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

  1、童子红

  是清代同治年间享有盛名的河北梆子演员 。工老生。同治三年(1864年)曾与盖天红、靳老虎、水上飘等名演员在北京万顺和梆子班演出。光绪二年(1876年),改搭全胜和梆子班,与十三旦(俟俊山)同台演出。他能戏很多,因久在北京演出,唱腔中掺有北京语言,故有人称他唱的是“京梆子”。代表剧目《斩黄袍》。

  2、魏联升(1881---1922)

  艺名元元红,河北省安次县人。十二岁入永胜和科班从纪发(十二红)习艺。工老生。十几岁首演于天津金声园,名声鹊起。他在继承河北梆子老派唱腔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各派之优长,根据河北地方语言音调的特点 ,创造出了崭新的河北梆子艺术流派 ——元派,对河北梆子的发展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时人评论说:“宣统年间,异军突起,出了一个魏联升。他把老调梆子的唱腔加以修改,另创新腔,专趋悱恻缠绵一路,此调一出,大红大紫,一时风尚所起,全是元元红一派”。元派唱腔是对河北梆子的一大发展。它一扫老直隶派唱腔的生硬之气,以华丽流畅、变化多彩的风格赢得观众,为后辈许多老生演员所效法。小香水、王金成、银达子等人都是元派的继承者。代表剧目《战北原》。

  3、小香水(?——1945)

  原名李佩云,天津宝坻县人。是魏联升弟子。师徒常同台演出,珠联壁合,脍炙人口。她青衣、老生两门抱,能戏颇多。她扮相端重,做派传神,嗓音高粱亮,有“铁嗓铜喉”之誉。她青衣戏唱的悲凉凄厉,哀婉动人,以《桑园会》《春秋配》等戏著名;老生戏演得深沉遒劲,气宇轩昂,无女子脂粉之音,透男儿刚毅之气。对后代演员影响很大。代表剧目《大登殿》。

  4、银达子(1895——1959)

 原名王庆林,天津人。工老生。他以唱工见长,能戏颇多,三十年代便已名嗓剧坛。他的唱腔主要是继承了魏联升的“元派”风格。中年以后,嗓音失润,便苦心研磨,另辟蹊径,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对梆子的男声唱法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造了一铺叙为主的低音平板梆子腔,从而自成一家,被称为“银派”。“银派”唱腔以真声为主,间以假音翻高,吐字清晰,节奏鲜明,迂回婉转,韵味浓郁,演唱起来如说似唱,声声入耳,如叙家常,别具风格。“银派”唱腔大大扩展了河北梆子老生唱腔的音域,上一大创造和发展,后辈仿效者甚多。代表剧目《金水桥》《打金枝》《四进士》《战北原》等。

  5、筱翠云(1903——1962)

  河北省交河县人,原名耿慧珍。七岁在天津拜李岑荀为师,习青衣、老生。十七岁时与魏联升同台演出《南天门》《血手印》等戏,鹊起声名。后活动于天津、冀、鲁及东北三省,颇受欢迎。她戏路规矩,念工、做工讲究,老生唱腔尤其特色,落音后善加“咽嗽音”,富男子阳刚之气。她创造的以“3 763”诸音为骨干的具有角调式色彩的[二六板]、[小慢板]、[尖板]唱腔更是独具特色,影响广泛。代表剧目〈空城计〉等。

  6、赵鸣歧(1909—— )

  老生演员。河北省清苑县人,生于1909年。幼年进沈阳庆明科班从马吉唐学艺。十四岁时,曾在沈阳庆明舞台三天连唱六出老生重头戏,文武兼备,唱做皆能,引起轰动,人称“十四红”。他嗓音高亮拨挺,尤其是假声即宽且明;在唱法上,他受何达子、小元元红影响较大,兼取两派之优长,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剧目《法门寺》《二堂舍子》《打金砖》等。

  7、王玉磬(1923—— )

  原名陈国贤。河北省安新县人。生于1923年。其父陈栋才,是河北梆子有名的“刀马”。她三岁习艺,专工老生。解放前就已蜚声于天津舞台。王玉磬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结实纯正,宽浑明亮,无女子脂粉之音,透男儿刚毅之气。她的唱腔取“何派”(何达子)与“元派”(小元元红)之长,巧柔妙创别具一格。她的演唱技法十分精湛细腻,慷慨时如虎啸龙吟,大气磅礴;柔润处似泉水叮咚,雅韵致滴。她与名琴师郭筱亭共同创造的老生“反调”和“悲调”,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老生唱腔。代表剧目《辕门斩子》《苏武》《江东记》《太白醉写》等。

  8、金刚钻(1900——1948)

  原名王莹仙,北京人。是极负盛名的河北梆子艺术家。享有“梆子大王”“青衣正宗”之美誉。在艺术上,她集前人之大成,开一代之新风,代表了当时女声唱腔艺术创造上的最高成就,对后辈青衣演员影响很大。她的唱腔以刚劲悲壮见长,多在高音部位盘旋,同时,又根据剧中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不失迂回跌宕之色。代表剧目有《桑园会》《拾万金》《三娘教子》《汾河湾》《大登殿》等。

  9、秦风云(1904——1982)

  原名秦志贞,祖籍安徽,生于天津。她初习京剧,后改演河北梆子。曾先后拜杨韵谱、青菊花为师。工青衣、花旦。她十三岁开始唱大轴,以《铡美案》《玉虎坠》《王宝钏》《蝴蝶杯》《柜中缘》等戏著名。她青年时期便开始致力于河北梆子唱腔的改革,善于吸收京剧吐字、念白、表演等方面的长处,剔除河北梆子演唱中的倒字、闲字等弊病,成为“京梆子”的创始人之一。她的唱腔甜润细腻,清新流畅。三十年代,灌制了大量的河北梆子唱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10、李桂云(1910—— )

  河北梆子青衣、花旦演员。河北省宁晋县人,生于1910年。幼年从杜元庆、张吉祥学艺,十一岁登台演出。1927年加入著名的奎德社,演出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和时装戏,红极一时。她长期活跃于北京舞台,是“京梆子”的创始人之一,她的表演容客大方,端庄永携,唱腔俏丽清新,甜脆明快。因此享有“雍容华贵如梅,唱腔多变如程”和“独树一帜于京华”的高度评价。建国后,她在北京培养了许多后起之秀,为河北梆子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剧目《蝴蝶杯》《柳荫记》等。

  11、韩俊卿(1915——1966)

  河北省雄县人。幼年随养母金宝玉和养父韩月恒学戏,即习文又练武,打下了坚实的唱做念打基础。她十五岁开始演出主戏,在天津、河北、山东一带渐起声名。1953年入天津市梆子剧团后,主工青衣,艺术上突飞猛进,一时大红大紫。在表演上她打破“肉头青衣”重唱不重做的陈规,根据人物朔造的需要,大胆的把京剧、昆曲等姊妹艺术的精华,融入河北梆子旦行的表演之中。在唱腔上她勇于探索,在高亢激越的传统唱腔里增加了低回婉转、平稳深沉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韩派”风格。代表剧目《秦香莲》《打金枝》《三上骄》等。

  12、贾桂兰(1910—— )

  艺名小金钢钻。河北省安次县人,生于1910年。自幼延师学艺,十一岁登台献技,在北京与小十三旦同台演出。工青衣和花旦。曾先后拜张吉祥和千盏灯为师。她扮相俊丽,嗓音优美,唱腔激越悲壮,表演细腻大方。二十岁前后遍历长城以北各地,名声显赫。以《杜十娘》《宋金郎》《哭长城》《花田错》等戏著名。她1947年参加部队文工团,1948年调延安评剧院工作。建国以后为河北梆子的复兴繁荣呕心沥血,培养了大批接班人,为河北梆子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3、刘香玉(1908—— )

  原名刘培珍,河北省涿县人,生于1908年。幼年家贫,八岁习艺。曾拜天鹅旦为师。她戏路宽广,唱做兼擅。十七岁领衔演出,名噪冀东。曾因日寇入侵缀演十余年。天津解放以后,重登舞台,主演青衣重头戏《三上骄》《血手印》《赵五娘》《花亭会》等,颇受欢迎。她的唱腔极其细腻,自成风格。

  14、梁蕊兰(1910——1987)

  别名梁瑞君,河北省容城县人。她幼年从 河北梆子男旦金香翠学艺,后又得梆子名琴师岳子先悉心指教,唱工造诣极深。十五岁时,以《春秋配》一戏首演于天津第一舞台,立即引起轰动,名声鹊起,有“嗓音似玉钟”之赞誉。她一生专工青衣,演出了许多唱工繁重的青衣重头戏,其中以《拣柴》《祭塔》最为著名。她演唱的“慢板”尤富特色,具有丰盈严谨,迂回跌宕,摇曳(ye)生姿和“一唱三叹”之情趣。

  15、张金秋(1927—— )

  原天津县北郊区庞家咀人,生于1927年。十岁学戏,先拜小出祥、赵春亭为师,习老生、花旦、青衣,后尊师金钢钻,专工青衣、花旦。她扮相俊丽,做戏端庄,嗓音甜美脆亮。早年活动于天津、唐山、山东一带,颇具声名。1945年加入了解放军领导的民友剧社,经常为解放区军民演出。代表剧目有《蝴蝶杯》《陈妙常》《走雪山》《秦香莲》等。

  16、宝珠钻(1913—— )

  本名赵佩云。河北保定市人。生于1913年。幼年经表姐小香水介绍进吉利科班学艺,拜张吉祥为师。出科后,到东北搭班,辗转各地,初露锋芒。解放后长期与银达子、韩俊卿、王玉磬、金宝环合作演出,被誉为天津梆子的一杆大旗。嗓音高低不挡,圆润柔美。唱腔旖(yi)旄(mao)婉转,变化多姿。 代表剧目有《贺后骂殿》《何文秀私访》等。

  17、孟翠英(1919——1993、1、18)

  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桥镇高叶村人,生于1919年。幼年家贫,12岁从师戚耀宗边学艺边演出,异常艰苦。17岁崭露头角,开始在群众中享有声誉,当地曾流传着“看了孟翠英,不穿棉袄也过冬”的民谣。她扮相俊美,唱工深厚,表演真挚、传神,以《南天门》《双官诰》《王宝钏》《秦香莲》等青衣戏著名。1947年,她加入了冀中实验剧团,活动于大清河一带,为解放军前方战士演出,成为一名新型的戏曲工作者。

  18、金宝环(1924—— )

  原名季彩霞。天津宝坻县人。生于1924年。她9岁随父季金亭和师傅王双琪学艺,14岁又从梆子演员李志亭、京剧演员金灵仙学青衣、花旦、刀马旦戏。演出于天津,冀东一带,解放前已享盛名。解放后她与银达子、韩俊卿等长期合作演出。她功底深厚,戏路宽广。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表演细腻真切,唱腔绮丽婉转,别具一格,对河北梆子旦角的表演艺术颇多丰富、创新。代表剧目《梵王宫》《喜荣归》《梁祝》《蝴蝶杯》等。

  19、李秀芬(1938—— )

  山东宁津县人,生于1938年。1954年入北京市新中华河北梆子剧团。先从韩金福学艺,后拜李桂云为师。她专攻青衣,擅长唱工。在艺术风格上主要继承了韩金福豪放挺拔和李桂云清新俏丽的特点。五十年代后期崭露头角,享有“小李桂云”之美誉。代表剧目有《王宝钏》《拣柴》《秦香莲》《金水桥》等。

  20、张淑敏(1937——1974)

  张淑敏,女,一九三七年生于北京,十四岁时拜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李桂云为师,学的戏有:“春秋配”、“算粮”、“牧羊圈”、“忠孝牌”等。她细心学习李桂云的唱法,打下了唱腔柔美、咬字清晰、注意韵味等特点。十五岁又拜著名河北梆子演员贾桂兰(小金刚钻)为师,跟随贾老师到河北省学戏。一九五三年(十六岁)正式参加了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同年冬天随同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她经常学习兄弟剧种的演唱方法,用以丰富自己演唱上的表现力。她有着一条好嗓子,高音清脆明亮,低音浑厚刚健,中音圆润贯通。她即融会了李桂云的讲究润腔,又掌握了贾桂兰的富于高亢、激昂的特点的“硬上弓”的梆子腔,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熟练掌握了河北梆子的“颚音”、“嗽音”、“夯音”、“吞音”、“逗音”、“喷音”等多种演唱技巧和各种共鸣音的运用方法,练就了有力领“喷口”。她最善于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别是她扮演的杜十娘,被我国戏剧界知名人士誉为“精彩细腻,简直是一件成熟的艺术精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张淑敏以她高超的演唱艺术,卓越的表演才能,受到首都、天津、上海、福建、南京及河北省广大地区观众的热烈赞扬。

  张淑敏曾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过周总理的亲切会见。

  张淑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河北梆子演员的优秀代表。她先从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