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微芒照亮未来朗朗 越剧《燃灯者》12月10日公演

   “伟大的成就并非虚幻不切实际,并非只有像神一样卓越不凡的人才当得了,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重要的是你必须相信,你做得到!”  ——摘自邹碧华生前欣赏的一篇演讲《梦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做出的重要批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2014年12月10日,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倒在了赶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的路上,年仅47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救治无效在瑞金医院去世。  2015年12月10日,根据邹碧华先进事迹改编的大型当代越剧《燃灯者》将在上海大宁剧院公演。该剧由著名剧作家、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任总编剧,黄嬿、张裕共同创作剧本,著名导演杨小青执导,上海越剧院一团演出。  这部作品取材于真实事例,艺术化地展现了邹碧华公正为民的品质与情怀,敢于担当、砥砺前行不断推进中国法治梦的理想与信念。

  

 

  

 

  

 

  当代题材,先进人物

  问题:舞台再现,真实可信,可能吗?  编剧说:如果观众看完戏感受到“世间存大善、人间有真情”,重拾对美和善的向往,我们就很满足了。  一提到现实题材作品,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高台教化。李莉却理智地强调:“尽管邹碧华的事迹很感人,他对司法改革的信念最终也是为让百姓受益,但我们并不希冀仅仅通过一部戏就改变观众的价值观。在如今这样浮躁纷杂的环境下,试图通过一个艺术作品改变人的世界观,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我不会对《燃灯者》有那样高的期许,我们就是想踏踏实实地尽可能贴近真实的邹碧华,让观众从真实中获取感动,在真实中感受到‘世间存大善、人间有真情’,重拾对美和善的向往,就已经很满足了。”  邹碧华生前的微博微信号为“庭前独角兽”,生后他被誉为“燃灯者”,是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践行者,细看他的生平事迹,点点滴滴,均堪当“时代的楷模”。在如今这个纷扰浮躁的年代,社会公众对司法体制改革的了解不是很多,对“法官”充满了神圣感和距离感。法律的专业性让普通百姓觉得遥远,对法官的职业性也只是停留在开庭审案的字面理解上,更不用说是对一名法院领导干部工作的了解。  把先进人物搬上舞台,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他。司法和司法改革怎样在戏曲作品里让普通观众也能看懂?怎样打破普通人与先进人物之间的距离感,让人觉得他是真实可信的?  《燃灯者》的编剧组仔细查阅了近30万字的资料,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挑战。“邹碧华是一位学术型、管理型法官,他的贡献之一在于突破了机关传统的管理制度,创新优化了法院信息化建设,并以先进的法治理念培养法官队伍,为法院注入了新的精气神”,同样身为管理者的李莉特别能体会邹碧华在制度改革和法院管理方面的贡献,但作为编剧的她没有找到一个能够构成戏剧冲突的完整案例。“原本我也觉得邹碧华的事迹要用戏曲来表现很难,因为没有曲折离奇的案件审理过程,不利于故事情节的推动。”可后来,随着对人物的了解越发深入,编剧组越发被邹碧华的情怀所感染,“如果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当然有利于制造戏剧冲突,但若能以人格力量感染人或许更深刻。”  剧本最终从邹碧华的事迹中采集了两个真实原型,在真实事件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加工改写,不仅使故事更吸引人,也体现了邹碧华的改革举措在个体案例中的落实效果。例如,剧中的第二个故事取材于邹碧华帮助一位白血病儿的真实事例,戏中加强了病儿律师的戏份,把邹碧华改善法官与律师关系的做法生动地在舞台上呈现出来,使观众从一个很贴近生活的案例故事中了解了司法,也感知了邹碧华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呵护。  在真实案例之外,戏中还将出现邹碧华与妻子、与老师的对手戏。邹碧华与爱人唐海琳是北大法律系的同班同学,有着共同的司法理想。在妻子眼里,邹碧华始终是个“阳光大男孩”。“庭前独角兽”的另一面、当代知识分子家庭的情怀情趣,都将通过越剧化的表现手法加以展现。  剧中有两个完全虚构的角色,分别是邹碧华的老师李仲祥父女。该剧的唱腔设计陈钧说:“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本来以为司法改革就是改法律,改章程。看完剧本才知道,改革改革,还是人的问题”,这个“人”的代指就是李仲祥。李仲祥代表了在改革进程中有思想波动的人群,他们不是改革的阻挠者更不是破坏者,却因为观念或利益的冲突,不理解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式。师徒关系也是虚构的,为的是加强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扮演李仲祥的著名越剧演员许杰说:“生活当中,邹碧华是少数,李仲祥是大多数”,所以,这个虚构的人物反而更令人觉得似曾相识。在剧中,李仲祥的戏份仅次于邹碧华,剧本赋予他很多观众一看就会心一笑的台词。一个忠诚的老法官和一个同样忠诚的新法官,师徒之间因为观念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最终激化为全剧最高潮的一场戏。而许杰、齐春雷两代越剧男演员之间的飙戏,更增加了戏的期待值。

  

 

  现代戏,男女合演  问题:越剧能演当代题材吗?  导演说:诗意化展现,戒除脂粉气,能否完成气质转型乃成败关键。  要把邹碧华碎片化的事迹进行梳理,将案件审理、机构管理和司法改革等日常事务化作有戏剧冲突的故事,是对编剧的挑战;而要将一个昨天还在人们身边,至今仍活在亲朋好友心里的真实人物搬上舞台,则是对导演的考验。资深权威如杨小青,也不免在导演阐述中直言:“现代戏难搞,当代戏更难搞。传统戏可以借助各种艺术处理,没有真实对应,你怎么编,观众都会凭借想象跟着你走。可当代戏,见证者都在周边,处理稍有偏差,就会引发疑议。毕竟,那些和邹碧华朝夕相处的人,要比我们对他熟悉得多。”  以一系列古装越剧剧目赢得中国舞台艺术奖项大满贯的杨小青,出人意料地自称“现代戏才是我的老本行”。原来,早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组建之前,杨小青就一直扎根在浙江越剧男女合演的艺术实践当中,她第一批为人所知的优秀作品都是男女合演的越剧现代戏。  杨小青导演独树一帜的“诗化越剧”风格,这次将如何助力当代题材的《燃灯者》?“邹碧华这样的先进人物,处理稍不得当,就会变成刻板的‘高大全’。我在接触了他的事迹后,捕捉到了其中一缕幽幽情思,觉得它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以越剧的诗意化来呈现主人公的情怀,表达人们对他的颂扬和缅怀。”以“燃灯者”的生命之光为发想点,舞台设计胡佐构思了一个虚实、动静结合又形成强烈反差的舞台:道具(主要是生活场景中的家居)走的是写实、现代的极简风,而舞台空间则由各种写意风的“光”组成。每一种光都具有象征意义,灯光象征都市的繁华,星光象征人物内心独白,而烛光如同点点光辉恰是燃灯者的生命之火。  《燃灯者》剧组成立前,服装设计已经前后出了五稿方案,然而都被杨小青一一推翻。杨小青说:“服装、化妆、造型都是人物能否真实立起来的关键,缺一不可。”当然,即便这些“硬件”都过关了,放在杨导面前还有一项艰巨任务,就是怎么帮助上海越剧院一团的青年男女合演阵容去啃当代戏这块硬骨头。上海越剧院建院60年来,近现代题材作品占比本就不多,真人真事的当代题材戏,《燃灯者》是50年以来的第一部。  杨小青表示:“男女合演的存在实际上是为了拓展越剧的表现题材,可以演近代戏、现代戏和当代戏,也可以在传统越剧才子佳人题材的基础上再拓展一些宏大题材,可惜现在男女合演在这份职能担当上比较薄弱。此前,我在上海越剧院一团导演了《家》,这部戏现在已经传承给了青年一代。越剧演以爱情故事为支撑的《家》还是胜任的,但要演一个当代法官的故事,得从根本上完成气质转型。  担纲演出《燃灯者》的是上海越剧院一团的“70、80、90后”,虽然年轻,相比同辈演员这个团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原创剧目经验,以扮演邹碧华的齐春雷为例,出道至今,已经有了6、7个100%原创角色,包括《玉卿嫂》中的庆生和去年上演的《铜雀台》中的曹丕。即便如此,对习惯了传统戏的越剧演员来说,怎么演和自己同时代的人,依然是巨大的考验。为此,剧组专门配备了两位表演指导:方亚芬和许杰。“演当代人,不仅传统戏的手段用不上了,更要加倍注重表演的节奏,既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有戏剧表演的效果。怎么做呢?首先就是要深入地走进人物内心”,在剧中身兼两职的许杰表示。  同样加倍看重节奏的是《燃灯者》的唱腔设计陈钧。陈钧是“老法师”,怎样在导演规定的“不要花里胡哨”当中保留越剧唱腔的好听,怎样让一个真实的人唱起越剧来不显得违和?陈钧说:“我们曾经让毛主席、周总理、鲁迅都唱过越剧呢!关键是以情动人,怎么唱都是好听的。不需要加缀过多的润腔,但是会特别注重节奏的变化,使唱腔听起来干净又有力量。”齐春雷所宗的“尹派”有一句符号式的起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来自这句起腔,“邹碧华”会不会唱起它?陈钧哈哈笑道:“会的!不过,他一定会听起来是邹碧华!”  《燃灯者》目前正在紧张的排练当中,12月10、11日公演于上海大宁剧院。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