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带,泉州是我最早到访的城市。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情,当时这里刚好在举办一场大型的综合演出。来之前,我的内心挺忐忑,认为京剧在北方知名度高、传播度广,受众也更多,但不确定在福建是否能同样受欢迎。不过,到剧场后我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场观众人山人海,激情澎湃。我们在台上表演时,观众们静静地聆听,表演结束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到很多地方演出过,也听过很多掌声,我听得出来观众们掌声里带着真诚,是真心喜欢并享受京剧这门艺术,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
因此,这次得知有机会再次到泉州演出,我立刻答应,对这次行程十分期待。等到真正演出时,我发现虽然时间过去20多年,但泉州观众对我们的热情有增无减。
我觉得戏曲都是有祖先的,不是舶来品。这个剧种或戏当年是怎么来的,老先生为什么这么创作,作为年轻演员首先要从根上把它的艺术养分吸收过来,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出观众爱看、爱听的戏。因此,我认为对一个戏曲剧团或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剧种来说,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但是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万变不离其宗”。你只有知道祖宗在哪,唱出来、念出来、演出来的必须要具有这个剧种或戏的特色,才能不败不衰,才不会失去观众。
泉州这边有梨园戏、高甲戏等本土剧种。老实说,以前这里的戏曲并没有特别吸引我。但这几年,我发现这些泉州本土剧种一直在出人出戏。南北方之间虽然有地域差,语言也有差别,但戏曲的表现形式是共通的。一个演员在台上的表演功底,以及他平时的艺术修养和素养,都会在一出戏和戏中所扮演的人物身上呈现出来。戏曲艺术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就会吸引观众的眼球。舞台上的舞美、演员以及唱腔等,都是戏曲艺术魅力的体现。
艺术无止境。戏曲这行,要让老师、同行、观众都认可你、喜欢你创作的艺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想偷懒、走捷径是行不通的,“唱、念、做、打”太讲究太深奥,不拿出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一股子钻劲儿,去投入、着魔,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任何一个演员,只有真正脚踏实地地学了、练了,总有一日会在台上绽放自己的光彩。
我们那个年代相对比较传统,文化没有那么丰富多彩,大环境没有那么活跃,干扰也没那么多,加上家里管得严格,基本上都把大量的青春年华放在舞台上。
我是属于“笨鸟先飞”类型,自己觉得条件没有多好,这反而是好事儿。我脸皮薄,害怕不如别人被老师批评,所以自我要求比较高,私下很用功,而恰恰是这样成就了我自己。
时代不同,现在年轻演员有他们的优势,比如各种媒体宣传,成名有捷径可走,但受到的干扰也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行都是靠手艺吃饭,骗不了人的。虽然你可能没下那么多功夫,也可以获得掌声,但这个掌声含金量很低,不会持久。
作为一个戏剧人、京剧传承者,特别期待戏曲的未来,成为传播自己民族艺术的重要平台。出好戏,出好演员,不断地培养更多的热爱自己民族艺术的观众,戏曲就会迎来美好的春天。
|
||
|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借戏曲记录整个社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