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正在突围
在传统秦人的生活中,饭食少盐寡醋没辣子可以凑合,没有秦腔的日子就难过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秦腔正逐渐淡出都市观众的视线。近日,文化部下发《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通知,要求各地保护与扶持地方剧种,推动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改善地方戏曲观众减少、市场萎缩等现象。
记者昨日从省文化厅了解到,大批经典传统剧目在文化惠民演出舞台中绽放光彩,仅今年来就有13万都市观众走进剧场领略传统戏曲的魅力,更使得大批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老剧目,渐渐在舞台上复苏。
老戏复苏
千名艺术家奉献经典剧目
最近,周至剧团的传统神话剧《天河配》在易俗大剧院亮相,神仙小夫妻俊美的扮相,细腻委婉的唱腔,不但吸引了许多老戏迷交口称赞,甚至让年轻戏迷也在剧场里一饱眼福。更让暂别舞台十余年的众多秦腔传统剧目重现光彩。
这次,除了易俗社、三意社之外,来自全省文艺院团的上千名艺术家为戏迷观众献上秦腔经典传统剧目。比如陕西唐梨园秦腔影视剧院带来的《生死牌》《春草闯堂》《金沙滩》、咸阳市演艺公司带来的《九江口》《哑女告状》《铡美案》、西舞秦腔剧院三团带来的《狸猫换太子后本》《双罗衫》《杨门女将》、渭南秦腔剧团《对银春》《玉堂春》、易俗社带来的《蝴蝶杯》《软玉屏》《三滴血》等等,近百部经典传统剧目、折子戏让戏迷观众过足了戏瘾。
家住鼓楼附近的马悦先生今年64岁,他说:“近十年来,这些老剧目极少能在西安的舞台上亮相。我们戏迷只能看个碟片解个眼馋。但老戏迷们很清楚,这些剧都曾演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呢,如今一些老剧目又回到了舞台上,就像老朋友又回来了。”
向上生长
“90后”花旦很有观众缘
戏演的多了,对新生代演员的演技磨练当然就更多了。那些难登大场面的年轻演员,也在这个舞台上找到了展示的机会。他们朝气活力、激情澎湃的表演感染着台下更多年轻观众,他们诠释着戏剧人物的热情,与台下的同龄人架起一座共鸣之桥。令年轻观众对待秦腔的感情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不喜欢,到现在时不时跟着哼上几句……
不过,文化惠民演出的常态化,向年轻的秦腔娃娃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要求:不断更新演出剧目,这对秦腔新生代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在150场的演出中,一批年轻的秦腔后生们最大的不过20多岁,最小的只有十五六岁。从最基础的劈叉拉筋到唱念做打,从脸谱化装到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几倍于同龄孩子的汗水和泪水。周至剧团的花旦杨静、李毅萌都是“90后”,台风好,很有观众缘。她们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所有的付出,只为秦腔能够永久地流传下去,因为背负着传承这门古老艺术的重任。”
借力突围
年轻观众也爱看秦腔
今年是陕西第一个文化惠民演出年,150场演出主要由传统秦腔剧目来支撑,现场观众累计达13万之多。一台台久违了的秦腔剧目,正通过惠民演出这个平台,将都市观众拉进剧场,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一批年轻观众,古老的秦腔艺术正在趁势突围。
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如今,西安各类演出市场票价均在80元到2000元不等,秦腔惠民演出只有10元的票价,可谓是低到底了。”“花10块钱,太值了”“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惠民”……无论是在售票处排长队的老戏迷,携家带口赶来看戏的中年人,还是大学校园的学子,都对实惠的低票价赞不绝口。因为票价惠民,每天在剧场都能看到很多熟悉的戏迷观众,他们经常下午在大剧院看、晚上在小剧场看,一天两场连轴转。家住马厂子附近的73岁老戏迷孙师傅总是冒着酷暑去看戏,几乎是场场不落,他对记者说:“我看每场上座率都有七八成,这说明文化惠民演出深入人心,说明传统秦腔的魅力不减、越来越强。我老伴总说,10块钱就能看场戏确实划算。”
惠民演出的人气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渐渐喜欢上了秦腔。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年轻戏迷吴千贝觉得:“如果现在还有人说秦腔是老年人的艺术,那他一定没有走进剧场看过秦腔。我是趁着放暑假陪老爸来看戏,这才发现我以前对秦腔的认识有误区,我以前总觉得秦腔就是自乐班那些吹吹打打,现在才发现秦腔舞台和人物造型都特别讲究,很有感染力和艺术感觉。”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下一篇:秦腔正在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