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热闹的暖场鼓后,好戏正式上演,五颜六色的戏服,悠扬婉转的唱腔,台上演员们的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唱念做打”中规中矩,台下观众云集人来人往,鼓掌喝彩此起彼伏……很难想象,这火爆的演出场面竟然来自一支草根剧团——合肥万振黄梅戏艺术剧社。成员中年龄最大的已年过80,最小的30岁,他们都是黄梅戏的忠实粉丝,为了同一个戏曲梦,而走到了一起。
从戏迷到组建剧社
她叫吕炳芬,今年52岁。第一次见她是在舞台上,她与同伴们一起表演了一曲黄梅戏《樊梨花》,舞台上专业的唱腔和动作,赢得了全场喝彩。走近她才知道,原来她并非专业演员,而是一名黄梅戏戏迷。多年前,吕炳芬就和其他戏迷们利用业余时间唱唱跳跳,不过并不成气候。
作为一个戏迷,看到其他社区里有自己的剧团,她也开始琢磨,自己也来组织一个。2008年6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吕炳芬拉来几个“小伙伴”,给小区里的居民们演了一场黄梅戏,广受好评。借此机会,小区物业公司答应她,专门提供一个场地给她办黄梅戏剧社。“当时什么都没有,但是有了场地,我就觉得其他的都不是问题了。”
自己掏钱为黄梅戏剧社发展
吕炳芬回忆,刚开始那会儿,剧社里只有五个人,两个琴师,三个演员,有时间就凑在一起排练。渐渐地,不仅仅是小区里的戏迷,全市的黄梅戏圈子里的人都知道他们了,大家纷纷赶来加入。“我们这里气氛很轻松,场地也好,这也是大家愿意来的原因吧。”吕炳芬说。
如今,这个黄梅戏剧社人丁兴旺,已经发展到了四十多人。年纪最大的有80多岁,年纪最小的30岁。因为经常参加一些比赛和演出,他们的剧社渐渐有了名气,一些商场、企业也找他们去演出。“基本上都属于义务的,不收出场费的。”吕炳芬说,团里的服装、乐器、演出路费等都是大家自理,只是凭借着一腔对戏曲的热爱,“我自己都往里贴了好几万。”
从“草台班子”走向正规
“一群戏迷为了同一个梦想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传承戏曲艺术,开心快乐生活。愿更多的人加入我们,做快乐的追梦人。”剧社戏台的背景墙上,这段由吕炳芬写的话语非常醒目。在吕炳芬等人看来,自己的身上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传承戏曲艺术。
现在,团里还请来了专业的黄梅戏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唱戏。68岁的黄金甫原来是安徽省黄梅戏剧艺术职业学院的专业演员,从十几岁就开始唱戏。如今退休了,他得知这里有一个民间黄梅戏艺术团,自告奋勇来了。“教大家,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71岁的刘继萍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院黄梅戏表演专业,她和黄金甫一样,唱了一辈子戏,现在到老了,仍旧想继续为戏曲出一份力。说起吕炳芬的这个民间剧团,黄金甫竖起了大拇指,“我们得向他们学习啊,为了戏曲的传承一直在坚持,很了不起。”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