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淑亮相人民剧院,参加陕西省京剧团成立50周年祝贺演出
提到李炳淑,不少人会想起“文革”中的“样板戏”《龙江颂》。因饰演戏里光彩照人的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李炳淑在那个“八亿人只看八部戏”的时代知名度极高。昨晚,李炳淑亮相人民剧院,参加陕西省京剧团成立50周年祝贺演出。观众面前,这位一代人心中的偶像虽已年近古稀,但依然豪情不减、风采犹存。演出前,记者独家采访了她。   为了她,“官司”打到了毛主席那里   李炳淑是安徽宿县人,1942年生。14岁入宿县京剧团学戏,后调蚌埠专区京剧团,专攻青衣。1959年,带艺入上海市戏曲学校深造2年,曾得言慧珠、杨畹农传授,又先后拜梅派传人魏莲芳、张君秋为师。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李炳淑在戏校刻苦学习,毕业时各科成绩全部优秀,已成为行内显露峥嵘的奇才。值得一提的是,李炳淑毕业时上海执意相留,而安徽坚持不放,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下,“官司”居然打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观看了她的表演后对安徽省长曾希圣说:“小李不是安徽的,也不是上海的,是属于国家的。她是个人才,我们要培养她,上海师资力量强,我看就留在上海吧!”1961年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她成了这个剧团的主要演员。当年应邀赴香港演出,为当地观众带去京昆合演《白蛇传》和京剧《杨门女将》两台大戏,轰动了港沪两地,她被誉为“国戏后起之秀”。   为了《龙江颂》,她五下农村   “文革”中,上海京剧院成为“样板团”后演出了《智取威虎山》和《海港》。但仅有“工”和“兵”,独缺农民形象。为弥补这一不足,便选了上世纪60年代初创作的《龙江颂》一剧进行加工,李炳淑挑大梁,扮演江水英。她告诉记者,因为在戏校学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猛然让她演英雄人物,她觉得很难适应。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和剧组五下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江水英这一形象。随后,《龙江颂》又搬上银幕。舞台上和银幕上《龙江颂》的双双成功,使李炳淑名声大噪,家喻户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又出演了《审椅子》和《白蛇传》两部戏曲电影,后者还得了1981年“百花奖最佳戏曲片”。恢复老戏后,剧团实行包干制,李炳淑承包了一个剧团开始各地巡演,全团一年264场戏中,她能出演198场,她笑说:“一年唱了五年的戏。”   为了戏曲,她把希望寄托在外孙身上   2001年,一场大病突袭了李炳淑,让她暂时告别了舞台,“你知道对一个唱了一辈子戏的人来说,最痛苦的是什么?就是不能再上舞台了。”三年时间中,虽然不能登台,但她始终关注着戏曲,央视戏曲频道的戏曲节目陪她度过了养病的日子。2004年,李炳淑的丈夫,也是一位老生演员——李永德撒手而去,她忍着巨大悲痛,秉持着对戏曲的热爱,积极配合医院治疗,硬是当年重新登台演出。人们惊叹她居然嗓子还这么好,李炳淑说出了自己的养生秘诀: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她称“京剧是我的精神寄托,只要一上台就年轻十岁。”   现在的李炳淑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虽然女儿没有从事戏曲工作,但她把希望寄托在了外孙的身上,谈起外孙,她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小家伙六岁了,能唱好几段现代戏。我总觉得我的遗传基因隔代遗传给他了,还不会说话的时候,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