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入课堂 不如"梨园"话旧忆往
打开《梨园往事》,浑厚苍凉的二胡响起,20世纪京剧名伶粉墨登场,西皮二黄穿破时空而来。 《梨园往事》一书,收录了大量的照片,京剧名伶的手札和国画,京剧名伶演出的剧照和戏单。京剧名伶的扮相美艳不可方物,看他们的墨迹也是一种享受,手札各具风流。看看齐如山的小楷,刚劲中妩媚,久了也会让人痴的。 《梨园往事》的作者周简段,落花时节始逢君,我将之称为2008年春天最大的艳遇——周简段的文笔给人以惊艳之感。这感觉,一如多年前,周简段初次看到梅兰芳的舞台造型,唱腔未响,就已心折。周简段是老北京,交游广,泡梨园,品小吃,爱字画,赏文物,治文史,融掌故,纳民俗,于一炉。1976年,周简段从北京到香港定居,经历和老中医陈存仁(上世纪50年代自上海到香港定居)类似。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周简段开始在香港、台湾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其专栏结集《京华感旧录》、《神州轶闻录》在内地出版,前者由溥杰题签、梁漱溟作序,后者由启功题签、冰心作序。这次重新结集出版的《神州轶闻录》共5本:《梨园往事》、《老滋味》、《老俗事》、《画坛旧事》、《老城游》。 就我手边的《梨园往事》和《老滋味》这两本书来看,周简段居香港写专栏,让人想起台湾的唐鲁孙。写自己的阅历和交游,名人轶闻,梨园趣事,社会风情,民俗画卷,俱收笔端,涉笔成趣。文字风格也像,重白描,娓娓道来,言简意赅,有人生之况味,也有历史之沧桑。 我们不妨抄录几则《梨园往事》中的掌故,感受其书之妙处。书中有一辑曰“戏迷逸事”,三名张姓京剧戏迷的故事,各有看点。 第一位是张伯驹,师从余叔岩学京剧。张1982年逝世时,其表弟李克非写了一幅著名的挽联: 忆当年福全楼馆,粉墨登场演卧龙,步叔岩余韵,堪称千古绝唱;看近岁丛碧山房,群贤同观平复贴,附士衡骥尾,无愧万世留墨香。 张伯驹一生有两件最得意事,一是京剧师从余叔岩,一是得晋陆机《平复贴》收藏。上联即概括前者,后联即概括后者。 第二位是戏迷张大千典衣看戏。张大千刚到上海滩,名伶汪笑侬正在演出《刀劈三关》一剧。张大千想看戏,没带钱,将价值二十多块大洋的新马褂典当,拿了两块大洋,就进戏院听起戏来。看戏太迷,“当票”丢失了。衣服没有赎回来。 第三位是小说家客串跑龙套。 1947年春节,北平新闻界一次联欢演出,张恨水在《法门寺》中串演校尉跑龙套。当时,他已是《新民报》社长,他别出心裁地又邀三个报社的社长一起来跑龙套。那三个社长都戴眼镜,张恨水为求统一,自己也戴上了眼镜,四个龙套、四副眼镜,引得观众捧腹大笑不已。 梨园忆往细如雨,艺苑话旧似春潮。读这样的掌故,真让人感叹,过去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