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跷上的京剧表演

   “西码头的棒槌,窑洼的伞,八蜡庙出会不用演。”这是早年天津流传的一句话,所谓“八蜡庙出会”,指的是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的演出。从清咸丰年间兴起至今,普乐八蜡庙高跷已经延续了160多年,并被评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高跷的名目和类型繁多,而“不用演”三个字体现出了普乐八蜡庙高跷的辨识度。

  年过八旬的张德恩老人从少年时代就参加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的演出,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不能踩高跷,却仍在演出时担任领会的角色。他说,曾经老天津人只要看到表演者的装束或者听到锣鼓点,就能知道是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在表演。说起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的前世今生,他唏嘘不已。

  “普乐八蜡庙高跷共有14名主要角色,此外还包括两锣、两鼓。表演者的服饰、装扮与京剧中一样,除了高跷通用的鼓、锣等道具外,还会根据京剧中的人物原型使用折扇、铜锤、木棍、单刀、双刀等道具,所以人们很容易就能从装扮上辨认出普乐八蜡庙高跷”

  今年的正月十五一早,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在红桥区佳园里市场进行了他们2016年的第一场表演。领会的张德恩老人敲响小锣后,在锣鼓的节奏声中,14位穿着京剧戏装的演员,踩着高跷开始了表演。直到表演结束,围观的人们还不愿散去,甚至有人跟着要回会里的演员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边走边聊。

  提起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红桥区的很多老人都知道。张德恩告诉记者,“八蜡庙”原本是京剧中的一出戏名,讲的是捉拿大盗费德功的故事,普乐八蜡庙高跷中的人物即以此为蓝本。“普乐八蜡庙高跷共有14名主要角色,此外还包括两锣、两鼓。表演者的服饰、装扮与京剧中一样,除了高跷通用的鼓、锣等道具外,还会根据京剧中的人物原型使用折扇、铜锤、木棍、单刀、双刀等道具,所以人们很容易就能从装扮上辨认出普乐八蜡庙高跷。普乐八蜡庙高跷中除了采用天津高跷中通用的‘锣鼓点’‘行会点’和‘下会点’,还独创了‘降香点’。”张德恩说,正因如此,所以即使“不用演”也能被认出来。

  普乐八蜡庙高跷吸引张德恩的地方,还在于其脸谱都是严格按照京剧的要求来勾画的,而且高跷的动作中融入了戏剧的身段和台步,“泥人张”的传人曾经为参演的演员勾脸

  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几乎与普乐八蜡庙高跷同时出现,至于为什么叫普乐八蜡庙高跷,张德恩说这和当时的会址有关,“高跷老会的会址最早时在红桥区大丰“非遗”小档案

  普乐八蜡庙高跷

  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述人

  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成员

  路,这附近曾经有一座药王庙,其中供奉的药王孙思邈的道号是‘普济真人’。距此不远处的‘救火会’,据此取名为‘普济会所’,因此高跷老会成立时,也取了其中的‘普’字,定名为‘普乐’。”

  张德恩小时候家住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附近,原来学的是另一种高跷,后来因为被普乐八蜡庙高跷华美的服装、头饰和考究的道具所吸引,14岁那年加入了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据他说,因为当时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有限,所以高跷吸引了各年龄段的观众,排练现场外经常围满了人观看。那时,孩子们甚至常常踩着高跷在河边玩耍或者下河捉鱼。对于张德恩学习高跷,他的母亲非常支持,用当时邻居的话来说,就是“儿子愿意演,母亲愿意看”。

  其实,普乐八蜡庙高跷吸引张德恩的地方,还在于其脸谱都是严格按照京剧的要求来勾画的,而且高跷的动作中融入了戏剧的身段和台步,这在当时给张德恩耳目一新的感觉。张德恩告诉记者,“泥人张”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传人都曾经为参演的演员勾脸。如今,每逢有演出,会里都会请专业的京剧化妆师来勾脸,仅化妆时间就长达两个小时。

  曾经,高跷演出的阵势比今天要大很多,除了14位主角和4位负责锣鼓点的演员,还要有人扛着门旗、高照,用扁担挑着水筲、点心盒等——被称为执事,而且这些道具上都有灯。据张德恩说,这些人走路也有讲究,如挑担的人要让扁担两头的东西颤悠起来。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会长马玉岐补充说,那时演出,无论演出地距离会址有多远,演员们都会走着去,所以还需要有人扛着高凳,让踩着高跷的主角们中途休息。“那时的普乐八蜡庙高跷表演讲究‘拉晚儿’,即经常在黄昏时演出,所有彩灯全部被点亮,再加上精美的化妆、服饰、道具,观众很难不被吸引。”马玉岐说。

  张德恩如今经常回忆起年轻时参加演出的情形,至今家里还保留着一张拍摄于1955年的演出照片,从中可以窥见人物服装的精美和妆容的精致。然而,让张德恩印象最深的一场演出,则是在冰上进行的“那时我还小,有一次跟着会里去演出。演出地点在对岸河边,但是等我们到河边时,发现对岸已经被前来参加演出的其他会占满了,很难通过。现在的腿子底部是胶皮,但那时因为土路多,所以腿子的底部是枣核钉。当时是冬天,河水都结冰了,不知道谁找来了一把锉,让大家把枣核钉打磨得更尖,鼓动我们干脆在冰上表演。结果大家真的同意了,从冰上走到河对岸附近就开始表演,把对岸的人们都看呆了。”张德恩如今还能记起那时的精妙演出。

  和其他高跷相比,普乐八蜡庙高跷在技巧动作方面也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比如普乐八蜡庙高跷中的“头棒”费德功因为头戴高扎巾,动作幅度比其他高跷中的“头棒”要大。不同的角色,除了跺步、交叉步、叫棒、扑蝴蝶、甩髯、撒网、陶然步等基本动作外,演员之间还要配合“拉条子”,即在狭窄的场地表演时,每两人一组依次表演。

  在张德恩看来,代表着普乐八蜡庙高跷最高水平的场景之一,则是“拉骆驼”,“进行这一表演时,4位主角站着,饰演费德功的演员嘴里叼着大红绸,跪在后面两人的肩膀上,两手伸直撑在前面两人的肩膀,饰演贺人杰的演员骑在费德功的腰上。同时有两人拽住费德功嘴里的大红绸,其余人跟在周围,随着锣鼓点绕场一周。”张德恩说,当年演出时,每当演到这儿,都能博得满堂喝彩。可惜的是,如今这一高难度场景已经难以再现。

  据马玉岐说,和其他一些传统文艺形式类似,普乐八蜡庙高跷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演员年龄结构偏大,今年正月十五参加演出的演员大多超过50岁。2015年,会里有两位老人去世,导致今年的演出竟然凑不够上场的演员,马玉岐不得已只好从别处“借”了两位演员。

  尽管如此,马玉岐他们依旧积极筹措经费,除了开展演出活动外,还致力于恢复老会的执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能让老技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至于下一代会怎么样,就看年轻人的了。”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