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燕其人,端庄倩丽,憨笑起来分外迷人。偶尔撇出地道的关中骂诀,声调顿挫有致煞是解恨,真正的性情中人。她的腔调柔润悲怆,苍厚淋漓,得秦腔藝术大师齐海棠正脉之传。她塑造的诸多舞台形象,是为了给生命的呼吸做出的写照。其实也是她心胸中的自主之物。她每一句唱腔,她的一招一式,是为了痛快酣畅裸露自家灵魂的本色。她是用自己的灵魂凝视关中人的灵魂,从而进入一个独特的表演与悟境中去。晓燕是在生活中寻找出了一种美感的寄托,也许是从关中人的形象、造型上找到了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找到了自己的一个突破口,她表演藝术跟关中人的灵魂是相互凝视的,她刻化的是关中人的灵魂,吟唱的是灵魂的呼唤,塑造的是灵魂的质地。这和秦腔表演者只能照本吼唱,不知其意是有本质区别的。最难得的是,她的表演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赋予自己个性的语言,赋予表现力,赋予本质的揭示。
晓燕自身条件颇佳。修长的身材略显丰满,白皙的面庞,宽细适宜的眉毛下闪烁着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直直的鼻梁,尖尖的下巴,圆润的嘴唇,尤其在她双唇紧闭的一瞬间,会让人感到一种柔中带刚的气质。看上去温柔娴静,却是那种看准了目标绝不言退的人。即使站在那些有名气、有靠山的腕儿中间,她的态度也总是那么自信,那么从容,游刃有余。她孤傲又带几分顽皮的神气,非但不损坏她的美,反倒让人感到她的率真和可爱。虽然她鹅蛋形的脸颊显得那么端庄,乌黑的秀发显得那么贤淑,交叠在膝头的手显得那么文静。但真正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她那双黑幽幽的眼睛,仿佛一潭碧水,清澈晶莹,透着强烈的好奇和希翼。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天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天惨淡而如睡。春夏秋冬点缀着杨晓燕的生活场景,使她于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中,得山水之灵气。
杨晓燕,祖籍陕西周至人,平川旷野山小河,几乎村村皆有。每当回忆起孩提时代的故事,她都如数家珍,脸颊上总是带着幸福的笑靥。“我从前生活的村子,菩萨庙,三宫庙,玉皇庙,土地庙等等,多的难以计数,每个庙主都要过生儿,都要享受人间香火。春季一开,直忙活到腊月。从前祭神是唱戏,唱不起大戏的唱小戏。那小戏才有意思,推一辆大车,周围围上帐子。便是戏台。七八个人敲鼓击铜,吹拉弹唱,生旦净丑就都有了。晚上才好看,牛皮灯戏影、唱上七八折,什么《包公赔情》、《三娘教子》、《四朗探母》、《五台会兄》等等,老人都说好。虽然野风吹红了我的脸蛋儿,脚尖踮得有些犯困,心里还是蛮受活的”。晓燕的人和她的表演藝术一样,谦逊、朴实、有味道,那神态宛如一阵清风,令人沐浴在朴实、宁静的氛围之中。晓燕生长于农村,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间藝术的滋养,使少年时代的她不仅对秦腔钟爱有加。作为表演藝术家,晓燕是一个追求重量的人,一个胸有大意蕴,唱有大境界的人。她有自己的藝术风格并执着地去躬行,“接地气”是晓燕汲取藝术养分的土壤。故乡是她的朋友、她的父亲、她的生命、她的宗教和美神。我的生活中有不少秦腔界的朋友,不乏身怀绝技的这腕那腕,杨晓燕仅是其中之一。我欣赏过几部她饰演的舞台形象,当属折子戏《断桥》留下的印象最深,这部戏描述的是白素贞和青儿刚被天兵天将打败,迭迭撞撞地来到断桥附近,此情此景使她追忆起往日的幸福,唱词用含义递进,情感增强的方式唱出来。让观者从对戏的外化认知升华至对人物行为的理解和同情,将其情愫、思想和性格层层递进展现出来。达到台上台下呼应的气场。从小练过“童子功”的就是不一样。不是吗?她的云步、搓步、圆场、水袖、指法、步法、身段……无不渗透着恩师心血和心灵的甘露。在生命的深处如此地交融、会通着,是藝术创作多么难得的佳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每个人面临的问题,更是每个藝术家要自觉解决的问题。寻找适合自己的文化定位和藝术追求,是许多藝术家终生在思考的。几十年来,晓燕沿袭着前辈大师的风格步步为营。值得欣喜的是,在她的表演风格中,既肯定了与齐海棠的师承关系,亦能洞悉到师承关系的延续。在《断桥》、《三请樊梨花》、《杨门女将》的贴切体味和微妙传递上,在辅陈的动感和表演的张力上,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晓燕的表演藝术也就是伸向传统,伸向师承以及师承所根植的更深厚的藝术文化土壤,伸向纵向的时间积淀。是的,她从小扎着羊角辫,喝的是渭河的水,呼吸着大秦岭的空气。说她是一位接地气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是恰如其分的。这样,我们才能读懂她,也期望她在不息的追求中,逐步成为一只翱翔在藝术天空矫健的燕子,令人仰视的藝术家。
此时,我蓦地产生起一种当年徘徊在黄河滩的感受,那湛蓝广阔的天宇,那烟波万顷浩淼无边的波涛,那万籁寂静而涛声暗吼的境界这个不相干却相似的联想使我久久伫立。
甲午年中秋 数星苑 朱西京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蒲剧“阎派”须生二代传人阎景平
下一篇:山东梆子老生演员:杨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