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让南京登上戏曲舞台 提到的景点至今遍布南京

  最近,南京戏曲舞台最重要的演出事件,当属省昆的独门戏《桃花扇》了,这出戏从今晚起要在南京连演五场。“一戏两看《桃花扇》”正在江苏大剧院上演,两场演出两千张门票开票三天即宣告售罄,创下戏曲演出的市场奇迹。可见,南京戏曲市场的繁荣,以及咱南京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
  这是一部极具南京特色的戏曲杰作,除了由南京演员来演,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多数场景围绕南京展开的,因此作品中也处处体现百年前的南京记忆与文化。孔尚任因一部《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齐名,被后人誉为“南洪北孔”。南京也因《桃花扇》登上了浓墨重彩的戏曲舞台。

  他特意来南京逛了两个月

  艺术家的艺术生产需要有实地考察,不来南京看一下,怎么能写出千古流传的《桃花扇》呢。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孔尚任从扬州来到南京,乘画舫游秦淮河;到虎踞关访明遗民画家龚贤,并在龚贤去世后为其料理丧事,收拾遗作;过明故宫,拜明孝陵,游青溪;上栖霞山白云庵访原锦衣卫千户、道士张怡(瑶星)。
  在近两个月身临其境的考察中,他写下不少诗文,如《泊石城水西门作》之三云:“满市青山色,乌衣少故家。清谈时已误,门户计全差。乐部春开院,将军夜宴衙。伤心千古事,依旧后庭花。”分明是为南明史事而感慨。
  促使孔尚任创作《桃花扇》,并来南京,还得从头说起:孔尚任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年轻时就喜欢搜集南明朝时期的故事。他的族兄孔才训和舅翁秦光仪曾在南京做官,对南明朝廷的内幕比较熟悉,他就登门拜望,并请求他们讲讲南明朝的趣闻轶事。在交谈中,秦光仪给他讲了“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的故事。孔尚任听了,很受感动,又详细询问了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遭遇,以及南明小朝廷的趣闻轶事。回家后,他对李香君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怀。
  后来,孔尚任被派往江苏沿海一带担任治水的小官。在江苏为官的这三四年时间,对他创作《桃花扇》具有重要影响。他有感于官员治河无策,耽于宴乐,遂趁此机会寻访南明旧地,结交前朝遗民,包括与侯朝宗、李香君过从甚密的冒襄,以及亲历弘光朝事的杜浚、《板桥杂记》的作者余怀,搜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更为准确地把握了明末清初文人遗老的精神状态。

  原著有一半以上的场景在南京

  孔尚任一再强调《桃花扇》是“南都信史”,借剧中人物之口说《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东林、复社与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衰亡原因。李香君是“秦淮八艳”之一,实有其人。侯方域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他与李香君的故事也是确有其事。不过,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塑造的是一个又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
  今天的南京城中还有不少关于《桃花扇》的“遗迹”:
  最主要的地方是夫子庙和贡院。《桃花扇》 里有两个大事情:一个是复社的一张大字报《留都防乱公揭》 贴在了夫子庙的门口;还有一个事情,就是阮大铖要进去祭孔,被复社人士打了一顿。
  第二个遗迹是媚香楼,即今天李香君故居。
  第三个遗迹是莫愁湖。《桃花扇》一开始就写侯方域住在莫愁湖畔,而且第一支曲子就写到莫愁湖。曲词非常优美:“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许垂杨。”孙楚是六朝时候的人,孙楚楼在水西门外,侯方域当时住在莫愁湖和孙楚楼之间。
  第四个遗迹是冶城道院。第五是三山街,就是在现在中华路和建康路交界的那个地方,离夫子庙不远。在明朝的时候,这个地方都是书店,相当于现今的出版社,各种书铺都在三山街。《桃花扇》中专门写到三山街,在《逮社》出中有“在下金陵三山街书客蔡益所的便是,天下书籍之富,无过俺金陵,这金陵书铺之多,无过俺三山街,这三山街书客之多,无过俺蔡益所”之句。从“金陵书铺之多”可见,当时侯方域他们这些文人都在这个地方活动。
  第六是史可法的故居。第七是阮大铖的“石巢园”,阮大铖“石巢园”所在门西钓鱼台在原来城南库司坊,从中华门进来以后,向西面就是。
  第八是栖霞山。此外,还有燕子矶、明故宫和明孝陵、幕府山、五马渡、牛首山等等,几乎遍布了南京全城。南京诸多名山胜水、街坊市廛以及朱门庙堂,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宛如一幅幅风情画卷。

  《桃花扇》是孔尚任的福,还是祸?

  孔子后裔,在文学上有成绩的,除开汉末的孔融,就只有孔尚任了。《桃花扇》一剧是中国古典戏剧最后一部杰作。原著完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时有纸贵之誉”。连康熙也知道了,“内侍索《桃花扇》本甚急”,恰恰孔尚任自己的手稿不知所在,临时借了别人的抄本,送进宫去。不知康熙站在何种立场上欣赏这一部历史剧。不久之后,曾做过康熙经学老师的孔尚任被罢官。与《桃花扇》是否相关,至今仍是文史疑案之一。

  昆曲的《桃花扇》这部昆曲只有南京能演

  作为一部古典戏剧的巅峰作品,《桃花扇》的演出却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昆曲艺术的衰落而逐渐少见于舞台。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介绍,从1699年问世以来,只有康熙年间有过演出记载。至民国年间,整部剧目44个折子中,仅有《访翠》、《寄扇》等个别折子偶尔上演,余皆失传。对于这一名著,1949年后,其它昆曲院团也陆续复排过,但最后均以不能持续演出告终。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著名编剧张弘依据孔尚任原著改编,石小梅、张弘夫妇联手打造的全本《桃花扇》首演于昆曲舞台。当时,这出戏汇聚了江苏省昆剧院最杰出的主演阵容,石小梅、胡锦芳、黄小午、林继凡、张寄蝶、赵坚、顾芗、柯军、李鸿良等联袂主演,七位梅花奖得主前后汇聚于一部戏中,更为剧界所罕见。通过不断的雕琢,《桃花扇》不仅成为江苏省昆剧院的经典独门剧目,更成为南昆特色的代表性剧目之一。
  历经三十年打磨,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传承,才有了今天全本(9幕)和选场(5折)的两台大戏整体呈现。《桃花扇》也从最初的“大布景”“大舞台”回归昆曲艺术本体,以一桌两椅、简洁抽象的传统舞美审美。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介绍,当下戏曲舞台,邀请话剧导演跨界执导、大制作、声光电是流行趋势,但此次南京观众看到的《桃花扇》坚守传统,秉持昆曲的原汁原味。“舞台上只有一桌二椅,观众的注意力不会被舞美声光电分散,唯一的焦点就是表演。”

  三天售罄,《桃花扇》在南京创戏曲市场奇迹

  由江苏省昆剧院三代艺术家30年打磨而成的“一戏两看《桃花扇》”于3月9日、10日两晚在江苏大剧院上演,这是该剧全国巡演一年后,回归主场南京演出,同时也是七旬老艺术家石小梅对《桃花扇》全本的封箱演出。诸多因素的叠加,竟使两场演出两千张门票开票三天即宣告售罄,创下戏曲演出的市场奇迹。
  这是《桃花扇》一戏两看版首次在宁演出外,也是昆曲大师石小梅《桃花扇》封箱演出。石小梅说:“从险些绝迹舞台到拿下梅花奖,再到现在的三代传承、一戏两看,《桃花扇》这三十年间何尝不是与人一样,也有命运的跌宕起伏。《桃花扇》从南京起步,这次封箱必须回南京。”
  很多人都很好奇,何为“一戏两看”?就是连续两个晚上的演出,一台是全本,一台是折子戏。
  据介绍,明清传奇大多篇幅庞大,就《桃花扇》而言,若无删节地搬演原著,须演30个小时以上。省昆的全本《桃花扇》共9幕,以明末才子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情事聚散为主线,演出时长3小时。选场,则是折子戏的集锦。全本多关注主要角色的命运,而传奇里琳琅满目的小人物、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都可成为折子戏的主角。本次选场演出包含《侦戏》《寄扇》《逢舟》《题画》《沉江》5个折子戏,拾回了许多在全本中被删减、却有价值、有趣味的部分,它与全本犹如“互文”,互为补充、相互呼应。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