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当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中国西南的昭通时,周福珊一家和所有人一样欣喜若狂,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回家了,回到阔别8年的南京。
周福珊1906年出生于天津,小名“小三子”,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在他儿时便去世,几个姐姐相继远嫁各地,家中只剩下孤儿寡母两人艰难度日。为了生存,来到远东金融中心上海,1914年,经人介绍,母亲带着8岁的小三子找到豫园西首劝业场的孙家科班。
这是当时上海有名的京剧科班,开办于民国初年,因班主姓孙而得名。聘请的教师多为上海新舞台的演员,如夏月恒、邱治云、马飞珠、赵君玉等,民国7年(1918年)春,正式在劝业场舞台公演,以擅长角色齐备的武戏为主要特色,深受上海观众欢迎。因学员以“福”字排名,又称“福”字科班。
孙家科班前后共招收过80多名艺童,学员艺名中都有个“福”字,小三子也有了艺名“周福山”。他天庭饱满、脸庞端正、眉目清秀、身材匀称、嗓音清亮,老师觉得适合文武老生行当。经过刻苦学习,1922年,16岁的周福山带着科班给的“靴包”出科了,他除了主攻文武老生戏以外,还掌握了其他行当很多戏码,出科后从跑龙套开始,生旦净丑样样拿得起,在上海梨园行里崭露头角。一位同行前辈觉得他名字中“山”字笔画太少,写水牌不好看,便给改成了“珊”。
此后,周福珊和素有“江南梅兰芳”之称的刘筱衡戏班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芜湖、蚌埠、九江、湘潭等地演出,一举成名。
周福珊性格温和,为人周全,仗义公正,吃苦耐劳,凭本领搭班唱戏,挣钱养家,虽然时局仍然动荡,但生活过得还算安稳殷实,逐渐买了四合院的房产,添置了些细软。
南下一家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南京明显和往年有所不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难,不少戏迷携家带口迁往南方,或者安排家眷去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躲避,到了9月,整个南京市已半成空城,戏园子更是门可罗雀。战事吃紧,周福珊也决定南下,他请亲戚帮忙照看房产,把一些贵重衣物托付给朋友,在12月1日日军围城前,带着家小和王桂英的弟弟王佑鑫夫妇,以及跟包的老伙计徐金贵加入逃难人群。
那一年他的大女儿6岁、二儿子4岁、四儿子1岁,因为上路的人太多,怕照顾不过来,只好把二女儿留在南京姥爷家。
在为数不多的行李中,最重要的服装、帽笼、翎子桶、枪杆等等演出行头由徐金贵负责照管。周福珊对辛苦置下的服装道具呵护有加,一旦在后台穿上行头便不再随便坐靠,怕糟蹋了行头,这种习惯后来延续到了国营剧团里,在这些老一辈艺人看来,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公家的行头都要倍加爱惜。
一路上兵荒马乱,拖儿带女饱尝艰辛,不时还要躲避日军飞机空袭和轰炸,遭遇土匪,挤火车,赶汽车,甚至徒步,一岁的四儿子周守义常常是由六岁的姐姐抱着、背着走。途中从口耳相传的消息中得知,南京于12月13日沦陷,再后来他们听说那里发生了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随着战事发展,这一家老小只有继续加快远离战火的脚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先后经过苏州、杭州、南昌、武汉、长沙、衡阳、湘潭、桂林、贵阳、安顺等地,一路周福珊搭班演戏挣钱维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
1939年,战事一再吃紧,他们一路南迁,历经磨难抵达云南昆明,因局势紧张,又辗转去到曲靖,当时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先后逃难来了很多名角和演员,不少南撤到“大后方”的人也是戏迷,所以曲靖的京剧演出很热闹,上座率蛮高。身心疲惫的周福珊想在此地多呆一段时间,看看局势再做打算。
此时,昭通一位戏院老板听说曲靖聚集了一大批名角,便派人前来邀请他们去那里演出,于是,一家人收拾启程前往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再也不想折腾的周福珊经过短暂休整,开始演出。
周福珊应工老生,又可演花脸、小花脸、老旦,并能教授花旦和青衣戏,“三斩一碰”是他的拿手好戏。
复员未果
1945年8月,传来日本人投降,抗战胜利的消息,没有什么比这更令离乡背井的人欣喜若狂的了,他们纷纷开始筹备复员。因为人多统一行动不方便,周福珊让小舅子一家带着四儿子守义搭乘一辆拉变压器的卡车先期回南京,他携其他人稍后经昆明返回。
他们乘木炭车在云南坑洼不平的路上颠簸了三天,来到因抗战而繁华一时的昆明,早就听说周福珊大名的西南大戏院的老板殷汇洲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当时他们正排演连台本戏《封神榜》,纣王一角没人能演,而周福珊对这出海派戏并不陌生,在殷老板的盛情邀请下,答应帮忙,他把纣王演得惟妙惟肖,被观众赞誉为“活纣王”,结果因为剧目很受欢迎,久演不衰,一时走不了。
京剧当时在昆明很红火,名角多、观众热情、剧目丰富、演出质量高,在老昆明城不大的范围里有六家京剧团同时献艺,票房都还不错。
定居昆明
只是,本来的短暂停留变成了定居昆明。
1952年初,云南和平解放两年后,周福珊一家经过数次搬迁,终于在位于昆明主城区制高点的五华山华国巷一座三进院落定居下来,这是昔日国军将领安恩溥的私宅,距离云南省政府只百米之遥。
这是五十年代初昆明劳动人民京剧团为解决人员居住地分散,生活条件差的状况,经团长周福珊和几位同事筹划,剧团出资几千元购下的资产,以收取低租金的方式提供给演职人员和家属使用。
周福珊一家十余口人住在主院东侧两间厢房,外有一个带屋檐的小天井。搬进这所院落后,平日大家说戏、吊嗓、串门方便许多,有时候干脆在院子中间的空地练功和简单排练。那时的艺人为了生存,“肚子里必须有玩意儿”,白天互相说说,晚上上台演出绝对错不了,有的甚至超水平发挥。不像现在的剧团,一出老戏要排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结果到演出时还处处露怯。
1960年6月5日,昆明的两家戏班和部队文工团合并成立云南省京剧院,周福珊担任二团主管业务的团长。
周福珊为人正直、表演细腻、台风严谨、嗓音宽厚、韵味十足,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当团长都受人尊敬和信任,有很高威望。多年过去,他的后辈同事,仍然亲切地称周福珊为“老团长”、“周大爷”。
1976年7月21日,周福珊因病在昆明逝世。
自从携家带口南下后,他便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天津卫和古都金陵,甚至没有离开过云南。
周福珊(1906-1976)
河北天津人。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擅演花脸、小花脸、老旦,并教授花旦和青衣戏。云南省京剧院二团团长,昆明市政协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
1937年底率家人伙计共计八人离开南京,先后辗转苏州、浙江(杭州)、安徽、江西(南昌)、湖北(武汉)、湖南(长沙、衡阳)、广西(桂林)、贵州(贵阳、安顺)、云南(昆明、曲靖),历时3年多,客居昭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周福珊筹备复员南京,因昆明的戏院老板殷汇洲挽留,最终定居昆明。
周福珊一家
周福珊京剧扮相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周福珊的京剧人生
下一篇:梅兰芳拍摄戏曲电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