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画家郑德康:描戏曲丹青 扬文化自信

  秦腔戏曲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画家郑德康谙熟秦腔戏曲的剧情、人物造型、身段,故其笔下所出极其简练传神。他的秦腔戏曲人物画中总能显现戏曲的神韵经典。

 

    郑德康先生画秦腔戏曲人物,得益于生长在秦腔的发源地六朝古都长安。少年时郑德康经常随母亲去西安秦腔剧场看戏,耳濡目染于舞台上戏曲人物的着装、脸谱等艺术,由此辩忠臣识文武喜欢听戏看戏,郑德康回忆:“到了流行革命样板戏的年代,我还能大段道白会哼上几句呢!”。

    当谈到如何画好戏曲绘画时,郑德康表示,秦腔戏曲人物画紧要扣戏曲内核章法,即抓住“手、眼、身、法、步”五点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才能让内行有品头、外行有看头、同行有学头。多年来,郑德康仔细琢磨戏曲人物的造型,吸收了民间造型艺术的某些特征,仅仅通过身段、手势、腰腿等简练的几笔阔大笔触,就把人物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秦腔戏剧人物的脸谱、装扮、服饰等也以最概括的手法表现,绝不拘泥于细节的描摹。

 

 

    郑德康对中国画的笔墨内在精神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他用笔天真有如童趣,落笔沉稳有静气,不尚华巧的笔法。郑德康深得中锋、逆锋、侧锋,用笔之三昧,圆润苍劲厚道,画中常运用浓墨、淡墨、轻墨、渍墨、干墨、湿墨奠定基调,色彩虽不华丽却内敛、沉静、果敢、内韵丰厚。

    郑德康认为,在秦腔戏曲表演艺术中,经常用到留白和意象表现地方,“三岔口”中不见关灯也能表演出摸黑打斗的武戏,所谓戏台上三两步走遍天下、只有六七人便能代表百万雄兵。因而,他在秦腔戏曲人物画中的留白恰到好处,笔墨虚实把控,画面空白处理的非常好,画如果过满过实,在构图上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死气沉沉。所以,如果留下适当的空白,便有了无尽的绮思遐想。这就是所谓的“此处无物胜有物”,留白是一种格局与智慧,更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和一种文化自信的艺术修养。

 

 

    人物简介:郑德康,笔名大康,生于西安,作品多为学者及艺术机构收藏。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会员、陕西军旅书画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雁塔区美协理事。郑德康擅长用秦腔戏曲写意人物画。艺术创作师法传统,不拘泥传统,观察戏曲人物造型,揣度用笔墨韵意趣,大道至简追求写意新意象。郑德康作品力求宽广的精神内涵,形成中国戏曲写意画法拙朴简约的艺术风格。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