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京剧进课堂不如读《梨园往事》
前一段,不知什么人头脑一热,提出“京剧要走入中小学课堂”,消息一出即引起极大争议,抛开实际的可操作性不谈,单看看罗列出的备选曲目,就让人怀疑提此建议的人究竟对京剧的理解和了解有多少,看上去大抵也就停留在“样板戏”——最多再到每年春节晚会上少不了的那几个片断范围内,这样的“教育”和“振兴”也难怪引起诸多质疑。 而翻开《梨园往事》,就仿佛打开了一扇管窥传统戏曲大观园的窗口,尤其20世纪那个名角辈出的鼎盛年代,从程长庚、谭鑫培、盖叫天、四大名旦到相声演员、鼓书艺人……对一个戏曲的门外汉而言,仅仅那些名字、行当、曲目就足以令人目炫神迷——这是个蕴含了多少宝藏的巨大迷宫。 但此书绝不是什么枯燥或艰深的教科书。作者周简段为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闻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上世纪70年代移居香港后在香港、台湾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梨园往事》是专栏文字结集的一种。作者曾耳濡目染、见证了这些戏剧大师的舞台风采,他将名伶逸闻旧事以凝炼流畅又轻松风趣的文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且博采众收,不仅仅限于京剧界事,还包括昆、评、越、豫等其他剧种及曲艺、话剧、电影艺人的往事,如今汇集成丛,分为名伶旧事、梨园趣闻、戏迷逸事、戏事杂陈等栏目,犹如一本了解当年梨园盛景的百科全书。 《梨园往事》一书除趣味盎然的文字外,还收录了大量的照片,名伶的手札和画作,京剧名伶演出的剧照和戏单。令人感喟的是,当年的名伶们不仅仅有我们无缘得见的舞台风采、艺术成就及铸成永恒的美艳,更集传统戏剧本身所包含的浑厚底蕴和触类旁通的琴棋书画造诣于一身——个个拿到今天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家。做戏先做人,更令人敬仰的是他们戏里戏外的人格魅力,怜贫济困、捐资助学、不惧权贵、信守诺言、相互扶助……这样的故事在大师们身上俯拾即是,仅仅这一点,恐怕就会令如今多少“同行”的人自愧弗如。 “五一”期间,有幸看了上海昆剧院的《长生殿》,这是昆剧《长生殿》问世300年来首次以全貌在现代舞台呈现,温婉绕梁的唱腔、美不胜收的表演确实令人沉醉,戏散后我们也感叹,过去的人生活节奏多么舒缓,比如《春睡》一折,杨贵妃懒懒起床,“昨宵侍寝西宫,未免云娇雨怯。今日晌午时分,才得起来”,然后左顾右盼,对镜梳妆、点胭脂、戴花儿,咿咿呀呀唱了半日,结果“身子困倦,且自略睡片时”——又睡了。若没这份闲适的心境,恐怕也写不出那些优美的词句吧?而如今,抛开高昂的票价不谈,全剧四本50折需连续听四个晚上,真个需要有钱又有闲,这对整日脚步匆匆的都市人来说,昔日的平民娱乐如今已经变成了难以消受的奢侈。同时,与那些大红大紫的明星们相比,艺术家们的道路也更艰难,精彩表演的背后又有多少旁人所不知的寂寞与辛酸。 种种原因,传统戏剧当年的繁荣景象终究成为难以再现的老照片,令人感怀也有些无奈,仅仅空喊几句“挽救”或者偶尔听几个片断附庸风雅、追赶“时尚”也解决不了根本,但至少,让我们先从这些细微的“往事”入门,进而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包括那个年代艺人们的铮铮风骨,不要在无知中丢弃了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神州轶闻录”系列还包括《老滋味》、《老俗事》、《画坛旧事》、《老城游》等,同样为周简段的专栏结集,与《梨园往事》一样,谈旧事、说掌故、讲民俗、议风土……回望过去不仅仅是怀旧,艺术大师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但往事并不如烟,不该被我们遗忘。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