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1936年农历腊月二十六,在河北省赵县西湘洋村,有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从她来到人间第一声响亮的哭泣中,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女孩……这个女孩便是后来作为建国后第一批有代表性的河北梆子著名演员之一路翠阁。
十一岁登台演出,十五岁挑梁主演
由于生的漂亮可爱,在小小的西湘洋村,襁褓中的路翠阁即成为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因为她哭得响亮,笑得甜美,更成为这个小村中议论的焦点,认为这个孩子有一付与生俱来的好嗓子,或许能成为一个为这封闭的村庄争光的名演员。这些话传到的她父母耳中,自然喜之不尽,同时也忧从中生,只因为处在抗战前夕、内乱频生的年代,生计、生存陷于困境,未来如何,难以预知,孩子的前程根本无暇考虑。“不图孩子未来如何,只要能让她吃饱饭,能长大成人嫁为人妇,也算尽到父母的责任了。”翠阁的父母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精心地呵护着视为珍宝的小翠阁。
1947年,小翠阁长大了,在原本可爱的基础上凭添了几分秀丽。这年她10周岁,父母觉得到了应该让她学认字、学文化的时候了,因此,父母决定节衣缩食送她上学。所以,翠阁才有了平生第一次背起书包上学的感觉。
在上小学期间,她改不了好奇的天性,每逢年节、庙会,不论多远,她都会央求父母带她去看大戏。戏中的情节使她入迷,戏中人物的扮相引她入胜,戏中河北梆子的唱腔让她亢奋,无论是饭前饭后,还是上学归来,入睡之前,她都要唱上几段自己看戏后学来的唱腔,拿腔拿调小大人般的表演经常惹得劳累一天的父母哭笑不得。突然有一天,她父母不约而同谈及此事,觉得“翠阁真的长大了”,同时,觉得乡亲们对翠阁“有做好演员的天赋”的议论是有道理的,所以,做出了一个事关翠阁一生的重大决定­——送翠阁参加本村组织的河北梆子剧团学戏。这一年是1950年,这也是她进入演艺生涯的第一年。
她进入村剧团后,由于痴迷与热爱,加上勤奋努力,逐渐显露出超人的表演才华,于是,1953年5月正式考入省河北梆子剧团学员班,1955年开始担纲主要角色。自此,迈出了她如鱼得水、硕果累累的第一步……
台下多磨砺,台上戏路宽
1957年她又以可塑人才之一调入省戏曲学校插班进修,在贾桂兰、张富贵等名师指导下,艺术上得到较大提高。195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徐水县河北梆子剧团任主演。1959年元月调入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同年拜秦凤云为师,学演了秦派代表剧目《三娘教子》、《算粮》、《秦香莲》等剧,在此之后的演出实践中,开始把秦凤云先生的“咬字清、韵味浓、朴实无华”的演唱特点和贾桂兰先生“高亢、有力,富有激情”的“硬上功”梆子腔揉合到一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得到了戏曲界前辈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和肯定。尤其是在《三娘教子》一剧中,她把表演艺术与人物性格高度融合为一体,叫观众难以分出孰是翠阁,孰是三娘,出神入化的表演令业内外人士拍案叫绝。80年代末,在省人代会上演出此剧,当时的省长张曙光看后连连点头称赞:“真过瘾!”本剧作为公认的河北梆子代表剧目,多次被录制成影片和光盘行销于市,并做为珍贵艺术资料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路翠阁凭着勤奋、努力,加上与生俱来的艺术天份,达到了演、唱俱佳的境界。她唱功扎实,行腔豪放圆润且细腻传情,吐字清晰,喷口有力,梆子味十足;做戏善于刻划人物的内心情感,注重把握人物的神态,能把纯朴的、泼辣的、奔放的等各种不同人物的神态表现得恰到好处,演传统戏如此,演现代戏也是如此。路翠阁谦虚好学,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因而她的戏路很宽,除传统戏外,在现代戏《龙江颂》、《红灯记》、《朝阳沟》和新编古代戏《哑女告状》等剧中,分别饰演老旦应工的“盼水妈”、“李奶奶”、“拴宝娘”和闺门旦应工的“掌上珠”等角色,俱都淋漓尽致,令人叹服。在她52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三娘教子》中的三娘、《王宝钏》中的王宝钏、《蝴蝶杯》中的田夫人、《窦娥冤》中的蔡婆、《劈山救母》中的王桂英、《秦英征西》中的银屏公主等几十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成为年轻人摹学的经典范本,为河北梆子艺术宝库增添了内容,为河北梆子艺术传承做出了贡献。
一个新课题,一批后来人
路翠阁的演唱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早在衡水地区梆子团任副团长时,她就为自己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怎样把自己的艺术传给年青一代?”她把经常说戏、讲技和办短训班结合起来。为把她最拿手的好戏《三娘教子》的演技传授给年轻人,她通过地区文化局举办“教子”短训班,使演员们的艺术水平迅速提高。当时,景县河北梆子剧团有个青年演员叫马月芬,14岁从艺,练功刻苦,嗓音甜美,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听说路翠阁办“教子”短训班,积极参加了学习。路翠阁对学员们一招一式、一字一句地教,小马很快懂得了“教子”中的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结业时,她参加了景县学习小组的汇报演出,赢得一阵阵掌声。
1982年,路翠阁从衡水调回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担起了剧院三团团长和挑梁主演的担子。在此期间,作为团长,要负责艺术生产、演出以及行政事务的管理;作为主演,要排练自己的主演剧目,工作量非常大,每天休息不足5个小时,因此,身体被拖垮了。有一次演出《王宝钏》,路翠阁因劳累过度晕倒在舞台之上。那一次,观众为她捏了一把汗,团里的演职员也为她揪起了心。当时的常振生老师看着虚汗淋漓、未曾苏醒过来的路翠阁,眼含热泪,情不自禁地磨叨着:“这是累的,翠阁太累了……”路翠阁醒来后第一句话:“快,快给我补补装,我得上场,观众们在等着我!”她工作起来就是这样忘我,这样拼命,似乎从来不知疲倦。因此被团里年轻人私下称她为“拼命女三郎”。
即使管理、排戏、演出等大量的具体工作压得她抬不起头来,但她没有因此忘记人才培养这个话题。她对青年演员的成长十分关注,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她采用传、帮、带的方式,毫无保留地悉心教导着这些求知若渴的年轻人,教他们演戏,教他们做人,教他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她每到一个台口,都要求请戏的人少让她上几场,目的是给年轻演员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消化老师的教导,提高自己的演艺水平。因为,她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快速成长起来,早日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河北梆子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栋梁之材。
尽管她很少收徒,但身边并不乏桃红李香。她说:“拜师收徒是一种有效的传承方式,没有仪式的教育方式同样可以达到艺术传承的目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她还说:“我更愿意为后继人材的培养做些默默无闻的工作。”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没有入室弟子,却有很多敬慕她、得到过她真传的学生。
这就是路翠阁,这就是被业内外人士称为“不图娇艳,却有奇香”的路翠阁。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