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在一棵百年黄桷树下,一间老街的房子里,一群老人正在唱戏。这些老人都是东坡区崇礼镇川剧玩友协会的成员。今年,已是崇礼镇川剧玩友协会成立的第33年。33年来,这些川剧爱好者们在为群众带去欢乐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团队的成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40多岁。就是这样一支老年队伍,他们却仍在执着追梦,在最普通的舞台上绽放精彩。
近日,记者来到崇礼镇,探寻这群老人和川剧的故事。
回望:
克服困难 坚守舞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崇礼镇,川剧受到无数人追捧。据玩友协会负责人李天全回忆,在当时,镇上就有一支由川剧爱好者组成的业余团队,但逢节假日,便会走上舞台为镇上群众演出。每当听闻他们有表演,大家都结伴相邀赶来镇上。台上是精彩的吹拉弹唱,台下是掌声不断,叫好声不绝。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喜欢传统川剧的人越来越少。20世纪80年代,该镇这支业余团队逐渐“失宠”,随着不断有人离去,队伍也慢慢解散。为了不让传统文化断根,1982年,作为社区干部的李天全决定恢复团队。新团队改名为崇礼镇川剧玩友协会,李天全担任会长,有20多位川剧爱好者加入团队。
团队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最初接手协会时,原来镇上的戏台早已拆除,大家连练习的地方都没有。李天全和几个牵头人到处寻找场地。最初,他们在镇农机站选中了一间不大的房间。在这里,他们练词唱曲,排练演出,沉浸在川剧的魅力里。当协会将川剧再一次呈现在大家面前时,群众们那颗喜爱川剧的心又变得热切。不管是排练还是演出,川剧锣鼓和着川剧高腔声飞出农机站,在崇礼镇上空经久不息地回响,吸引了众多群众。
来看戏的人越来越多,场地就有些不够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协会更好地发展,协会搬出农机站,租了一个茶馆作为场地。当时,协会没有运作经费,还担负着每年七八百元的房租。可成员们没有放弃,大家50、100、200……主动拿出自己积蓄,筹足了运作资金和房租。“出多少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的,大家都不在意。”在这里,他们一待便是10多年。2007年,李天全的房子装修好了,于是,他拿出自己位于镇上黄金位置的门面,作为协会“根据地”。直到现在,这间30多平方米的门面仍然是协会成员们相聚练习的场所。
困扰协会发展的不仅是场地,还有乐器。最初,协会没有乐器,成员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便主动出钱,几元、几十元……他们凑足数百元,买回了锣、小鼓、钹等乐器。大家利用这些简单的道具演出,道具虽说不算好,可实力派的演出却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此后,镇上的红白喜事几乎都会邀请他们去演出,他们也因此有了“收入”。据他们回忆,协会的第一桶金用来购买音响。“那个音响好巴适,声音一出来,气场立刻就不一样了。”成员雷子全说,尽管协会所有的收入都用作购买乐器和活动开支,有时钱不够还需要自己“倒贴”,甚至协会没有一件正式的演出服装,可大家仍然觉得能将川剧重新展现在群众眼前,很高兴。
演出:
学习借鉴 不断提升
熬过最艰难的岁月,现在协会迎来了新生。在他们看来,表演川剧,不仅为群众带去欢乐,还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今年9月22日,为了让镇上观众一享川剧“盛宴”,协会邀请了眉山市川剧玩友协会成员和东坡区川剧团老师等50余人到崇礼镇一起演出。当天,李天全和住在附近的成员早上6点多就来到演出地点,烧水、泡茶、打扫卫生……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便收拾好场地。不一会儿,观众陆续来了,随着9点演出正式开始,11个川剧节目将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引得观众连连称赞。“结束后,好多观众问我们明天还有没有。”据李天全回忆,当天的节目受到一致好评。散场后,不少观众找到他们,希望再增加表演场次。观众的喜爱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大家也在平时勤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
当天的表演,只是协会演出的一个缩影。现在,协会已经形成一种默契,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自备经费,为群众准备一场演出。每年年初,协会举办的那场大型迎春演出,更是吸引了成都、攀枝花、内江等省内各地的川剧爱好者共聚一堂。各地川剧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你方唱罢我方登台,大家在表演中感受欢乐,得到提高。此外,一到周末,成员们还会在“根据地”上演一出戏。“大家都在为协会的发展付出努力。”每当有表演,会长李天全总会早早来到场地,打扫卫生、烧水、泡茶。他说,趁还有能力就多做一些事,为大家营造良好的表演氛围。
交流学习是成员们提升表演技能的途径,一有时间成员们便会前往省内各地学习。每年暑假时,会长李天全便会召集爱好者们,前往黄龙溪同当地协会切磋。据他们回忆,该地的川剧文化较为成熟,经过几次切磋,他们发现自身表演存在的各种问题,经过揣摩、对比,他们队伍在改进中不断进步。这几年,他们跑过了都江堰、乐山等无数个地方。“与更多优秀的爱好者交流才能更快地进步。”他们说,学习川剧,他们一直在路上。
“我们收获的除了乐趣,还有友谊。”以前都互不认识的老人,现在喜欢聚在茶馆,一起背背唱词、练练曲调,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成员们说,“每天生活充实了,心情愉悦,还有利于长寿。”
心声:
重拾梦想 期待传承
这群老人中,只有极少数有川剧表演功底,绝大多数人是进入协会后才开始正式学习。可不论是排练,还是演出,这群老人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们说,老了还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也算是了了心愿。
“我小时候便喜欢看川剧,还跟着剧团演出过。”80岁的刘如成,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喜欢上了川剧。那时,放学经过戏台,看着演员们在舞台上排练,他心痒痒。回到家,他赶紧将当天的功课迅速做完,饭后便迅速赶到戏台,等待晚上的演出开始。后来,年纪渐长,他开始走进剧院团,跟着专业老师学习。尔后,随着剧团到仁寿、大邑等地演出。1982年,协会成立,他选择加入这个协会。他说,他想将自己喜欢的川剧同别人分享,让更多人爱上川剧。
“学习川剧,贵在坚持。”黄志斌是协会的成员,也是唱角之一,在退休前他从事的工作和川剧并不沾边。2011年,黄志斌从乡干部岗位退休,申请加入协会。“川剧需要有扎实的功底,我只能勤能补拙。”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背牌,背词并不容易,为了牢记戏牌和词,他一有空余时间便背诵,一直坚持4年。现在,许多戏牌他都了然于胸,需要时候便能信手拈来。
在这群老人看来,川剧不仅要唱,更要传承。“他们唱,我就记录下来。”李天全的文件袋里装满厚厚一堆唱词,他说,害怕时间越长,越记不住,趁这些老人还在,将曲子记录下来,作为传承之物。“我们招过一些年轻的爱好者,但是终究还是走得多。”他说,川剧需要从小训练,许多人学起来吃力。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重视川剧,走进他们的协会,继续传承川剧艺术。
说到对川剧的传承和弘扬,协会的老人们有自己的“野心”。他们希望下一步协会能够走遍全市各区县,将川剧的魅力带到每一处,也希望有年轻人加入,用他们的创新为川剧注入新鲜活力。(记者 余毅 袁慧敏 文/图)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