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王爱爱
艾志国
晋剧,大约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六、七十年的历史。其主要活动于晋中一代,故也称中路梆子。这期间流派纷呈。在晋剧旦行中,出现了一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如老一辈的毛毛旦(王云山)、天贵旦(王天贵)、程玉英、牛桂英等。在当代晋剧旦行中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流派代表人物,当属“爱爱腔”的创始人、被誉为晋剧皇后的王爱爱。她对晋剧事业的杰出贡献,为山西戏曲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生在戏窝窝里
王爱爱,1940年生于晋中榆次南关的一个梨园世家,当时榆次及周边各县,是中路梆子演出最繁荣的地区。
榆次,史称山西之首县。它在中路梆子流布的府十县、汾八县、东四处中,处于核心位置,是贯通晋北、晋南、吕梁、太岳几路通途的枢纽,是重要的商业通道。随着商贸的发展,也带动了戏剧活动的繁荣。光绪年间,榆次每年举行一次以中路梆子演出为主的“五月会”庙会,轰动省内外。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山西总督张之洞亲临庙会,观看中路梆子演出,这更推动了以榆次为轴心的中路梆子班社的发展。民国时期榆次兴办了许多班社,如“兴盛”班、“双聚梨园”班、“荣梨园”班、“晋风园”班、“十股”班等。这些班社云集了一批名角,如说书红(须生,高文翰)、盖天红(须生,王步云)、筱桂桃(小旦)、程玉英(青衣)、郭凤英(小生)、牛桂英(青衣)等。王爱爱祖母筱桂花搭“晋风园”班,演小旦,祖父王金奎承办“十股”班,为承事、掌班。二人在榆次乃至晋中一带,也是梨园界中很有名气的人物。
“晋风园”是由寿阳人董凤来在榆次办起来的。他原是开妓院的,有了钱之后又办起了戏班。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他买来一批穷苦娃娃,经过一些名角的培训,晋风园就开张了。在这群娃娃中,有一个从山东省诸城逃难来的王姓女娃,圆盘大脸,长了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是典型的山东女孩形象,后来成了王爱爱的祖母。她拜小旦自来香为师。自来香(原名张永贵,河北人)是名旦十里香(原名任义庆,汾阳人)的高足,小旦、刀马都非常出众。他嗓音清亮甜润,身上、脚下功夫都非常过硬。山东王姓女孩从自来香身上得到了真传,也身手不凡。后来她又拜在筱吉仙(原名张宝魁,河北人)名下,取艺名筱桂花。筱吉仙工青衣、刀马、小旦,扮相端庄大方,表演细腻逼真,招式严谨稳健,武打纯熟精当,是晋剧“四大名旦”之一。筱桂花也从筱吉仙身上学到了真功夫,使她融两位师父之所长,练就了一身硬功夫,身段、动作、台步、园场都十分精熟,一招一式干净利落,表演情真意切,挥洒自如,文武不挡,丑扮俊扮均可,是一位技艺比较全面、扎实的好演员。当王爱爱开始牙牙学语时,就受到祖母的影响,祖母也渐渐把自己的一身功夫传授给了孙女儿。王爱爱的祖父王金奎,爱戏如命。他娶过三房妻子,有两房是唱戏的,可见他对唱戏情有独钟。他承办过三个戏班,约150多人。他对艺人宽厚仁义,从不苛求,更不盘剥,深得艺人的拥戴,所以多愿搭他的班子。他与人承办的“十股”班,就吸引了不少名角,如须生盖天红、小旦筱吉仙、任玉珍、小生郭凤英等。王爱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里,每日里听的是梆子腔,看的是舞台上那些形形色色人物演绎的古老故事,甚至连吃饭睡觉都伴着梆子的旋律。可以说她是在戏窝窝里滚大的。社会的影响,家庭的熏陶,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已深深地埋下了爱戏的种子,并渐渐地发芽、生长,终于使她成为梨园中的一棵青青的小草。那浓浓的艺术氛围,成了她成长的肥沃土壤,祖父、祖母成了培育她的辛勤园丁。所以王爱爱常说,她生长在那种特殊的环境里,学戏、唱戏便自然成为她生活的第一需要,除此不会、也不可能再有其它的选择了。
功夫是练出来的
王爱爱七岁开始练功学戏。她没有进过科班,奶奶是她的启蒙老师,也是她学习唱、念、做、打基本功的第一个老师。当时王爱爱的两个姑姑也跟奶奶学戏,但奶奶对爱爱的苛求远远超过两个姑姑,不论春、夏、秋、冬,奶奶都是天不亮就带爱爱去喊嗓子,有时面对城墙,有时迎着寒风,为的是把嗓子练得有韧性,能经得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太阳出来了,回家吃早饭,接着开始练唱,鼓师、琴师伴奏,一练就是六、七个小时。有时爱爱练唱,奶奶要到几十米以外去听,发音不清,咬字不准,声音送得不远,奶奶就要过来打她的嘴巴,一次,两次,反反复复地练,直练到奶奶满意为止。有人说王爱爱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其实嗓子好只是一个条件,而要唱得好,要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那还是要靠苦练才能练出来的。现在王爱爱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但她的嗓音还是那么清亮和甜美,那么有韧性和耐力,那是因为她的幼功扎得瓷实,再加上不断的科学的声乐训练,才使她的唱功达到无人可比的境地。所以王爱爱常常以此教导她的弟子们“不管唱啥,基础一定要扎瓷实,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然后才谈得上‘声情并茂’。只有做到‘吐字清晰’,‘行腔圆润’,让观众听得清楚,听得舒服,那才有可能进一步追求以声夺人,情绪饱满,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这是王爱爱五十多年来声乐训练与演唱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至理名言。
王爱爱不仅唱功扎实,其它功底也非常厚实。为了练好身上、腿上功夫,奶奶实施了一些非常“残酷”的办法,晚上睡觉不准枕枕头,而是要她把两只脚当枕头垫在头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爱爱的腰腿功夫超过任何一个同时练功的孩子。练跑圆场时,奶奶用一条带子把她的双腿绑在一起,她在前面跑,奶奶跟在后面跑;跑慢了,奶奶会踩上她的脚,跑得步子大了,又会摔倒。直到现在,王爱爱跑圆场时仍细碎稳健,犹如水上漂一般,功夫便是这样练出来的。
行里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虽夸张却入理。别看王爱爱在台上那么风光,但谁能想到她为了练就一身硬功夫而吃了多少苦头,饱尝了多少艰辛。
成名了
王爱爱开始学的是小旦,开蒙戏是《凤仪亭》中的“拜月”,她扮演貂蝉。“拜月”说的是貂蝉被王允收留后,心情郁闷,到后花园拜月,抒发对董卓的愤懑之情,恰被来后花园的王允听见,便觉可利用貂蝉设连环套灭掉董卓、吕布二人。经晓以大义,貂蝉应允,决心为保汉室江山舍身救国。那一年王爱爱才八岁,但却能把貂蝉的忧患与美色融为一体,演绎得活灵活现,自此榆次人便记住了舞台上有一个小爱爱。
王爱爱九岁时,王家重组戏班子,她改唱青衣。这个班子其实是个家班,以爱爱的祖母筱桂花为主,有她的两个姑姑,还外请了一些演员,演出阵容很是可观。由于王爱爱既有小旦漂亮的身上功夫,又有青衣清亮的嗓子,她扮演的孙尚香(《祭江》、秦香莲(《杀庙》)都唱做俱佳,深得榆次戏迷的喜爱。小荷初露尖尖角,在榆次的十里八乡,王爱爱的名字已是很响的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一群簇拥着她的观众,这使她感到很甜很美。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已把唱戏同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生命与演戏同在。从此,她学戏的劲头更大更足了,又学会了《明公断》、《教子》等剧目。
1950年,以王家的家班为主创建了榆次县新生剧团,王爱爱成为这个团的主力演员。她演出的《教子》、《杀庙》等剧目,在榆次一带几至家喻户晓。十岁的小姑娘,演《教子》中的王春娥,那是要见真功夫的。先是大段的道白,不仅要说得清,还要送得远,让站在最后面的观众都能听得到。“儿啊,你今逃学的意儿,为娘的心上全然明白……”那一大段道白,王爱爱说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再就是大段的唱腔,小爱爱也毫不畏缩,虽声音有些稚嫩,但却是清脆透亮,委婉动听。“开机织布”,以虚拟表演为主,“勾椅挪椅”,又是实物表演,对于个头不高,连椅子都难以坐上去的小姑娘来说,难度就更大了。可恰恰在这些表演上,小爱爱表现出了超凡的艺术才能,她总是演得娴熟自如,真切动人,每演到此处,叫好声、鼓掌声会骤然响起,如暴风雨一样席卷全场。小爱爱已成为响当当的头牌演员了,自此她在梨园界牢牢地扎下了根基。
1956年榆次新生剧团并入榆次专区群众剧团,改称榆次专区人民晋剧团。榆次专区群众剧团,原是平遥群众剧团调属专署后更名的(1954年),程玉英、郭兰英曾在该团义演一个月,后来程玉英留团担任团长兼主演。榆次专区人民晋剧团成立后,由于有平遥群众剧团的演艺人员做班底,再加上榆次新生剧团的大部分演艺人员,艺术力量是十分雄厚的。该团设总团和两个分团,程玉英任总团团长,兼一分团团长,并与程伶仙同属该团领衔主演;二分团由青年演员组成,王爱爱为领衔主演。特别庆幸的是,王爱爱遇到了程玉英老师,程派的艺术风格对她的艺术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程玉英是以“嗨嗨腔”驰名剧坛的。她的“嗨嗨腔”节奏鲜明,流畅多变,音色悦耳,富有感情,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为晋中一带的观众所珍爱。“嗨嗨腔”不仅填补了中路梆子“拖腔”的空白,而且为整个中路梆子唱腔的继承、改革和创新,寻到了一条新路子。王爱爱从1956年到1960年在榆次专区人民晋剧团的这段时间里,努力学习程派“嗨嗨腔”的神韵,使她的演唱技巧更趋成熟,歌唱更富于感情变化,更长于以唱腔塑造人物形象。在程玉英的指导下,王爱爱的《算粮》、《教子》,已远远超过了她初登舞台时演出的这两个折子戏,具有了王爱爱演唱与表演的鲜明个性。这时她演出的大戏《明公断》(饰秦香莲)、《樊梨花》(饰樊梨花)、《回龙阁》(饰王宝钏)、《游西湖》(饰李慧娘)等,已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剧目。1957年王爱爱在全省第二届戏曲会演中演出的《游西湖》、1959年在全省戏曲现代戏调演中演出的《朝阳烈火》(饰女青年)分别获奖,从此她的名声远播,全省都知道中路梆子中出了个名角王爱爱。从1948年到1959年这十余年间,可以说是王爱爱在艺术实践中由苦苦探索逐渐转向艺术创造的时期,她已能够灵活自如地把自身的肢体、声音作为创作材料,掌握和运用本剧种的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形神合一体”的舞台艺术形象了。
1959年2月山西省晋剧院成立。1960年为实现省委提出的“打好晋剧翻身仗”的口号,成立了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王爱爱及全省一些小有名气的青年演员如田桂兰、冀萍、马玉楼、刘汉银、刘惠生、金世耀等调入该团。国家拨款60余万元,黄金60余两,白银100余两装备剧团,使青年团从硬件到软件都成为全省的一流剧团。老一代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被聘为青年团的艺术指导;还集中了刘元彤、温明轩、赵步颜、王辛路、李守帧、刘和仁等一批创作人员,他们也成为王爱爱的良师益友。在这优越的条件和浓浓的艺术氛围中,王爱爱如饥似渴地吸吮着丰富的艺术营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省委领导还特别关爱王爱爱,让牛桂英做她的老师,亲传牛派艺术。她们虽没举行拜师仪式,但牛桂英已把王爱爱看作自己的门生了。为了带好这个已很有名气的学生,牛桂英做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她先给王爱爱加工《见皇姑》中秦香莲的戏,再辅导《含嫣》中刘雪梅的唱段,不仅使王爱爱纠正了道白中浓重的榆次口音,而且使她在唱腔中融进了“牛派”的唱法,更婉转柔美,缠绵悱恻。王爱爱的著名唱段“四月里南风吹动麦稍儿黄”(《含嫣》中刘雪梅采桑时的一段唱腔)就是牛桂英教出来的。牛老师在处理这段唱腔时,在晋剧的板式中吸收与融化了评剧的旋律,虽只改动了几个音,但听起来却有了新鲜感。又经过王爱爱的长期打磨,在四股眼、夹板、二性三种板式的变化中,揉进了一些晋中秧歌的旋律,通过恰当的运用气息,适当的控制力度,唱得流畅自然,新颖别致,一直唱到今天,观众仍百听不厌,成为中路梆子唱腔的经典唱段。
1960年,王爱爱还拜京剧大师尚小云为师。尚小云工旦角,以演青衣戏为主。其嗓音刚劲圆亮,行腔高亢峭拔而有韵致,做功身段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在尚先生的教诲下,王爱爱深受其独特艺术风格的影响。
1961年为了青年团晋京演出,牛桂英又精心地为王爱爱加工了《算粮》中的王宝钏、《打金枝》中的沈后,使这两个人物更加出神入化。果然《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官》、《算粮》在京演出一炮打响。王爱爱扮演的沈后、刘雪梅、王宝钏颇得首都专家的好评,也深得首都观众的喜爱。这时王爱爱的表演与唱腔艺术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已是当之无愧的一位青年表演艺术家了。
但是王爱爱并未就此止步。在“文革”前的几年里,她对自己的一批保留剧目,又进行了反复地加工,反复地雕琢,反复地艺术实践,终于以自身的条件为根基,在自己艺术个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大胆、全面地吸收与融化了牛派“沉稳质朴,婉转缠绵”的柔美风格,渗入程派“嗨嗨腔”的“高亢激越,流畅多变”及尚派的“阳刚挺拔,顿挫分明”的特点,同时融以民歌的唱法,形成了“优雅质朴,刚柔相济,稳健大方,饱满圆润,音色甜美,韵味纯正”的艺术风格,成为晋剧青衣唱腔中前所未有的艺术流派,观众亲切地誉称为“爱爱腔”。在念白上,既有地域语言的淳朴,又具吟诗诵赋的音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戏剧网www.xijucn.com在表演上,朴实端庄,稳重大方,情真意切,神形交融,所塑造的人物,都鲜活生动,栩栩如生。“爱爱腔”的表演艺术已达到了“唱、念、做、舞”融会贯通,和谐统一,声情并茂,韵美情醇的境界。“爱爱腔”这一崭新的流派,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与民众之中,是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中成长的,是中路梆子唱腔艺术在新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不断继承与创新的结果,是青衣唱腔新的美学升华。她具有强大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必将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晋剧艺术的发展。
遭到劫难
1966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大内乱,文艺界、学术界首当其冲。《海瑞罢官》、《燕山夜话》等大批文艺精品横遭批判,许多有成就的文化名人艺术家蒙受奇冤。在山西省的戏曲舞台上,《打金枝》、《小宴》、《杀宫》、《算粮》等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被封杀;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一些优秀表演艺术家被打倒,有的逐出家园,有的关进牛棚。一时间王爱爱陷入困境之中。不久,因她是名角,是“三名三高”人物,家庭出身又不好,自然被划入了“黑五类”的范围,同那些“走资派”、“牛鬼蛇神”们关在了一起,住牛棚,扫厕所,下煤窑,挨批斗,什么罪都受过,什么滋味都尝过。那时全剧院每冬的生活用煤,都是由这些人去西峪煤矿、杜尔坪煤矿拉回来的。大冬天里,凌晨三、四点钟就得起床,揣上两个饼子,坐在大卡车上,冷风一吹,那真是透心的凉。到了矿上还得抢着装煤,拣大煤块装,不然拉回些碎煤来,送到哪家都会遭到一顿臭骂。后来工人知道了这个顶风冒雪一趟又一趟来拉煤的妮子是王爱爱,便格外的照顾她了。不让她早来,来了也不用动手,工人们拣最大最好的煤块给装到车上;有时工人还让王爱爱同他们一起喝稀饭,吃饼子。在那倍遭歧视冷落、横遭打击磨难的年代,矿工们的这一点点关爱,常使爱爱泪流满面,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农忙时节,他们这伙人又被赶到大田里去劳动,锄草、间苗、耪地、施肥、割麦、打场,什么苦和累的活儿,王爱爱都干过,而且像她唱戏一样的认真,从不让别人挑出什么毛病来。就这样,从1966年到1970年,她被批判了五年,改造了五年,艺术生活中断了五年,使她从精神到肉体遭到了摧残,艺术生命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是她一生中永远抹不掉的痛苦记忆。
1971年后,剧院开始移植演出革命现代戏,王爱爱重返舞台,演出了《红灯记》、《龙江颂》等戏。1972年5月,柳林县晋剧团创作演出的《三上桃峰》,获得各方面好评。这个戏原是“文革”前晋中晋剧团根据长篇通讯《三下桑园赎马记》创作演出的,叫《三下桃园》,当时演出已十分轰动。“文革”期间只有八个样板戏可看,观众早已看腻了,突然上演了一个《三上桃峰》,观众感到格外的亲切、新鲜,在太原演出了几十场,场场爆满。当时国务院文化组准备在1974年春节期间举行华北区文艺调演,省文教部和省文化局选中了这个戏,经重新创作后决定由省晋剧院排演,剧中年轻的党支部书记青兰一角由王爱爱担任。读过剧本后,王爱爱被青兰的那种出以公心、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所感动,决心要演好这个人物,演出后果然观众交口称赞。所以赴京演出时,都蛮有信心拿回一个大奖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四人帮”一伙却说《三上桃峰》是为王光美的《桃园经验》树碑立传,为刘少奇翻案,是攻击党中央、毛主席的大毒草,展开了批判和围剿。这突来的事变,使晋剧院全院人员大为震惊,也使王爱爱陷入了困惑之中。大会、小会批判还不算,还让剧院公演,供广大革命群众当活靶子进行批判。对这种非人道、非人性的做法,全院演职人员义愤填膺。从《三上桃峰》被打成大毒草那天起,王爱爱常常想起1961年九进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副总理等中央领导演出以及他们接见时的情景,她怎么也不能把《三上桃峰》同攻击党中央、毛主席联系起来,她甚至怀疑刘少奇、邓小平怎么会成为“最大的走资派”,打倒在地还要再踏上一只脚呢?那天晚上她满怀屈辱登台演出,极力控制着将要涌流下来的泪水,唱出了“开罢会心振奋急返杏岭,胜利中迎来人民公社第一春……”这本是兴奋的心情,欢快的节奏,可她却带着哭腔,唱得如万箭穿心般地疼痛难忍。这一场戏她不知是怎么演下来走到后台的,可一到后台便听到了一片哭声。这时第二场景已换过,但谁也没有一点气力走到前台去了。这时乐池里的人也哭作一团。在饱含屈辱与愤怒的哭声中,王爱爱的丈夫刘惠生走到前台声明,这戏是无法再演下去了。这之后全国、全省对《三上桃峰》的批判铺天盖地而来,一直持续到“四人帮”覆灭。这种刺激和打击,对于主演王爱爱来说是强烈和沉重的,是刻骨铭心的,但王爱爱还是挺过来了。
粉碎“四人帮”后,一些停演的传统剧目渐渐恢复演出,王爱爱本以为可以登台了,但意想不到的是,从1976年到1978年又被停演了三年。那时极“左”思想还未完全清除,有些人在揭批江青时说,1974年“三八”妇女节在北京演出《龙江颂》时,天气冷,江青给王爱爱披了一件军大衣;还有人说,1975年江青去大寨参观,还到处找王爱爱呢;更有人说,王爱爱是江青的干女儿,要不怎么会关心她!这些诬陷之词同一盆冷水浇在了王爱爱的头上,使她刚刚温暖过来的心又变冷了。她在想,我把唱戏视同生命,难道就此结束自己的艺术生命吗?不,不能!她的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那些诬陷之词也便渐渐地销声匿迹了。她被允许上台了,但最初只能给演出拉拉大幕,在台上看看演出,上个小角色等,就是这样她已感到满足了。直到1978年9月11日《三上桃峰》平反,10月1日进京演出《三上桃峰》,她才随着女主人公青兰一起得到了解放,重新担纲主角登台演出了。不久,她又等来了粉碎“四人帮”后扮演的第一个传统剧目《雏凤凌空》中的角色柴郡主,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夜不能寐,暗下决心,今后不管遇到天大的难处与不幸,也要把戏演下去,不负三晋父老乡亲的厚爱。从此王爱爱清脆悦耳的歌声又在山右大地响起,她的艺术生涯迈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当上晋剧皇后
从1979年至今的二十余年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王爱爱虽从中年渐入老年时期,但却是她艺术生涯中最辉煌灿烂的青春期。她的“爱爱腔”风靡三晋大地,她的艺术影响冲出娘子关走向全国,成为戏曲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这二十几年里,她演出的一批优秀传统剧目更加精益求精,《算粮》、《教子》、《采桑》、《见皇姑》、《含嫣》、《打金枝》、《明公断》等,已成为她经常演出的代表性剧目。在《算粮》中她扮演的王宝钏,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不论唱腔还是表演,她都深刻地揭示出王宝钏不为贫贱所移、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塑造了一个信守承诺、忠于爱情的大家闺秀形象。她在《算粮》中的道白和唱腔,都具有鲜明的“爱爱腔”特点,深得人心,深入人心,深受观众的喜爱。《见皇姑》中的秦香莲,又是她的一大杰作。她以精心设计和精心处理的大段唱腔,深刻地揭示了秦香莲的心灵创伤及她对喜新厌旧的陈世美的切齿痛恨,也成为“爱爱腔”的代表作之一。优秀传统剧目《打金枝》,是晋剧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四位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其中牛桂英扮演沈后,而王爱爱饰演的沈后就是牛桂英亲传的。但王爱爱并未局限在牛桂英演出的框范里,而是依据自身的特点加以发挥和创造,特别是“劝宫”那一大段唱腔,唱得丝丝入扣,娓娓动听,使这个人物更加端庄大方,更富生活气息,更有平民感情,更具人情味和人性美,使这个崭新的沈后,更具“爱爱腔”流派的鲜明特色。这期间王爱爱还演出了一些新创作剧目,如《春江月》(饰柳明月)、《出水青莲》(饰王桂英)、《慈母情》(饰王春娥)、《血书情》(饰张氏)、《琼官泪》(饰淑妃)等。在这些戏里,她精心塑造每一个人物,以她清新优美的唱腔和生动细腻的表演,表现人物的性格、气质,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每一个人物都成为形神相一的鲜活的艺术典型。二十多年里,她成功地演出了三十多个剧目,塑造了一批不同身份、不同教养、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的古代妇女形象,成为山西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在这二十几年里,王爱爱还参加了大量的各种文艺晚会和公益演出活动。如一些大的庆典演出、下乡下矿下连队的慰问演出、春节文艺晚会、纪念晚会等,她演唱的大都是“爱爱腔”的经典唱段,如《四月里南风吹动麦稍黄》(《采桑》选段)、《王宝钏离寒窑自思自想》(《算粮》选段)、《在宫院我领了万岁旨意》(《打金枝》选段)、《并蒂莲开吐幽香》(《出水清莲》选段)、《面对着公字闸往事历历如潮翻滚》(现代戏《龙江颂》选段)、《看桃峰人欢马叫闹春耕》(现代戏《三上桃峰》选段),以及戏歌《汾河流水哗啦啦》、《天作琴台地作弦》、《红军不怕远征难》等,都征服了老、中、青三代和各种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和听众。这些唱段和戏歌,如同流行歌曲一样传播开来,使“爱爱腔”随同大众传媒,传遍海内。
为了“爱爱腔”能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二十年来王爱爱还带了一批徒弟。晋中市晋剧青年团的优秀青年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史佳花是她的入室弟子。她演出的《打金枝》、《算粮》、《教子》等剧目,都是王爱爱亲传;她扮演的沈后、王宝钏、王春娥,唱腔脆亮挺拔、朴实酣畅,具有鲜明的“爱爱腔”神韵;她的表演沉稳大方,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王老师的表演风范。1994年史佳花进京角逐梅花奖,王老师不离左右,使她的演出大获成功。她至今牢记恩师的教导:“不要去图名,那是浪费时间,要认认真真搞艺术,留下点东西给后人”,这已成为史佳花孜孜以求,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座右铭。省晋剧院的一级演员陈转英,也是王爱爱的得意门生,她演出的《断桥》,就是王老师一字一句,一招一式教出来的。那段“青儿妹妹你莫动手,官人呀你狠心把我丢”唱段,王老师从讲剧情、练唱腔,到走部位、做示范动作,一次次、一遍遍教,才使她把那段唱腔唱得耳热心酸,九曲回肠,充分发挥了“爱爱腔”的优势。太原市贯中艺术团演员杨志爱,是举行隆重拜师仪式王爱爱收下的徒弟,王老师告诫她,不要目中无人,要谦虚谨慎、博采众长,才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王爱爱对她的徒弟,既有艺术上的严格要求,又有艺德上的谆谆教诲,她以言传身教表现出了一位大艺术大家的高尚品格。
艺海无涯,艺无止境。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二十几年里,王爱爱不断地从京剧、川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等多个剧种,多种流派,多门行当,诸多名家中吸收与融化、发展与完善“爱爱腔”,使它更丰富、更尽善尽美,更具有艺术魅力,成为饮誉三晋的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成为晋剧声腔艺术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1995年在北京举行全国中老年戏曲调演,中央电视台在直播演出实况时,第一次誉称王爱爱为晋剧皇后,一段《金水桥》的“绑子”唱过后,晋剧皇后的美名传遍了神州大地,她的“爱爱腔”也便成为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最享盛誉的流派之一。
“爱爱腔”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民族化、大众化、地域化的特点和鲜明的现代品格,具有跨世纪的戏曲声乐美学价值。它不仅覆盖了戏曲现代戏、新编历史戏和改编传统戏的题材领域,而且辐射着民歌、现代歌曲等多种音乐形式,使“爱爱腔”的美学价值远远地超过了戏曲声腔流派的本身,而且必将对二十一世纪晋剧声腔和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王爱爱声腔艺术的研究,也是未来戏曲声乐艺术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有一位好丈夫
王爱爱与爱人刘惠生是同在剧团里长大的,1963年结婚后刘惠生调到了省晋剧院,是著名的小生演员。刘惠生在《小宴》中扮演吕布,他的翎子功堪称一绝。后来在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杨子荣,使他蜚声三晋剧坛。
王爱爱与刘惠生是一对恩爱夫妻。惠生既是爱爱的丈夫,也是她最最痴迷的观众,最好的老师,最得力的帮手,最忠实的保护神。几十年来,爱爱练功练嗓,他陪着她;爱爱排戏,他不离左右;爱爱演出,他总是第一个最可靠的观众。每演出一个戏,惠生总要帮助爱爱找问题,挑毛病,让她精益求精。排《龙江颂》“合陇”一场时,要用小蹦子,王爱爱做不来,刘惠生就一遍一遍地教,直到满意为止。王爱爱常说:“我在社会上听到观众赞扬的话太多了,他们出于对我的喜爱,从不愿找我演出中的毛病,唯有惠生敢于挑刺,敢于批评我。惠生常说的一句话是:“今天不管你的情绪好不好,一上台就面对了观众,就得认认真真地演好戏!”刘惠生本来是一个好小生,但为了爱爱专心于自己的艺术事业,于1973年就退出了戏曲舞台。这二十几年里,他包揽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一切事务。他要带三个孩子,要照顾爱爱;下乡演出,他宁可让孩子委屈些,也要陪爱爱下乡。他时时刻刻把爱爱的冷暖放在心上,爱爱想到的,他做了;没想到的,他也做了。王爱爱常说,她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惠生的。这是王爱爱长期活跃在舞台上的最主要的原因。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夫妻关系,堪称山西省文艺界的楷模。有人赞曰:爱爱与惠生是四十年的姻缘,五十年的感情。
做好人,才能演好戏
王爱爱是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她是一位真正的党员艺术家,一位德艺双馨的人。“艺术好不如品性好,做好人,才能演好戏”,她常常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从而修养了一身的好品行、好艺德。
她心里装着观众,特别装着普普通通的观众,这是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的基本品格。她当过省晋剧院的团长、副院长、名誉院长,但她从不搞特殊,从不贪占群众的些许便宜。她钻过云南老山前线的猫耳洞,她下过煤矿的坑底,她到过引黄工地,她去过边远山区和革命老区,她走过乡,串过户,给各行各业的群众演出。无论走到哪里,她都没有名演员的一点架子,她睡过农家的土坑,住过山村的窑洞,挤过职工宿舍的大通铺,栖息过村小教室的小课桌。她不管走到哪里,那里都有喜爱她的观众,也有她交下的老老少少的朋友。面对这些普普通通的观众,她从来一丝不苟,总要拿出百分之百的气力为他们演好戏唱好戏。她常说:“艺术像一棵树,它离不开老百姓这块土地……我自他们来,我还得回到他们中间去”。
王爱爱虽是一位名人,大牌演员,但却总把自己看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做什么事从不张扬。她平易近人,在同辈人面前,她视作兄弟姐妹;在徒弟面前,她如同慈祥的妈妈;在观众面前,她像他们的女儿;在名人面前,她不把自己看成名人……她为人处事,谦虚谨慎,热情和顺,任何人都会不自觉地对她产生信任感和亲和力,把她当成自己的姐妹、朋友和师长。
王爱爱各种荣誉加身。1982年她被命名为山西省和全国“三八红旗手”;1983年任第五届山西省政协委员;1990年、1996分别任全国第八、九届政协委员;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专家;1992年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1996年、1997年连续评为山西省文化系统标兵。她还获得过多项文艺奖励,如一级优秀演出奖、一等奖、特别奖、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1995年)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都看过她的演出,并接见过她。特别是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在晋祠听了她演唱的《王宝钏离寒窑》和《人说山西好风光》后风趣地说:“你唱得真不错,我是扬州人,我都听懂了”。江总书记的话一直激励着她与时俱进,奋力攀登峰巅。为了纪念王爱爱从艺五十周年,2001年省文化厅为她举办了庆典活动和“爱爱腔”艺术研讨会。面对这些成绩和荣誉,王爱爱从不炫耀,更不颐指气使,她总是那么平和,那么亲切,在艺术上仍是那么孜孜以求,奋斗不息。
王爱爱以其高尚的品格,高超的技艺,无与伦比的艺术流派,成为晋剧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无愧于晋剧皇后的美誉。她不仅属于山西,而且属于中国、属于未来。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