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90后和他们的秦腔社

   近日,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们合作的一首《给你一点颜色》受到不少人的关注。在歌曲中,摇滚乐与传统民乐混搭出了别样的味道。在这段视频“刷爆”微信朋友圈的同时,也让国家级“非遗”华阴老腔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事实上,在陕西,还有比华阴老腔诞生更早的戏曲文化,那就是秦腔。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早些年间,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再现历史情景,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传播文化知识、惩恶扬善、教化民俗,深受民众欢迎,还曾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家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下一代已很少有人对秦腔这样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但在西安市长安区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90后,却深深喜爱秦腔,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方,共同的心愿是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

  

 

  一开始,排练的场地大多在公园等公共场所

  成立秦腔社的想法只是随口一说

  杨波是一名地道的长安娃,尽管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却从小就酷爱秦腔和传统文化,从大学毕业之后,他就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要发扬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都是工作半年,然后用赚来的钱去做想做的事情,发掘、保护、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杨波说。

  2006年,他有机会结缘到戏曲研究院的前辈骆明秉,最早接触到了秦腔,并且一直跟着师傅学习与秦腔有关的各种技艺,“一开始学习的就是制作乐器,二胡、板胡、三弦还有扬琴等,然后师傅慢慢地给我渗透更多,比如唱腔、角色、脸谱或是一些传统的绝技,吹火、打碗等等,那时候我就想,一定要把这样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一直致力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波也因此结缘了不少戏曲界的朋友。2010年,在大家一次非正式的聊天中,他无意识地说了一句,“要不然我们一起办个秦腔社吧,让更多的人了解秦腔。”

  没想到自己一个无厘头的想法,却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因为我个人很喜欢秦腔,但就戏曲的发展现状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有感兴趣的,也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平台而打消了念头,眼看着老的艺术家年纪越来越大,这一传统艺术很可能面临失传。”杨波告诉记者,他想创办秦腔社的初衷,就是想给年轻人一个了解传统戏曲的途径,给喜爱戏曲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虽然在西安也有不少秦腔社,戏曲团体,比如自乐班(一种关中农村很常见的民间娱乐组织,主要是唱秦腔戏)什么的,但他们都只局限于戏迷们一起唱个戏,并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秦腔。”与杨波一起创办秦腔社的朋友张俊豪说,他们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会秦腔的不会秦腔的人参与进来。

  张俊豪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在戏校专门学过几年秦腔,所以杨波当时一说办秦腔社时,他第一个举手赞同,“时代发展的太快,年轻人不光对传统戏曲不了解,对各类传统文化都了解得很少,主要就是没有一个渠道,而我们这个平台,就是不非要你会,喜欢都可以来,大家一起相互学习,了解传统的戏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创办秦腔社的是一群90后

  刚开始的三年坎坷颇多

  尽管他们的想法很美好,但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杨波告诉记者,在一开始的三年中,因为队伍的人数较少,又没有固定的场地,他们都是“今天成立明天散”的,像打游击战一样,很松散,效果也并不明显。

  “一开始想的比较简单,认为只要我们几个有心,就一定能做成,但喜爱戏曲的年轻人真的太少,后期招募来的学员鱼龙混杂,水平也参差不齐,大家又达不到一个共识,也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每次集合人员也都很疲沓,我只能干着急,所以常常陷入迷茫,一来二去就搁置了一段时间。”杨波告诉记者,中途他也想过放弃,觉得自己想法的确过于天真。

  “不光我想放弃,社里的其他成员也都一度想放弃,因为看不到任何希望。直到2014年3月9日,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把秦腔社又重新启动了一次,第二次才算是比较成功。”杨波说,“还是觉得不甘心,所以请教了不少的前辈,没有想到老师们听了我的想法都格外支持,他们还愿意无偿的来给孩子们培训指导。”

  就这样,杨波、张俊豪等一行五六人,定期的把学员们组织到一起,会唱的不会唱的、会乐器的不会乐器的,大家一起学习,相互鼓励,还做了有关自己的网页,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他们。

  杨波告诉记者,因为很多戏曲界的前辈也希望能把秦腔发展和传承,所以都很乐意来给孩子们上课,额外还会给孩子们教一些制作乐器、戏曲服饰的方法,“这才算把秦腔社真正办了起来,我们还给它取了名字叫承韵社,按字面意思,就是传承秦腔。”

  解决了人员的问题,但还是没有固定的场地,真正让承韵社落稳脚跟的,还是今年年初。“年初我了解到团省委有一个青少年孵化基地的项目,可以给青年免费提供一个平台,我一看这是我们的机会。”杨波利用这个平台,重新进行了一次人员招募,还请了老师定期过来培训。

  张俊豪说,这不仅解决了他们没有场地的问题,还让他们招募到更多的学员。“一开始大家都在公园,环境比较恶劣和嘈杂,而且包括设备、乐器、服饰什么的都不完善,现在因为场地的解决,招募了更多的较为专业的秦腔爱好者,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大家一起排练时有模有样的

  最与众不同就是年轻化

  杨波给记者介绍,秦腔社稳固之后,他们招募的人也越来越多,“最早我一个人,然后慢慢地就三五个、十多个,大部分都是90后,也有一些80后,有学生有从业的,大家从不同地方而来,因为喜欢秦腔来到一起,抱团取暖。”

  “其实就是给想接触戏曲、喜欢戏曲的人提供一个平台,以唱戏为主,大家一块唱一块玩,等有了一定水准后,再请专家过来排戏,普及更专业性的知识。”张俊豪说,“我们请来的老师,比如秦腔‘马派’创始人马友仙老师,她都会一个字一个字的告诉学员怎么发音,怎么唱,然后妆如何化,像秦腔中旦角常常头顶会有一个蝴蝶,我们叫顶花,蝴蝶的触角怎么摆放,指甲怎么涂等等,都非常有讲究,通过这样的指导,年轻学员们也能在水平上有一个质的提高。”

  杨波还告诉记者,他们秦腔社有个最大的特点,“戏曲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秦腔板胡的制作也是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社团的许多年轻人,业余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乐器制作啊,戏曲行头、服饰的制作,他们各自为阵,在家里或者宿舍里面做这些东西,有的还会专门找老师去学习,然后做好的成品都拿回社里,大家一起使用,这就是我们和其他社团最大的不同,不单从秦腔唱腔方面去发扬传承,从戏曲的根本的东西都在弘扬它。”

  “我自己也会做,我家里有个专门的工作室,里面放满了我做的二胡、扬琴、三弦之类的,这些东西能让我们找到人生的价值,而且我们都能从其中体会到乐趣。”杨波说,现在他们秦腔社立志于在发扬秦腔之余,对大家的精神能有个正面的熏陶。

  谈到承韵社的特点,杨波觉得年轻化是他们团体最与众不同之处,而且他们不单以传承秦腔为目的,而是以秦腔为基础,组织一些爱好者一起学习,其他的社团都只精通于唱腔方面,而他们涉猎的东西比较全面。

  希望成立一个秦腔唱片公司

  杨波和张俊豪告诉记者,现在承韵社核心的团队有十来人,算上全部的社员学员一共有30余人,大家的水平也顶多算业余,“就像个大学社团一样。”杨波调侃地说道,定期的把社员组织到一起,请专业的老师来指导,然后也定期做一些公益性的演出,都是以教育为主题。

  “现在有很多我们的学员,一开始并不了解秦腔,跟我们在一起久了之后,天天都会去听。”张俊豪告诉记者,“毫不夸张地说,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听戏就难受,有时候心情不好,听听秦腔,也会立刻忘记烦恼。”

  “我希望不管是社会还是学员的家人,或是他们今后的工作单位,能对我们从内心里了解和认可,而不是听到秦腔社三个字都会歧视冷笑不理解,真正宣传到秦腔这一传统戏曲文化。”杨波说,他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未来社团发展得好,能成立一个秦腔唱片公司。

  就像流行音乐的那种唱片公司一样,杨波告诉记者,“我们成立一个秦腔或是戏曲唱片公司,培养、签约、推出一些有潜力的戏曲家,更好的推广秦腔、宣传秦腔,让全世界都能听到秦腔。也欢迎更多的年轻人日后都能加入我们,大家齐心把秦腔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