继《八路军》、《乔家大院》之后,又推出了连续剧《走西口》、《天地民心》、《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一系列精品力作。《红军东征》、《情归陶然亭》列入国家广电总局建党90周年重点献礼片。《日升昌票号》、《晋阳秋》正在紧张拍摄。
此外,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近20家文化出口企业,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被列入全国20家版权“走出去”重点单位,版权输出105种,是集团组建前的30多倍。山西宇达集团有限公司、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山西绛州古乐艺术团等5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舞剧《一把酸枣》、京剧《走西口》、话剧《立秋》、晋剧《傅山进京》等精品剧目以及山西鼓乐、山西民间舞蹈和民间戏剧等90个团组、2000余人次先后出访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一批打着“山西出品”标签的文化艺术产品行销海内外,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形成了新的支撑。
发展的路径
奋力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
“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是“十二五”期间山西全省上下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向着这一大目标,我们确立了到“十二五”末山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的分项目标。
目标宏伟,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我们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为。
要避免发展的片面和短视,必须做到“顶层设计”、“有效运作”。2010年7月,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五大战略”,从战略高度明确了文化强省的建设路径。
一是大作品展现。对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与梳理,挖掘提炼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这就要求精心策划一批具有“山西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影响大、叫得响、水平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大作、大片、大戏,凝聚山西精神,展示山西魅力,提升山西影响,优化山西形象,做到大片吸引人,大戏留住人。
二是大集团运作。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塑造合格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加快成立山西省文博产业集团、工艺美术产业集团、旅游产业集团、体育产业集团,尽快形成以十大文化产业集团为支撑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到“十二五”末,涌现出几个超百亿元的文化领军企业、一批超二十亿元的文化骨干企业、众多超亿元的文化企业,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三是大景点支撑。继续依托山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三大世遗的水准,培育“一河一山一圣人”三大品牌,开发晋阳古城、曲村天马、广武汉墓为代表的三大遗址,集全省之力建设基础设施,拉开景区框架,提高服务水平,形成众星拱月的发展态势。在建设好以上九大文化旅游景区的同时,大力开发山西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带动山西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四是大服务引领。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广泛引进文化产业人才,促进山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抓好山西大剧院、山西图书馆(新馆)、山西煤炭交易中心(会展中心)、山西地质博物馆、太原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与运营。在实现 “一小时通达”城市圈格局的同时,完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信息、金融等设施,实现观景、看戏、经商一体化。
五是大会展集聚。在继续办好已经具有较大影响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云冈文化艺术节、五台山国际旅游文化节、黄河壶口文化旅游节、太行山红色文化艺术节等十大节庆活动的同时,办好中国(太原)能源博览会、中国(太原)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太原)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等,同时筹办中国(太原)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等新的会展活动。面向市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重大会展、重大节庆、重大活动的带动作用,吸引人才、技术、信息、资本进入山西。文化强省具有整体性,各地区、各行业要平衡推进。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各市县都制定出台本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抓好一个带动性强、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项目;推出一个有地域特色和优势、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品;打造集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能提升当地形象和影响力的节庆会展活动;拿出一台群众喜爱、叫好又叫座的文艺剧目。通过“五个一工程”建设,调动全省上下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整合相关资源,培育文化品牌,增强区域竞争力,努力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百花竞放”的全方位文化发展新格局。根据初步摸底,全省各地、各部门现在拟规划实施的文化项目约250项,投入金额约700多亿元。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调研报告回溯
之一:真改革,真发展,真受益——关于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调查(2011年8月30日15版)
之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忧与乐”——关于山东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调查(2011年9月6日15版)
之三:重科技 抓创意 塑品牌——关于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2011年9月13日15版)
之四:打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关于广东省文化“群体性繁荣”现象的调查
之五:走进生活 接轨国际 掌控渠道——关于北京市文化“走出去”的调查
(2011年10月13日13版)
之六:让每个公民都能共享文化阳光——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1年10月16日6版)
之七: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省部级领导干部怎么看?怎么干?
(2011年11月28日15版)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