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神州戏曲网讯 在焦作沁阳市,当问起怀梆戏在当地的影响,怀梆老艺人赵玉清老人一脸兴奋:“记得上世纪50年代,比我们出道早的老旦演员李银成在这一带名气很大,曾经有顺口溜说‘当地卖牛,要看银成《上门楼》;脱裤当衣裳,要看银成《反西唐》’。有一次怀梆剧团到济源演出,王屋山上的人骑着毛驴下山看,两毛钱一张的戏票塞满了三抽屉。”
怀梆因发源于300多年前明朝时期的怀庆府(即今沁阳市)一带、演唱时敲着枣木梆子而得名。怀梆的表演风格慷慨激昂、泼辣朴实,很合当地人的胃口,清末民初曾有“五府(今豫北、冀南一带)皆怀梆”之说。赵玉清总结说:“怀梆的特点是直爽、可口倒,也就是可着嗓子唱。”
1955年怀梆剧团成立,17岁的赵玉清次年入团。只有小学文化的赵玉清长期刻苦自学,很注意不念错别字,“比如屠岸贾的贾字不能念成jia”。但她更反对拘泥于古本和手抄本。赵玉清对一件事印象很深:当地有一人所藏的《逼上梁山》手抄本中,把 “寒门能御西风寒”中的“御”字误抄为“卸”字,这个人反而说唱对的人是错的。
图为赵玉清在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教授怀梆课
赵玉清是怀梆剧团第一代五六个女旦角演员中的一个,先后主演过《红楼梦》中的闺门旦黛玉、《穆桂英挂帅》中的青衣穆桂英、《三审刘玉娘》中的刘玉娘、《老少换》中的老旦妈妈等主要角色,是剧团的台柱子。她认为,怀梆和京剧相比,唱腔设计显得单调,需要不断创新。她以《三审刘玉娘》中的唱段为例:“老天哪!刘玉娘前世遭下什么孽,到如今直落得这样惨!悲切切我又把大堂来上……”作为一段欲死不能、想活也难的感情起伏,原来的唱腔设计变化很少,赵玉清把它设计成哭滚白、倒流水等丰富的唱腔转换,演出时赢得了满堂喝彩。
赵玉清目前是怀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唯一的女代表性传承人,其徒弟张素礼由于学得好、唱得好,在观众中有”小玉清“的美誉。和只有小学水平的老师相比,张素礼属于“科班出身”,学戏的主要方法也不再是口口相传,而是照谱子唱。但在赵玉清看来,照谱子唱有利有弊,其最大的弊端就是限制了演员根据个性、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唱法方面的即兴创新,缺乏激情与感人的魅力,因为有些艺术元素是有限的曲谱传承不下来的。
(赵玉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6年师承怀梆著名老艺人“脱俗先生”张树柱、“金嗓铁喉”李发贵两位先生,成为豫西北地区怀梆剧种第五代传人。赵玉清1996年退休,1998年组建了沁阳市怀梆协会。她16岁学艺怀梆,主攻旦角,兼演小生。从配角到主角,从默默无闻到饰演林黛玉引起轰动,正式演出1600余场戏被众多的怀梆“粉丝”誉为“怀梆之花”。66时岁的赵玉清荣获“民间戏师”称号。自2009年赵玉清与怀梆名家孙国成先生一起被焦作师专、焦作大学聘请,为音乐系表演等专业学生授怀梆课。)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越剧版《梁祝》来郑
下一篇:谈马连良先生的京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