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千古此心同“中国汉剧花旦王”邓玉璇的艺术人生

闽西汉剧是西皮、二簧声腔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以湖南班(楚南戏,后称“祁剧”)为媒介和载体,流入闽西之后,长期吸收闽西当地的民间音乐和客家方言,经过上百年的孕育和衍化,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的闽西本土地方戏曲剧种。闽西汉剧唱腔分西皮、二簧两大类。西皮腔高亢明快,旋律跌宕起伏,多用在慷慨激昂、舒展欢快的场合:二簧腔低回委婉,旋律较平稳迂缓,多用于表现抒情内向、深沉压抑的情绪。闽西汉剧发声有真嗓、假嗓、炸嗓和真假结合的红洋嗓等。在乐器配备上,独特的大锣和头弦使闽西汉剧别有韵味。闽西汉剧以它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自立于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之林,名列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我国地方剧种大家园里稳坐一席之地,被誉为“南国牡丹”。而邓玉璇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类别为闽西汉剧。

    1989年8月,国家一级演员邓玉璇应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的邀请,参加该会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以“知音千古此心同”等汉剧唱段博得来自世界各地几千客家名流的阵阵掌声,被海内外观众誉为“中国汉剧的花旦王”。

“中国汉剧花旦王”邓玉璇 

邓玉璇饰演孟丽君

    邓玉璇以她卓越的艺术成就,享誉于福建、广东、江西客家地区和东南亚一带国家,当之无愧于“中国汉剧的花旦王”这个美誉。

    让我们沿着她成功的足迹来探寻“中国汉剧花旦王”的艺术之旅吧!

一、结下不解之缘

    1936年,邓玉璇出生在广东梅县。她从小酷爱艺术,天生一副好歌喉,在学生时代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表演天赋。她渴望自己有一天能走上舞台,在艺术的广阔天地驰骋。机遇总是垂青执着追求艺术的虔诚者。1955年,一次机遇从天而降,邓玉璇如愿以偿。

    那年夏天,福建省龙岩专区汉剧团应邀来到广东梅县演出,以华丽的妆扮,闪亮的布景,吸引了广东观众,更以一出又一出曲折动人,如泣如诉的剧情深深地感染广大观众的心。观众中,有个梳着两条小辫子的少女,为那动人的故事而流泪,为那神秘的表扬而陶醉,为那美妙的唱腔所倾倒,痴迷得几乎走火入魔。龙岩专区汉剧团一个村镇一个村镇地巡回演出,她也一个村镇一个村镇地紧紧相随,百看不厌。

    一个强烈的念头滋生在她的心头。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走进后台,红着脸问剧团的领导要不要招收演员。该团名演员王玉兰一看这女学生修长的身材,漂亮的脸蛋,一听她那天生缘分亮丽的嗓音,就觉得她是一个好苗子,时任该团副团长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坤福(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福建省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也十分欣赏她的艺术天赋。于是,剧团答应收她为徒。

    这个女生正是邓玉璇。从此,她与闽西汉剧结下不解之缘,而闽西汉剧也喜得珠玉。

二、玉音绕梁振汉音

    剧团安排邓玉璇习青衣、花旦、小生。她聪明伶俐,有文化功底,具备专业条件,能虚心而刻苦地学习,博采众长,不到二年,就成为剧团的台柱子之一。

    1956年10月,邓玉璇首次上省演出,一举成名。她主演传统汉剧《大闹开封府》、《百里奚认妻》、《昭君和番》等,既能演各种类型的小生,又能扮不同身份的小姐,尤以俊美的扮相、清亮的嗓音、传神的表演深得魏金水、刘永生、伍洪祥等领导的好评,并深受千万观众的喜爱和钦佩,一时红遍福州,被誉为汉剧金嗓子。

    邓玉璇红遍全省始于1957年元旦。其时,龙岩专区汉剧团首赴厦门公演,她主演的《百里奚认妻》一炮打响,《厦门日报》等新闻媒体好评如潮,每场演出,戏迷们都奔走相告,一睹为快,盛况空前。一时间,欣赏邓玉璇演出成为鹭岛一大盛事,戏迷们从厦门追到漳州,又从漳州追到石码,甚至特地奔赴龙岩来看她的表演。

    面对蜂拥而来的鲜花、掌声、赞誉,邓玉璇并没有陶醉于巨大的成功中,而是精益求精,勇于改革和创新。

    以往,闽西汉剧由于长年在旷野高台演出,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年代,为了能让观众听见,定调较高,因而音较尖细,音域较窄,旋律单一,行腔也较生硬。另一方面,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少老艺人不太讲究发音、吐字。邓玉璇发现这一困扰闽西汉剧发展的问题后,深思熟虑改良之路。为了能更好地塑造角色,表现曲折迭宕的情节,抒发角色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她对汉剧旦行的传统唱腔和唱法进行了大胆革新。首先,她把闽西汉剧的调门降为“E宫”:这种调门符合人体发音最有效的音区,也是旦角唱腔主旋律活动的主要音区。其次,她结合自身实际,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在发音、吐字、运气、归音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尝试,取得良好的效果。再次,她在原有唱腔的基础上,根据人物塑造的需要,发展和创造了若干新腔、花腔,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圆润婉转优美的演唱风格。

    社会主义新中国日新月异,古老剧种闽西汉剧能否适应和及时反映现代生活?这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1958年, 剧作家陈平创作了传奇剧《陈客嬷》。为了生动逼真地塑造闽西大革命时期陈客嬷这位英雄母亲的形象,邓玉璇甩开惯熟于己的公子、小姐角色,深入英雄母亲的家乡体验生活,走访许许多多的知情者,并与农民同吃住同劳动,精心揣摩角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闽西汉剧史上第一部现代戏《陈客嬷》参加福建省第一届戏曲现代戏汇演,一公演就轰动了全省,赢得领导、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陈客嬷》与邓玉璇的名字不胫而走,《陈客嬷》成为闽西汉剧划时代的剧目,邓玉璇成长为闽西汉剧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从此,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闽西汉剧成为福建省六大剧种之一,迎来了辉煌时期。2005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闽西汉剧榜上有名。

三、德艺双馨

    为了闽西汉剧事业,邓玉璇在闽西成家立业,担当了表演家和贤妻良母的双重角色。正当她风华正茂、大展宏图之际,“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把她卷进“才子佳人”、“反动学术权威”之列。她受尽批斗和凌辱,甚至险些丧生。

剧团解散了......

    对艺术孜孜以求的邓玉璇在苦苦地等待着文艺春天......

    春意渐暖,闽西开排革命历史剧《灵川潮》,邓玉璇应召主演梅嫂,上省汇演,尔后到厦门、泉州各地和部队驻地公演。毕竟观众喜欢她的戏,她的演出一如既往地盛况空前。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艺界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邓玉璇的艺术生命重新焕发出旺盛的创造力。她先后主演了多部剧目,屡屡获奖。

汉剧《史碑案》 

《史碑案》剧照

    1984年,她主演历史剧《史碑案》,参加福建省第十六届戏剧汇演,荣获演员奖。1986年,她主演历史剧《春娘曲》,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汇演,荣获全省表演最高奖——优秀演员奖。

    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多家唱片公司慕名而来,多次为邓玉璇录制个人演唱专辑,并将唱片和录音盒带向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一带发行。国内多家电视台、电台多次找她进行专题采访并作专题报道,播放她的演唱曲目。她也曾应邀晋京和出访新加坡,以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对观众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博得了广泛的声誉。知音千古此心同,海内外戏迷已深深地迷上了她的节目。

    梅花香自苦寒来。邓玉璇为闽西汉剧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无论是日常排练,无论是上台演出,她都心中装有观众,在节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下功夫,确保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终成大器。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当她全家移居厦门时,她选择留在龙岩艺校工作,手把手地言传身教培养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为传承和发展闽西汉剧事业奉献满腔的心血和热忱。这种敬业精神和完美艺德,深深地感动着艺坛。她的高足伍银莲多次提到:“邓大姐是我的良师益友,长期以来,她不但手把手地教我演戏,还推心置腹地教我做人,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邓大姐的谆谆教悔,都凝聚着她的心血。闽西汉剧的辉煌,和邓大姐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近年,她移居厦门了,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着闽西汉剧,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挚诚之心不减当年。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