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进课堂,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等特别抢眼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关于教育的热门话题不少,其中京剧进课堂,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等特别抢眼,不仅不少代表、委员关注,而且很多媒体、网民也参与了讨论,一时热闹之极。正说也好,反论也罢,目的只是一个:都希望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讨论得越热闹,强调得越重要,越是说明了大家对当前教育现状 的不满意。集中在一个点上,就是素质教育的问题,说直白了,就是现行教育内容中缺少民族文化的内容。担心国粹中的京剧后继乏人,担心古老的方块汉字失传,担心传统文化离孩子们越来越远,爱国之心,民族之情,不言而喻。 这些想法和愿望原本没有过错,可是,提出问题的人,在对教育的理解和了解上,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和了解上,应该说是发生了误会,因为现行教育大纲和教材已经包含了上述方面的要求和内容。这些误会让教育蒙冤,有必要说个子曰。 最大的误会有二,一是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混为一谈,二是不了解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是如何将素质教育融会贯通在各学科的基础之中。 京剧进课堂的争论,先源于教育部的表述不清,不是在中小学校开设京剧课,而是在中小学的音乐课中增加京剧的曲目,这一点已由教育部长周济在两会中澄清。但让中小学生掌握京剧艺术,那就是个错误。 中小学不是大学,重在基础教育,不承担专业教育的责任。让中小学生了解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种类、特征、价值等基础性的知识,才是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传承、弘扬整个民族文化的感情才是最终目的,而不是单一的京剧艺术。至于能不能热爱和掌握京剧艺术,那是学生个性发展及爱好的事,不关乎基础教育本身。 至于繁体字教育,这在中小学的语文、历史教学中就有体现,大可不必再多此一举。老师讲文字的起源,讲文字的构造,必然会涉及繁体字。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从表形到表义,从表义到表音,从繁体字到简化字,无不涉及繁体字。应该说从小学到中学结束,学生对中国汉字的发展过程,对繁体字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如果非要中小学生掌握运用繁体字,那就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文明的倒退。 各国的文字基本上是由复杂的象形文字起家,但发展到今天,人家都已过度到了表音的文字时代。文字作为交际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从复杂到简单,从表形到表音,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我们的汉字,笔划多,结构复杂,加上一字多音多义,学起来困难,理解起来不易。国家从五十年代起就大力推广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正是对汉文字和发展和贡献,正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与世界各国人民交际交流的需要。如果还要走老路,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可见,但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并没有忘记文化之根,从教育大纲的制定到学科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说始终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这根主旋律,始终没有忘记“播种”这一基础的历史责任。如果理解了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特征和固有规律,就不会对教育有太多的责难,就不会让教育蒙受太多的冤枉。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