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陈仓区(原宝鸡县)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孕育出宝鸡社火民间艺术。“社”是土地之神,“火”有红火热闹之意。宝鸡社火脸谱是在漫长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逐步形成的民间人脸彩绘艺术。宝鸡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的,因而堪称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周礼》中方相氏头戴的“黄金四目”面具就是社火脸谱的最初原形,唐代的傩祭中已经出现了“染面”,明清时期的宝鸡社火脸谱则走向了成熟和完善阶段。宝鸡社火脸谱以大红、大绿、大黑为基调,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宝鸡;社火脸谱;渊源;艺术魅力
宝鸡社火脸谱作为宝鸡社火表演的一种“道具”,它的产生年代相当久远,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间。自古,在民间很受欢迎,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图案的舞蹈,狂呼狂舞,祈祷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随着国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宝鸡社火游演已经由过去单纯的祭祀、驱傩发展为今天的广场群众性娱乐活动,而宝鸡社火脸谱也已不局限于社火游演化妆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李继友就尝试着将宝鸡社火脸谱绘制在木马勺上,后来逐渐又以戽斗、斗、梭子、木撮瓢为载体,形成了独立的工艺美术品门类,这使得宝鸡社火脸谱有了历史性的发展。特别是2006年,国家开始对民间艺术进行分类调查保护,宝鸡社火脸谱在市政府和市文化部门以及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顺利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国家文化部及有关专家评估,宝鸡社火脸谱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向李继友、曹三信、曹彦荣等三位艺人授予“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宝鸡社火脸谱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一、宝鸡社火脸谱的起源及发展完善
1.“黄金四目”面具是社火脸谱的最初原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信仰更加丰富起来,随之,民间对自然灾害、邪恶鬼蜮作斗争的活动和形式更多。周代,各种祭祀活动平凡,尤其是傩祭,规模最大,因而被列入朝廷典制,在宫廷举行驱傩表演。《周礼》中就有“方相氏”这个职务编制,由他主持傩祭仪式。唐《乐府杂录·驱傩》云:“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驱也。”方相氏何许人也,据考证,方相氏乃蚩尤氏的化身。据古籍记载:在北方蚩尤描绘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的一个狰狞怪物。而又有民间传说黄帝的元妃死后,令次妃嫫母监护于道;因嫫母面貌丑陋,令人生畏,遂成为驱疫驱鬼的方相氏。不论方相氏是蚩尤还是嫫母化身,总之驱疫驱鬼都是面貌狰狞者头戴黄金四目面具来打头阵,而如今在宝鸡社火表演过程中,不管是哪家社火,第一车都扮演青龙白虎开道,而在青龙白虎化妆上,分别给人物两边眉骨上方、额部、两颧骨上、两腮及下巴各粘贴一鸡蛋壳并进行施彩,使人物显得更加狰狞、法力更大,这就是从方相氏这个角色演变而来的,因此,方相氏头戴的“黄金四目”面具就是社火脸谱的最初原形。
2.戴面具表演向人脸化妆表演的发展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戏曲文化的产生,传统的傩祭以及其它祭祀活动都已逐步的带有戏剧性色彩,除祭祀以外还作为娱乐活动进行表演。唐代诗人孟郊在《弦歌行》中写到:“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傩祭本是由方相氏戴着面具来祭祀的,诗中体现出,在唐代的傩祭中已经出现了“染面”,换而言之就是以涂面化妆代替面具表现神鬼形象。最初的戏曲也大多都与祭祀和鬼神有关,随着戏曲舞台的不断丰富和傩舞、傩祭文化的衰败,“染面”表演逐步代替了戴面具表演。
3.明代社火的繁荣及其脸谱的形成
由于宋元时期杂剧的格律、题材,到了明代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昆山腔演唱”统治了明代的官方戏曲舞台,并涌现出了许多剧作家和优秀作品,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周夷玉的《红梅记》,康海的《中山狼》等,由于这些文章并非通俗易懂,以至于限制了民间流传的广泛性,从而给社火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随着社火的繁荣和发展,又受到地方戏曲剧目的影响,社火脸谱的化妆色彩由唐、宋、元时期的黑、红、白三色,先后增加了粉色、青色(瓦青)、蓝色和金色,同时根据不同颜色的色性来表示不同身份与性格。到明中后期,脸谱色彩的搭配逐渐程式化外,脸谱花纹造型也有了较复杂的规律,特别是鬼神脸谱。被称为关中脸谱鼻祖的康海,是明代成化年间武功县人,以粉彩打底、细笔描绘,没有块面关系。因此,明代是宝鸡社火脸谱的基本成熟阶段。
4.宝鸡社火脸谱的完善与发展
如果说明代是宝鸡社火脸谱的的基本成熟阶段,那么清代则就是宝鸡社火脸谱的完善与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清乾隆年间,各地经济发展昌盛,地方戏曲风起云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戏曲剧目的增多,戏曲是由元代的杂居演化而来的,而杂剧又是社火的一种。这样,戏曲和社火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了,因此社火的剧目也随之增多,对脸谱的需求更加复杂化、多样化,逐步使脸谱走向定型化,使各类戏剧人物真正的有“谱”可依。
宝鸡社火脸谱是中国传统姜炎文化的结晶,它的问世,是经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演变和社火艺人们对社会生活现象、天文星象和人物原型的高度集中、概括,并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精神状态气度风貌、身世命运和戏曲剧目需要来设计人物脸谱的造型、图案和色彩,并且通过高度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艺术形象,使人“目视其外表,窥见其心胸。”
二、宝鸡社火脸谱的艺术魅力
传统的宝鸡社火脸谱大致分为三派大系,第一是宝凤派(宝鸡县“今陈仓区”、凤翔县)主要是对额、腮、膛、鼻、眼、嘴等各部分描绘图案、着色,用笔较为细腻、变化复杂,多用于表现神话人物;第二是陇千派(陇县、千阳县)主要是额部和两面颊着色勾画,醒神粗犷,用色古朴凝重,强调大色块感觉,多用于表现历史人物;第三是凤太派(凤县、太白县)近似于京剧脸谱的勾画,可能是受到汉调桄桄影响所致。
1.宝鸡社火脸谱的色彩寓意及其化妆特征
宝鸡社火脸谱的色彩运用非常讲究,从章法布局到色彩搭配,都要比其他戏曲脸谱复杂得多。宝鸡社火脸谱的主要常用色有:红(朱丹色)、黄(石黄)、白(利德粉,过去用铅粉)、绿(石绿)黑(戏曲油彩,过去用自己熬制的黑油烟)、金(大红金)、蓝、粉红等,此外还以青(瓦灰色)紫红、赭石、银色等作为衬色。由于所用颜色主要是石色,易干燥,为了适合北方室外长时间游演,传统的方法是用颜料粉与熬制的蜂蜜水(四成)、白糖水(三成)、冰糖水(三成),配成调剂调和,如果演出当天、天气较热,蜂蜜水的浓度在四成基础上要降低一些、如果太冷就要把浓度增加。特别要提出的是石黄、石绿在水里很难溶解,因此艺人们一般在这两颜色调配时会加一两滴白酒,而金色调配更特殊,不用以上调剂,只用加热后的菜油作为调剂。其中,蜂蜜起粘合作用能够很好的把颜色固定在脸上不掉;冰糖水便于凝固、且能发出透亮的光泽;白糖水能把第一层颜色固定牢靠,使之画第二层颜色时,底色和上色互不融合。
中国传统的民族美术色彩是以大红、大绿、大黑为基调、以粉红、粉绿、青紫色或黑、白二色为各鲜艳颜色的间隔色彩。宝鸡社火脸谱也一样,特别是以黑、白二色强有力的对比与调和作用,使之色彩艳丽而不枯燥,在对比中更加厚实凝重。民间艺人往往要将各种脸谱默记在心,根据扮演角色的演员脸型自如随意的落笔,回转畅达,匀而不板、工而不僵。宝鸡社火脸谱的勾画方法一般是先打底色,用手掌将颜色贴打好后,均匀拍在演员脸上,然后用油墨踩窝子,第三道工序是膛土,用黄土粉末将眼窝部位油墨里的油吸干,第四道工序是用白粉勾画面部花纹的基本造型,俗称挂粉,第五道工序是套色,在挂粉基础上套画上其他颜色,第六道工序是定型,用勾线笔蘸上浓墨,沿着花纹的边沿勾一道细而流畅的边线,最后一道工序就给人物开嘴,由于民间传说社火一开嘴“神仙”就附体了,这时候一直到演出结束前演员就不能随便说话吃东西了,因此开嘴要放在最后一道工序,主要是便于演员在演出之前吃东西。宝鸡社火脸谱中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民间艺人将其总结为“红为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就是社火脸谱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疙瘩脸谱”,这种形式,在其他任何戏剧表演中均未见。这种一般用于青龙、白虎、日将、月将、蚩尤、野苗等狰狞人物,就是将新鲜鸡蛋用弯剪刀按照演员面部需粘贴部分的凹凸情况剪开,将蛋黄、蛋清倒出,并用棉花将里面擦干净,用白麻纸和胶水,将蛋壳粘贴在眉弓、额部、颧骨、两腮和下巴地方,通常是粘五个鸡蛋,最多者一个人脸上粘九个蛋壳,粘好待干后再施彩描绘,这样,装扮的人物角色脸上出现了许多疙瘩和角,使人物更显得狰狞、勇猛。宝鸡社火艺人还将青(蓝)、黄、赤(紫红)、白、黑五色与“五行”、“五方”相对应。与“五行”相对应,用一种正色代表“一行”。其中红色(赤)表示“火”;白色代表“金”;以青(蓝)代表“木”;黑色表示“水”;黄色代表“土”。与“五方”相对应,就是用一种正色代表一个“方位”,即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为黄色。
2.宝鸡社火脸谱的图式构成及其象征寓意
宝鸡社火脸谱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和容貌特征方面非常细腻、具体和直观。除对眉、眼、鼻、口的勾画外,还要勾画出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特殊标志,例如肤色、疤痕、痣、皱纹、姓氏及其使用的兵器等。社火脸谱的图式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脸型的分类及其寓意
宝鸡社火脸谱的脸型大致分为对脸、悬脸、破脸、碎脸、转脸、定脸六类。
对脸:用左右相对称的纹饰、色彩组成图案,以表现忠勇正直的人物,例如《二进宫》中的徐彦召,《将相和》中的廉颇,《闻太师征八方》中的闻仲等。
悬脸:则是超出其他脸谱的格调,脸谱的鼻、额部的纹饰和色彩呈“S”或反“S”性扭转,并使其他部位的纹饰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多表现凶恶、生气的形象例如李元霸、夏侯惇、高丽国元帅猩猩胆等。
破脸:是打破了对脸的规格,多用来表现刚直勇猛的角色,如蚩尤、青龙、白虎、殷郊、单雄信等。
碎脸:人物面部皱纹较多,象征人物凶猛、勇敢,多表现青少年英雄人物,例如秦英、杨延嗣、呼延赞等人物。
转脸:指重点脸谱之外,通过对局部色彩、纹饰稍加改动可以相互替代的脸谱,例如金兀术、屠岸贾、庞涓、武天锡、郭广青等等。
定脸:是指的重点脸谱,这些脸谱的纹饰色彩不能随意更改、增减或相互代替,例如包拯、阮小七、王彦章、赵公明、关羽、杨仁、姜维、张飞、通天教主等角色。
(2)“眼窍”的分类及其寓意
宝鸡社火脸谱的“眼窍”大致分为顺眼、吊眼、环眼、三角眼、雌雄眼五大类。
顺眼:即立眉正眼,笔锋由眼梢向上画,给人以眉目神秀、光明正大之感。如轩辕氏皇帝、神农氏炎帝、大禹王、燧人氏、关羽等。
吊眼:眼梢分成叉,笔锋向上甩,眼角下沿,多用来画猛烈之神灵。如青龙、白虎、蚩尤、野苗等。
环眼:眼梢、眼角呈圆弧状,显得丰满,用来画青年猛烈之武将。例如辛环、庆忌、张苞、孔宣、金大升等
三角眼:把眼睛画成细长三角形,给人以奸狡邪恶之感主要画横行霸道、以权谋己利之人。如曹操、贾似道、秦桧等。
雌雄眼:左右两眼形状各异,眉弓一高一低,线条变化复杂,鼻花不均衡,给人以凶残蛮狠之感。如大司马、神荼、郁垒等。
社火脸谱中还有三个人物的眼睛有特殊的画法一个是周仓,他的眼窝像个勺子行内称其为“琵琶眼”。再一个就是孙桥,他的眼睛是露眼,它的画法是起笔从上眼皮开始,下眼皮不用墨,只用棉花蘸上朱丹揉一揉。最后就是杨仁的眼睛为“手型眼”。
(3)眉的画法及其寓意
宝鸡社火脸谱的眉毛主要有卧蚕眉、梳子眉、疙瘩眉、吊钩眉、瓦眉、兽角眉等。
画眉诀:“卧蚕眉画圣人颜,梳子眉画智谋权,吊钩眉画勇猛将,疙瘩瓦眉也亦然;鹿龙牛羊兽角眉,用在妖魔精怪脸,无眉五官不端正,又是双眉不一般。”即卧蚕眉形似卧蚕,例如关羽和太上老君之眉;梳子眉形状像梳子,例如神农氏和燧人氏之眉毛;吊钩眉是将梳子眉一段沿长为勾或曲线,用来画勇猛的武将例如杨戬、王彦章等;瓦眉,亦用在武将脸上;兽角眉,是兽类犄角的象形图案用来画精怪神灵,例如杨显画羊角眉、龙王画龙角眉、牛精画牛角眉等等。有些邪恶之神怪或人物,可以不画眉毛或两边眉毛画得不一样,以表示人物性格奇特之意,例如鸡鸣、犬叫。
(4)额部和鼻部化妆及其寓意
宝鸡社火脸谱的额部和鼻部化妆非常讲究,这两部分的图案一般都是表示人物性格、身份的一些特殊花饰,常用的花纹有:云纹、佛手、梅花、回雷纹、金钱纹、羽毛纹、火苗纹、瓦片纹、星点纹、蜡烛、青蛙、等等,同时还要用大红金勾画点缀。例如方腊的额部画一支蜡烛,寓意其光明正大;轩辕氏皇帝额头上画白云托日,寓其功贯日月;王彦章额部画青蛙,寓其善于水战;包公额绘日月,示其“昼断阳,夜断阴”;张飞眉部画梅花,寓意其粗中有细。不论是在鼻部、额部画什么花纹,都是依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们的喜憎态度来决定的,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色彩。
宝鸡社火脸谱经过几千年无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已经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我们研究宝鸡社火脸谱,将会对我们研究姜炎文化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会对这一门民间艺术瑰宝的传承和发转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其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王瑶安,刘宗昉.陕西社火脸谱[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版.70—71页
[2]邓光华.傩与艺术宗教[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3]胥鼎.三秦社火[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4]李继友.中国陕西社火脸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6—7页
[5]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念[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0—30页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优美的赣剧“南词”
下一篇:论戏曲作曲的十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