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徐俊导演采访,结果他搞错了时间、搞错了地点,他说都怪读书时数学太差,对数字一点不敏感。
出生在上海南汇的徐俊,12岁来到浦西,进入沪剧院学馆学了五年。20 世纪 70 年代的戏校,文化课很少,“除了语文和政治,其他的课程都不上了”。毕业后,他进入了上海沪剧院,在沪剧舞台上留下不少经典角色,被人称为“沪剧王子”,主演过《大雷雨》《野马》《璇子》等,后来还演过话剧《第二十四条军规》《离婚了,别再来找我》等。
演员经历不太想起,但很有帮助
问徐俊,如今已是导演的他,会经常回忆过去做沪剧演员的那段时光吗?他说:“不太想。”为什么?“因为我骨子里还是喜欢导演工作。”他在舞台上演了十多年的戏,经历了很多。25岁的时候,他就有了改行当导演的想法,于是去报了高复班,“系统地把中学的课程补了一下”。
1993 年,徐俊终于有机会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读本科,之后又花了三年时间读研。那时他已经三十多岁,是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虽然有丰富的表演经历,但他觉得“玩不过” 同学们。“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健全的,我的是脱节的。” 徐俊觉得,要在思考上有广度和深度,必须得有文化底蕴,可他很欠缺。所以,本科读得很痛苦,“有一度甚至怀疑我是不是选择错了这条路”。所幸,徐俊很用功,所有的课程都修得很认真,也得了好成绩。
读研究生的三年,徐俊真正地开窍了,“突然发现好像有一个眼睛亮了,明白了导演是怎么回事的,好像各种各样的题材、风格都可以驾驭了”。自那以后,徐俊就再也没有想过做演员的事,也再没有回过沪剧院,关于演员的电视节目也一概拒绝参加。“因为我觉得改行要改得彻底,要不然是对这个身份的不确定,我自己的专业也会搞糊涂。”
但导演毕竟还是要跟演员排戏的。徐俊回过头去看,演员的经历还是很重要。舞台上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对此太熟悉了,有时候演员的一个转身、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他就知道演员心里在想什么。作为导演,他需要知道演员的心理,知道导演应该给演员什么,有了演员的经历,他们的沟通就很顺畅,几乎没有什么障碍。“所以不想起以前,是因为我更想专心地当导演,但是反过来说演员确实是对我有帮助的。”
作为导演,要有不同风格的挑战
2001年,徐俊硕士毕业,没多久,戏校同届的 “越剧王子” 赵志刚就找上了他。当时,赵志刚正在和浙江的班底合作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现代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但是临开演只有一个月时间了,导演还没有确定要呈现的是什么风格。“赵志刚说因为有一场戏是开着摩托车去看电影,那个导演说你会开摩托车吗,就把摩托车真的推上去了,赵志刚就傻掉了,觉得不对劲。他后来想想就突然想到了我,觉得我是年轻导演,刚从大学毕业,那么现代的一部戏就应该是刚刚毕业的导演来导,有想法,敢于探索和创新。”
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海报
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徐俊运用了戏曲的写意手法,没有出现真的摩托车,也没有把电脑搬到舞台上,一切都靠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如此现代的戏,却用传统的手法,很多专家都惊讶于徐俊会如此表现。“所以我觉得戏曲的东西很高级,意义很深,你只要运用好了,现代的东西照样可以很流畅,而且表现得很完美。”之后,他又执导了根据白先勇同名小说改编的越剧《玉卿嫂》、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题材都非常新颖,但表现手法还是传统戏曲的写意。他自觉,自己的几部戏并非传统的东西,而只是运用戏曲的好元素,来为现代服务。但他强调,舞台的本体还是演员的表演,一味追求多媒体,对观众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喜欢多媒体可以看电影去”。作为一个艺术家,徐俊说,还是需要有自己的美学追求。他不在舞台设计上做加法,反而是做减法,留大量的白,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我现在觉得戏曲不值一提的倾向其实是丢了我们老祖宗很好的东西,只要用得好就能胜过一切。你看戏曲的传统当中,拐一个弯就是一个大的天地,走一个圆场就是万里长城。”
话剧《大商海》定妆照
除了戏曲,徐俊还执导过英国经典喜剧《他和他的一儿一女》、话剧《大商海》等,还拍过越剧电影《玉卿嫂》。他觉得,导演不能滥用同一种表达方式。“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要有不同风格的挑战,这是对你导演艺术的考验,喜剧也好、悲剧也好,戏曲、话剧、音乐剧都能掌握。这是考验导演的全面性、修养的全面性。”
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海报
他的“上海三部曲”
三年前,上海恒源祥戏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徐俊成了公司总经理。三年里,公司排了四部戏,都是上海题材的。对徐俊来说,上海题材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从《永远的尹雪艳》到《大商海》再到《犹太人在上海》,有人说,徐俊完成了他的“上海三部曲”。他则认为,艺术作品就应该关注这个城市,关注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还有博大。像《上海滩》那样的题材,非上海人也能做,“人家有这样的情怀,我们也欢迎,我们有这个胸怀”。
但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你对她不了解,她的语言、生活方式、要表达的东西就传达不出来。在这次的《犹太人在上海》里,他就设置了上海特有的季节:黄梅天,让上海人撑着雨伞给犹太人送油条。“这才是上海的文化,你不懂黄梅、不懂油条,怎么来说这个上海的故事。”
《犹太人在上海》海报
作为上海人,徐俊也有着务实、注重细节的一面。为了排好《犹太人在上海》,他和团队成员去以色列、英国进行了两次文化考察。酝酿了三四年,完全想清楚了,才开始上马这部音乐剧。
而把握音乐剧这样的形式,对徐俊来说也不算难事。读书的时候,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去美国看音乐剧、研究音乐剧。他极其喜欢《悲惨世界》,对这部剧印象深刻,“太厉害了,我在想中国什么时候有这么一部音乐剧,这样一个水准的出现”。
尝试了这么多之后,徐俊说,以后的精力可能还是在戏剧、越剧当中,“我没有其他异想天开的东西,只是想每一个话剧能做得不一样,每一个音乐剧也可以做得不一样,这个已经够我做得了”。但是,他立刻又想到了看过的豫剧《赵氏孤儿》,“我觉得了不得,人物特别的鲜明,节奏明快,戏曲表现的张力很大。它让我耳目一新。所以我在想,哪天我要和他们弄个不一样的《赵氏孤儿》。”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